一种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3856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池,包括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所述隔膜包括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所述第一极片、第一隔膜、第二极片、第二隔膜依次层叠并卷绕;所述第二极片的末端的一面或两面上设置有胶质层,所述胶质层将所述第二极片与第一隔膜和/或第二隔膜连接。通过在所述第二极片的末端设置胶质层,将所述第二极片的末端与第一隔膜、第二隔膜粘连,防止第一隔膜和/或第二隔膜在电池摆放或使用时因中立产生下垂、翻折等情况,所述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可能发生相互接触并造成短路,进而发生电池损坏、着火,甚至爆炸等危险。甚至爆炸等危险。甚至爆炸等危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电池一般由一个或多个电芯构成,电芯作为电池的核心构成部件之一,直接关系电池的使用寿命、储存能量、安全性和可靠性等用于评价一款电池性能的指标。通常锂电池的电芯采用卷绕或者叠片方式形成,一般包括正极片、第负极片和一个或多个隔膜,且隔膜位于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阻隔正极片和负极片的直接接触,防止发生电池短路。
[0003]通常采用卷绕方式形成的电芯,是以长条形的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依次层叠后进行卷绕,依靠卷绕时产生的摩擦力保持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但在卷绕的尾部,由于卷绕的半径增大、且无外层产生额外的压力,隔膜与正极片、负极片之间的摩擦力不足,容易因重力产生在极片宽度方向上的下垂、翻折等工况,致使正极片与负极片产生直接接触,发生短路,进而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科技的运用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可靠性、安全性不强的产品不能成为应用的主流,故解决正极片、负极片发生短路的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电池,能够有效防止隔膜翻折造成短路。本技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电池,包括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所述隔膜包括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所述第一极片、第一隔膜、第二极片、第二隔膜依次层叠并卷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片的末端的一面上设置有胶质层,所述胶质层将所述第二极片与第一隔膜或第二隔膜连接;或所述第二极片的末端的两面上设置有胶质层,所述胶质层将所述第二极片与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连接。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所述第二极片的末端设置胶质层,将所述第二极片的末端与第一隔膜、第二隔膜粘连,防止第一隔膜和/或第二隔膜在电池摆放或使用时因中立产生下垂、翻折等情况,所述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可能发生相互接触并造成短路,进而发生电池损坏、着火,甚至爆炸等危险。
[0007]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均包括集流体和活性层,所述活性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一面或两面上;在所述第一极片和/或第二极片的末端设置有一段无活性层的末端空箔区。
[0008]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胶质层的全部或部分设置在所述末端空箔区上。
[0009]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胶质层在所述第二极片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末端空箔区在该方向上的长度。
[0010]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胶质层在所述第二极片的宽度方向上连续设置。
[0011]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极片至少一面上的所述胶质层为多个,沿所述第
二极片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0012]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胶质层设置在所述第二极片宽度方向的两端。
[0013]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胶质层设置在所述第二极片宽度方向的两端和两端之间的区域上。
[0014]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胶质层的粘结力小于或等于1kgf/mm2。
[0015]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胶质层的厚度为4μm

20μm,且所述活性层的厚度≤胶质层的厚度≤所述活性层的厚度+20μm。
[0016]本技术中,通过在所述第二极片的末端设置胶质层,且根据需要设置胶质层的位置、设置方式以及厚度、粘结力等参数,保证所述第二极片与第一隔膜、第二隔膜粘连可靠,保证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未设置胶质层的主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设置胶质层的俯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连续设置胶质层的主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不设置末端空箔区的主视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宽度方向两端设置胶质层且胶质层均为矩形的主视图。
[002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宽度方向两端设置胶质层且胶质层均为直角三角形的主视图。
[002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宽度方向两端和中点设置胶质层且胶质层均为矩形的主视图。
[0025]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负极片宽度方向两端和中点设置胶质层且胶质层为直角三角形和矩形的结合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中可能会对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进行定义,旨在便于清楚地描述构造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用于产品在生产、使用、销售等过程中实际方位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27]请参阅图1

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正极片11(第一极片)、隔膜和负极片12(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也可以为负极片、第二极片也可以为正极片),所述隔膜包括第一隔膜13和第二隔膜14,所述正极片11、第一隔膜13、负极片12、第二隔膜14依次层叠并卷绕。
[0028]所述正极片11和负极片12均包括集流体、活性层和极耳15,所述活性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一面或两面上;在所述正极片11和负极片12的头部(卷绕后位于卷芯中心或靠近中心的一端)设置有一段两面均无设置所述活性层的头部空箔区16,所述极耳15焊接在所述头部空箔区16上,或所述正极片11和/或负极片12上设置的极耳安装槽中。在所述负极
片12的末端(卷绕后位于卷芯外部的一端)设置有一段两面均无设置所述活性层的末端空箔区17,所述末端空箔区17在所述负极片12的长度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下同)上的长度为L1,宽度与所述负极片12的宽度(图2中的上下方向,下同)相同。在所述末端空箔区17的两面上均设置有一胶质层18,所述胶质层18在所述负极片1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为L2,且L1大于或等于L2;所述胶质层18的宽度与所述负极片12的宽度相同,沿所述负极片12的宽度方向连续设置;所述胶质层18的粘结力小于或等于1kgf/mm2。所述胶质层18的厚度为4μm

20μm,为保障粘接效果,所述活性层(在所述集流体一面上的活性层)的厚度h1≤胶质层18(在所述集流体一面上的胶质层18)的厚度h2≤h1+20μm。
[0029]所述正极片11、第一隔膜13、负极片12、第二隔膜14依次层叠,并进行卷绕。卷绕完成后,所述正极片11末端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隔膜13和第二隔膜14,所述正极片11、第一隔膜13和第二隔膜14末端的长度大于所述负极片12。在卷绕完成后,设置在所述负极片12末端的胶质层将负极片12的末端与所述第一隔膜13和第二隔膜14粘连,防止所述第一隔膜13和/或第二隔膜14在电池摆放或者使用时因重力作用下垂、翻折等(如向所述负极片的宽度方向下垂、翻折),造成正极片11与负极片12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而造成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括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所述隔膜包括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所述第一极片、第一隔膜、第二极片、第二隔膜依次层叠并卷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片的末端的一面上设置有胶质层,所述胶质层将所述第二极片与第一隔膜或第二隔膜连接;或所述第二极片的末端的两面上设置有胶质层,所述胶质层将所述第二极片与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均包括集流体和活性层,所述活性层设置在所述集流体的一面或两面上;在所述第一极片和/或第二极片的末端设置有一段无活性层的末端空箔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胶质层的全部或部分设置在所述末端空箔区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胶质层在所述第二极片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末端空箔区在该方向上的长度。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龙白燕邹浒单亚平袁昊宬何志佳杨昌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