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组件、风道组件及集成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3700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极组件、风道组件及集成灶。其中电极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净化腔,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净化腔连通;电离分解组件,所述电离分解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电离分解组件用于分解流经气体中的物质;离子附着组件,所述离子附着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离子附着组件用于吸附带有电离子的微颗粒物。本申请公开的电极组件通过电离分解组件对进入壳体内的气体中的物质进行分解,例如,当进入到壳体中的气体为油烟时,电离分解组件将油烟分解为带正负离子的微颗粒物,通过离子附着组件和电离分解组件的配合能够实现对油烟进行较为彻底的净化。对油烟进行较为彻底的净化。对油烟进行较为彻底的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极组件、风道组件及集成灶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厨具,特别是涉及电极组件及集成灶。

技术介绍

[0002]家用电器的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油烟进行处理,而油烟的处理是目前家用电器中面临的难题,在油烟处理过程中往往会集聚在家用电器上或者大量排放到空气中,影响外部的环境或者影响家用电器本身。油烟的处理是现有技术中的难题,油烟的清理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油烟处理困难问题,提供一种电极组件、风道组件及集成灶。
[0004]一种电极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净化腔,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净化腔连通;电离分解组件,所述电离分解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电离分解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净化腔内,所述电离分解组件用于分解流经气体中的物质;离子附着组件,所述离子附着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离子附着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净化腔内,所述离子附着组件与所述电离分解组件间隔设置,所述离子附着组件用于吸附带有电离子的微颗粒物。
[0005]本申请公开的电极组件通过电离分解组件对进入壳体内的气体中的物质进行分解,例如,当进入到壳体中的气体为油烟时,电离分解组件将分解油烟,将油烟分解为带正负离子的微颗粒物,通过分解的方式可以将油烟较为彻底的进行处理,在将油烟进行处理后产生的正负离子的微颗粒物质后可以通过离子附着组件对分解后产生的正负离子微颗粒物进行吸附,通过离子附着组件和电离分解组件的配合能够实现对油烟进行较为彻底的净化,减少油烟积累所导致的污染,避免难以清洁的问题。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离分解组件包括第一分解电极板和第二分解电极板,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和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和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用于分别连接电源的两极。通过第一分解电极板和第二分解电极板的配合可以实现对物质的分解,当第一分解电极板与第二分解电极板相互作用时将对油烟进行分别能够快捷的实现物质的分解,第一分解电极板与第二分解电极板相互配合的方式结构简单。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包括分解极板本体和第一分解板,所述第一分解板设置在所述分解极板本体上,所述第一分解板朝向远离所述分解极板本体的方向宽度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位于所述第一分解板远离所述分解极板本体的一侧。通过将第一分解板朝向远离分解极板本体的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能够使第一分解板与第二分解电极板相互作用时进行分解的难度更低,有利于降低分解物质的难度,提升分解的效率。当需要分解时通过第一分解板的尖端对第二分解电极板进行作用产生分解的效果。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解极板本体呈长条形,所述第一分解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分解板沿着所述分解极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通过分解极板本体设置为长条形以及第一分解板的数量设置为多个,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实现更加快速多个作用点,能够有效的提升放电的效率,在作用过程中能够实现高效的分解,有利于产品的稳定使用。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还包括第二分解板,所述第二分解板设置在分解极板本体上,所述第二分解板和所述第一分解板位于所述分解极板本体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之间。通过第二分解板的设置能够使分解的效率更加高,第二分解板的设置使分解极板本体的两侧均能够与第二分解电极板进行作用,效率更高。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的部分凸出形成外凸的第一拉弧峰,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与所述第一拉弧峰相对设置。通过第二分解电极板的部分外凸形成第一拉弧峰可以使第二分解电极板与第一分解电极板的作用更加平稳,相互作用时的效率更高。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远离所述第一拉弧峰的一侧凸出形成外凸的第二拉弧峰。通过在第二分解电极板的另一侧形成第二拉弧峰可以增加第一分解电极板的接触面积。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和多个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依次沿着第一方向穿插间隔设置和第二方向穿插间隔设置,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上设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一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二过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上设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连接杆穿过所述第一过孔。通过第一连接杆的设置可以将多个第一分解电极板连接,通过第二连接杆可以将多个第二分解电极板进行连接,通过此种方式实现更大面积的分解,将分解的效率进一步提高,能够有效的实现对第一分解电极板和第二分解电极板的多层次布置,将分解面积扩大。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和多个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依次沿着第一方向穿插间隔设置和第二方向穿插间隔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一分解电极板和第二分解电极板多次重复设置,例如第一分解电极板、第二分解电极板、第一分解电极板、第二分解电极板这种重复设置的方式。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壳体本体、第一绝缘支撑组件和第二绝缘支撑组件,所述第一绝缘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绝缘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上,所述电离分解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支撑组件上,所述离子附着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支撑组件上。通过在壳体本体上设置第一绝缘支撑组件和第二绝缘支撑组件,通过将电离分解组件设置在第一绝缘支撑组件上,通过将离子附着组件设置在第二绝缘支撑组件上能够有效的实现绝缘支撑,提高产品的安全使用性。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上,所
述电离分解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上。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支撑组件包括第四支撑件和第五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和所述第五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上,所述离子附着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上。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离子附着组件包括第一吸附电极板、第二吸附电极板、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所述第一吸附电极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吸附电极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吸附电极板和多个所述第二吸附电极板依次穿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吸附电极板和所述第二吸附电极板分别用于连接电源的两极。通过设置第一吸附电极板和第二吸附电极板,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一吸附电极板和第二吸附电极板上的不同电极实现不同的正负离子微颗粒物的吸收,同时通过穿插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吸附电极板和多个第二吸附电极板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物质吸收,保证净化效果。
[0018]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
[0019]一种风道组件,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设有净化腔(14),所述壳体(1)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净化腔(14)连通;电离分解组件(2),所述电离分解组件(2)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电离分解组件(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净化腔(14)内,所述电离分解组件(2)用于分解流经气体中的物质;离子附着组件(3),所述离子附着组件(3)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离子附着组件(3)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净化腔(14)内,所述离子附着组件(3)与所述电离分解组件(2)间隔设置,所述离子附着组件(3)用于吸附带有电离子的微颗粒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离分解组件(2)包括第一分解电极板(21)和第二分解电极板(22),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21)和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22)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21)和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22)用于分别连接电源的两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21)包括分解极板本体(211)和第一分解板(212),所述第一分解板(212)设置在所述分解极板本体(211)上,所述第一分解板(212)朝向远离所述分解极板本体(211)的方向宽度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22)位于所述第一分解板(212)远离所述分解极板本体(211)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解极板本体(211)呈长条形,所述第一分解板(2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分解板(212)沿着所述分解极板本体(2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21)还包括第二分解板(213),所述第二分解板(213) 设置在分解极板本体(211)上,所述第二分解板(213)和所述第一分解板(212)位于所述分解极板本体(211)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2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21)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22)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22)的部分凸出形成外凸的第一拉弧峰(221),所述第一分解电极板(21)与所述第一拉弧峰(221)相对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解电极板(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星星俞家铭黄浙洋喻潘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板川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