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3464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包括:两个变形缝模板,其分别与变形缝两侧的墙体对应,任一变形缝模板包括外侧模板和内侧模板,其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墙体的两侧并形成浇筑空间;多个对拉螺栓,其间隔设置在对应的墙体的外侧模板与内侧模板之间;多组减震装置,其间隔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内侧模板之间,任一组减震装置包括两个阻尼器,其交叉设置,任一阻尼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内侧模板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内撑保证墙体的内外侧模板间的支撑稳定性,配合两个内侧模板间交叉设置的减震装置,为两个内侧模板提供弹性支撑力并缓解施工冲击力对内侧模板的影响,同时,将两侧的变形缝模板连为整体,能够更好的实现施工中变形缝模板的受力平衡。缝模板的受力平衡。缝模板的受力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


[0001]本技术涉及变形缝施工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建筑物的外观和质量要求逐渐增高。在设计建筑物时,为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在建筑物单元之间通常需要设置变形缝,变形缝施工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建筑物的外观,更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因此,建筑墙体变形缝处的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尤为重要。传统的变形缝施工工艺通常根据变形缝大小在变形缝处设置聚苯板作为一次性填充材料进行填充,并在其两侧搭设模板和内撑条以保证变形缝位置准确。但是,由于变形缝的预设缝宽通常较小,聚苯板的强度不能满足要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内撑条容易被破坏,特别是当单层建筑面积较大时,整块设置的模板受力不均容易发生变形移位,造成浇筑后的墙体截面变形以及根部错台、漏浆等问题。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设计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保证施工中变形缝模板的支撑强度和受力稳定性,提高变形缝的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通过内撑保证单侧墙体的内外侧模板间的支撑稳定性,配合两个内侧模板间交叉设置的减震装置,为两侧的变形缝模板提供弹性支撑力并缓解施工冲击力对内侧模板的影响,同时,将两侧的变形缝模板连为整体,能够更好的实现施工中变形缝模板的受力平衡。
[0005]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包括:
[0006]两个变形缝模板,其分别与变形缝两侧的墙体对应设置,任一变形缝模板包括外侧模板和内侧模板,其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墙体的两侧,所述外侧模板与所述内侧模板间形成浇筑空间;
[0007]两组内撑,其分别与所述两个变形缝模板对应设置,任一组内撑包括多个对拉螺栓,其间隔设置在对应的外侧模板与内侧模板之间,任一对拉螺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侧模板和所述内侧模板可拆卸连接;
[0008]多组减震装置,其间隔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内侧模板之间,任一组减震装置包括两个阻尼器,其交叉设置,任一阻尼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内侧模板铰接。
[0009]优选的是,所述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所述内侧模板包括多个单元模板,其沿对应墙体的长度和高度方向两两拼接,任一单元模板的顶部设有榫槽,底部设有榫头,沿墙体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单元模板通过所述榫槽和所述榫头配合连接,所述单元模板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凸块和凹槽,沿墙体长度方向相邻的两个单元模板通过所述凸块和所述凹槽配合连接。
[0010]优选的是,所述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还包括两组止水装置,其分别与两个内侧模板对应设置,任一组止水装置包括多个止水装置,其与对应的内侧模板的多个单元模板一一对应,任一止水装置包括:
[0011]横向止水带,其敷设在对应的单元模板的顶面并适应性覆盖所述榫槽的内壁;竖向止水带,其敷设在所述单元模板设有凹槽的侧面并适应性覆盖所述凹槽的内壁,所述横向止水带与所述竖向止水带在相交处连为一体。
[0012]优选的是,所述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同一组内撑的多个对拉螺栓与同一内侧模板的多个单元模板一一对应,任一对拉螺栓位于对应单元模板的中部并与其垂直设置。
[0013]优选的是,所述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设定两个内侧模板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单元模板为一组单元模板,任一组减震装置的两个阻尼器交叉连接上下相邻的两组单元模板,所述两个阻尼器的高度位置位于上下相邻的两个对拉螺栓之间。
[0014]优选的是,所述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所述阻尼器包括两个铰接座,其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内侧模板上;粘滞阻尼器,其两端分别通过销轴与同侧的铰接座铰接。
[0015]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通过设置在内外侧模板间的内撑保证单侧墙体施工时的模板支撑稳定性,配合两个内侧模板间交叉设置的阻尼器(减震装置),为两侧的变形缝模板提供弹性支撑力并有效缓解了施工中的冲击力对内侧模板的影响,避免直接影响变形缝施工质量的内侧模板变形,同时,将两侧的变形缝模板连为整体,在两侧墙体同步浇筑施工时,能够更好的实现两个内侧模板的受力平衡,从而保证整体变形缝模板的受力稳定性;
[0017]2、本技术在两个内侧模板间设置减震装置,在保证内侧模板支撑稳定性的条件下可适当减少单侧墙体中的内撑设置数量,方便拆装,减少施工量和模板拆卸对墙体质量造成的影响,提高施工效率;
[0018]3、本技术将整块内侧模板拆分为多块可拆卸拼装的单元模板,一方面方便在空间受限的环境内进行拼装,能够适应不同的建筑物尺寸要求,另一方面,两个内侧模板上相对应的单元模板之间均设有减震装置,施工时单个模板受到的冲击力被均匀分配至整体内侧模板上的各个位置,进一步避免了内侧模板的局部变形和损坏。
[0019]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上述实施例中沿墙体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单元模板在连接前的正立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上述实施例中沿墙体长度方向相邻的两个单元模板在连接前的侧立面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1、外侧模板;12、内侧模板;13、单元模板;14、榫头;15、榫槽;16、横向止水带;17、凸块;18、凹槽;19、竖向止水带;2、对拉螺栓;31、铰接座;32、阻尼器;41、左侧墙体;42、右侧墙体;5、变形缝。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26]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包括:
[0028]两个变形缝模板,其分别与变形缝两侧的墙体对应设置,任一变形缝模板包括外侧模板和内侧模板,其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墙体的两侧,所述外侧模板与所述内侧模板间形成浇筑空间;
[0029]两组内撑,其分别与所述两个变形缝模板对应设置,任一组内撑包括多个对拉螺栓,其间隔设置在对应的外侧模板与内侧模板之间,任一对拉螺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侧模板和所述内侧模板可拆卸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变形缝模板,其分别与变形缝两侧的墙体对应设置,任一变形缝模板包括外侧模板和内侧模板,其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墙体的两侧,所述外侧模板与所述内侧模板间形成浇筑空间;两组内撑,其分别与所述两个变形缝模板对应设置,任一组内撑包括多个对拉螺栓,其间隔设置在对应的外侧模板与内侧模板之间,任一对拉螺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侧模板和所述内侧模板可拆卸连接;多组减震装置,其间隔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内侧模板之间,任一组减震装置包括两个阻尼器,其交叉设置,任一阻尼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内侧模板铰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模板包括多个单元模板,其沿对应墙体的长度和高度方向两两拼接,任一单元模板的顶部设有榫槽,底部设有榫头,沿墙体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单元模板通过所述榫槽和所述榫头配合连接,所述单元模板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凸块和凹槽,沿墙体长度方向相邻的两个单元模板通过所述凸块和所述凹槽配合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墙体变形缝模板,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杰项立张中波王丹曾俊尹会闯杜晓霞
申请(专利权)人:联创新锐设计顾问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