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33449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器,空调系统包括:辅助换热装置;空调外机与辅助换热装置连接;至少一个空调内机、第一压缩机与第一换热器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冷媒循环管路,至少一个空调内机、第二压缩机、第二换热器与辅助换热装置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冷媒循环管路;其中,空调装置具有第一冷媒连接管路,第一冷媒连接管路的一端连通至第一压缩机与第一换热器之间,第一冷媒连接管路的另一端连通至第二压缩机与第二换热器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多联机负荷需求大,空调器无法合理调配各个装置的开闭并满足负荷需求的技术问题,实现能够合理调配空调器内装置的开闭,满足空调器的负荷需求的技术效果。器的负荷需求的技术效果。器的负荷需求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需求增加,能源安全问题逐步突显,空调产品的创新节能被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
[0003]但是,在实际使用空调器的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多联机的一台外机可搭配数十台内机,由于负荷侧差异,当开一台内机与内机全开时负荷需求相差巨大,即使空调安装有太阳能等装置,有时也无法合理调整设备运行,导致无法满足空调器的负荷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多联机负荷需求大,空调器无法合体调配满足负荷需求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合理调配空调器内装置的开闭,满足空调器的负荷需求的技术效果。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辅助换热装置;空调装置,空调装置包括空调外机和至少一个空调内机,空调外机与辅助换热装置连接;空调外机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至少一个空调内机、第一压缩机与第一换热器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冷媒循环管路,至少一个空调内机、第二压缩机、第二换热器与辅助换热装置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冷媒循环管路;其中,空调装置具有第一冷媒连接管路,第一冷媒连接管路的一端连通至第一压缩机与第一换热器之间,第一冷媒连接管路的另一端连通至第二压缩机与第二换热器之间,以使得第一压缩机能够通过第一冷媒连接管路与第二换热器连通,并与辅助换热装置进行循环。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空调外机设置有两个压缩机,以及每个压缩机相对应的冷媒循环管路,这样设置相较于一般仅有一个压缩机的空调系统来说,本案中的空调系统能够更好的应对整个系统所需要的负荷以及温度调节需求。并且,本案中第二冷媒循环管路中连接有辅助换热装置,辅助换热装置能够对空调装置内的冷媒散热,利于整个空调系统的节能。另一方面,由于只有第二换热器和第二压缩机所在的第二冷媒循环管路能够与辅助换热装置连接,进行换热,因此为了使经过第一压缩机的冷媒也能够通过辅助换热装置进行换热,在第一压缩机与第二压缩机之间设置了第一冷媒连接管路,第一冷媒连接管路能够将第一冷媒循环管路和第二冷媒循环管路之间连通,这样空调装置内的冷媒均能够通过辅助换热装置实现换热,提高整个空调系统的节能作用,满足多种情况下的空调负荷需求。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辅助换热装置包括:喷射式制冷单元,喷射式制冷单元包括有制冷换热器,空调装置通过制冷换热器与喷射式制冷单元进行换热;太阳能集热单元,太阳能集热单元包括有集热换热器,喷射式制冷单元通过集热换热器与太阳能集热单元进行换热。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太阳能集热单元能够先与喷射式制冷单元连接,并通过集热换热器与喷射式制冷单元连接进行热交换,喷射式制冷单元上的制冷换热器与空调装置连接进行热交换,最终实现辅助换热装置对空调装置的热交换。这样设置对整个空调系统起到节能作用,太阳能集热单元与喷射式制冷单元连接构成的辅助换热装置能够起到热交换与集能的作用,两者配合节能效率较高。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喷射式制冷单元还包括:喷射器、第三换热器;制冷换热器、喷射器与第三换热器依次连接形成第三冷媒循环管路,制冷换热器的一端与喷射器的第一入口连通,喷射器的出口与第三换热器连通,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与制冷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喷射器与第三换热器连接形成第四冷媒循环管路,喷射器的出口与第三换热器的一端连接后,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与喷射器的第二入口连通形成第四冷媒循环管路,第四冷媒循环管路与太阳能集热单元进行换热。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制冷换热器一方面与喷射器、第三换热器之间连接形成循环管路,另一方面与空调装置连接形成换热管路,能够通过部件的连接实现喷射式制冷单元与空调装置之间的热量交换。第四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冷媒,通过集热换热器实现喷射式制冷单元与太阳能集热单元之间的热量交换。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太阳能集热单元还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集热器的一端与集热换热器的入口连通,另一端与集热换热器的出口连通,太阳能集热器与集热换热器连通形成第五冷媒循环管路。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具体的太阳能集热单元的结构有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集热器用于收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太阳能集热器用于获取外部的自然能源,为空调系统提供外部能量,通过太阳能集热单元将能量传送到喷射式制冷单元进一步将能量运用到空调装置运行中。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媒连接管路,第二冷媒连接管路的一端与喷射器的第二入口连通,另一端连通至第二换热器与制冷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第三冷媒连接管路,第三冷媒连接管路一端连接至空调内机与制冷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第三冷媒连接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三换热器与制冷换热器之间连通的管路上。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在辅助换热装置与空调装置之间,不仅仅通过制冷换热器相连通,在辅助换热装置与空调装置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冷媒连接管路和第三冷媒连接管路。具体的第二冷媒连接管路将喷射器与第二换热器连通,第三冷媒连接管路一端与第三换热器连接,另一端连接至制冷换热器与空调内机之间。第二冷媒连接管路、第三冷媒连接管路用于空调系统的制热模式,便于在制热模式下,为了使冷媒不经过第三换热器与喷射器直接从太阳能集热单元循环至空调装置内。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循环泵,循环泵设于集热换热器与太阳能集热器之间;工质泵,工质泵设于集热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之间;喷射系统电子膨胀阀,喷射系统电子膨胀阀设于第三换热器与制冷换热器之间;第一膨胀阀,第一膨胀阀设于第一换热器与空调内机之间;第二膨胀阀,第二膨胀阀设于制冷换热器与空调内机之间;第一电磁阀,第一电磁阀设于第二冷媒连接管路;第二电磁阀,第二电磁阀设于第三冷媒连接管路;第三电磁阀,第三电磁阀设于集热换热器与喷射器之间。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循环泵为太阳能集热单元
内的冷媒循环提供动力,能够起到加速循环速度或者减慢循环速度的作用。同样的,工质泵设置在喷射式制冷单元内,起到控制该单元内冷媒流动循环速度的作用。喷射系统电子膨胀阀、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控制空调系统内相应管路的开闭。第一膨胀阀、第二膨胀阀为空调外机内调整冷媒循环管路中压力的控制阀。
[0017]再一方面,本案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利用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实现,控制方法包括:判断空调系统的运行负荷需求;根据运行负荷需求,控制空调系统切换运行设备。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获取并判断负荷需求,是一种较为准确的获知空调系统状态的方法,负荷需求是最直接的能够决定空调系统内部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1)包括:辅助换热装置(2);空调装置(30),所述空调装置(30)包括空调外机(320)和至少一个空调内机(310),所述空调外机(320)与所述辅助换热装置(2)连接;所述空调外机(320)包括:第一压缩机(321)、第二压缩机(322)、第一换热器(323)、第二换热器(324);所述至少一个空调内机(310)、所述第一压缩机(321)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23)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冷媒循环管路,所述至少一个空调内机(310)、所述第二压缩机(322)、所述第二换热器(324)与所述辅助换热装置(2)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冷媒循环管路;其中,所述空调装置(30)具有第一冷媒连接管路(330),所述第一冷媒连接管路(330)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压缩机(321)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23)之间,所述第一冷媒连接管路(330)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压缩机(322)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4)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一压缩机(321)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冷媒连接管路(330)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4)连通,并与所述辅助换热装置(2)进行循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换热装置(2)包括:喷射式制冷单元(20),所述喷射式制冷单元(20)包括有制冷换热器(230),所述空调装置(30)通过所述制冷换热器(230)与所述喷射式制冷单元(20)进行换热;太阳能集热单元(10),所述太阳能集热单元(10)包括有集热换热器(120),所述喷射式制冷单元(20)通过所述集热换热器(120)与所述太阳能集热单元(10)进行换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式制冷单元(20)还包括:喷射器(210)、第三换热器(220);所述制冷换热器(230)、所述喷射器(210)与所述第三换热器(220)依次连接形成第三冷媒循环管路,所述制冷换热器(230)的一端与所述喷射器(210)的第一入口(211)连通,所述喷射器(210)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换热器(220)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220)的另一端与所述制冷换热器(230)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喷射器(210)与所述第三换热器(220)连接形成第四冷媒循环管路,所述喷射器(210)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换热器(220)的一端连接后,所述第三换热器(220)的另一端与所述喷射器(210)的第二入口(212)连通形成第四冷媒循环管路,所述第四冷媒循环管路与所述太阳能集热单元(10)进行换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集热单元(10)还包括:太阳能集热器(110);所述太阳能集热器(110)的一端与所述集热换热器(120)的入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集热换热器(120)的出口连通,所述太阳能集热器(110)与所述集热换热器(120)连通形成第五冷媒循环管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1)还包括:第二冷媒连接管路(40),所述第二冷媒连接管路(40)的一端与所述喷射器(210)的第二入口(212)连通,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换热器(324)与所述制冷换热器(230)之间的管路上;第三冷媒连接管路(50),所述第三冷媒连接管路(50)一端连接至所述空调内机(310)
与所述制冷换热器(230)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三冷媒连接管路(50)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三换热器(220)与所述制冷换热器(230)之间连通的管路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1)还包括:循环泵(130),所述循环泵(1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汤汤卓森庆陈伟刘合心陈华陈光明郝新月高能寇晖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