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MOS控制的双路可切换的车灯模组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19549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PMOS控制的双路可切换的车灯模组控制电路,用于车灯电路切换,包括电源输入电路、功率变换电路、近光输入电路、远光输入电路和车灯驱动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PMOS控制的双路可切换的车灯模组控制电路,其通过远光输入电路和近光输入电路的切换,从而在远光灯工作时利用了近光灯工作,在增加远光灯亮度的同时利用了近光灯,极大地增加了光照强度,并且满足了远光灯光照强度的条件下减少了远光灯使用灯珠以及控制回路,极大地降低了电路成本以及灯具体积,非常便于汽车灯具设计使用。便于汽车灯具设计使用。便于汽车灯具设计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MOS控制的双路可切换的车灯模组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灯具,具体涉及一种PMOS控制的双路可切换的车灯模组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灯具设计中,由于各类汽车对汽车灯具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汽车对于灯具要求也越发多样化,因此汽车灯具对LED元件性能要求很高,主要为高效、大功率、高可靠性,对于发光性要求光强很高。因此对汽车光源输出功率要求较大,并且需要远近光灯切换。在常规设计中一般采用远近光灯独立供电设计,极大地增加了电路面积,并且两路灯光独立使用和控制,增加了灯具体积。
[0003]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予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MOS控制的双路可切换的车灯模组控制电路,其通过远光输入电路和近光输入电路的切换,从而在远光灯工作时利用了近光灯工作,在增加远光灯亮度的同时利用了近光灯,极大地增加了光照强度,并且满足了远光灯光照强度的条件下减少了远光灯使用灯珠以及控制回路,极大地降低了电路成本以及灯具体积,非常便于汽车灯具设计使用。
[000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PMOS控制的双路可切换的车灯模组控制电路,用于车灯电路切换,包括电源输入电路、功率变换电路、近光输入电路、远光输入电路和车灯驱动电路,其中:
[0006]所述电源输入电路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所述近光输入电路、所述远光输入电路和所述车灯驱动电路电性连接,所述车灯驱动电路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所述近光输入电路和所述远光输入电路电性连接;
[0007]所述电源输入电路包括输入单元P1,所述功率变换电路包括功率变换控制芯片U1,所述输入单元P1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芯片U1电性连接,所述输入单元P1的远光输入端(1管脚)与所述远光输入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所述输入单元P2的近光输入端(2管脚)与所述近光输入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近光输入电路包括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和二极管ZD3,所述车灯驱动电路包括场效应管Q11(PMOS)、场效应管Q10、近光灯LED2和远光灯LED1,其中:
[0009]所述输入单元P2的近光输入端通过二极管D4(VBUS端为输入电压)依次通过电阻R64和电阻R65接地并且所述电阻R64的两端并接有所述电阻R63,所述电阻R65的两端并接有所述二极管ZD3;
[0010]所述电阻R64和所述电阻R65的共接端通过电阻R27与所述场效应管Q10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0的漏极通过电阻R29与所述场效应管Q11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场
效应管Q1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连接有电阻R28并且所述电阻R28的两端并接有电容C12,所述场效应管Q11的漏极一路与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电性连接(作为LED

)并且所述场效应管Q11的漏极另一路依次通过所述远光灯LED1和所述近光灯LED2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芯片U1的16管脚电性连接(作为LED+),所述场效应管Q11的源极还与所述所述远光灯LED1和所述近光灯LED2的共接端电性连接。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远光输入电路包括二极管D5、电阻R25和三极管Q9,所述所述输入单元P2的远光输入端依次通过所述二极管D5和所述电阻R25与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10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10的源极均接地。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输入单元P2的远光输入端还通过二极管TVS2(双向击穿)接地并且所属二极管TVS2的两端并接有电阻R30,所述所述输入单元P2的远光输入端还通过二极管D2和电容EC1接地(作为VBUS端),所述二极管D2的两端并接有二极管D3并且所述电容EC1的两端并接有电容C13(二极管D3的阴极依次通过电感L1、二极管D6和电阻R56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芯片U1的16管脚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两端并接有二极管D7,所述电阻R56的两端分别并接有电阻R55和并接有电阻R57,所述电阻R56还串接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芯片U1的20管脚和19管脚之间)。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输入单元P2的近光输入端还通过二极管TVS1(双向击穿)接地并且所属二极管TVS1的两端并接有电阻R31。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1.电源控制板器件以及体积更小,成本更低。
[0016]2.电源控制更加简单,灯光切换单路控制即可。
[0017]3.灯具整体所需光源数量降低,同步降低散热体积,使灯具整体尺寸降低,增加通用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PMOS控制的双路可切换的车灯模组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20]本技术公开了一种PMOS控制的双路可切换的车灯模组控制电路,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002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本技术涉及的近光灯和远光灯等可被视为现有技术。
[0022]优选实施例。
[002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PMOS控制的双路可切换的车灯模组控制电路,用于车灯电路切换,包括电源输入电路、功率变换电路、近光输入电路、远光输入电路和车灯驱动电路,
其中:
[0024]所述电源输入电路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所述近光输入电路、所述远光输入电路和所述车灯驱动电路电性连接,所述车灯驱动电路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所述近光输入电路和所述远光输入电路电性连接;
[0025]所述电源输入电路包括输入单元P1,所述功率变换电路包括功率变换控制芯片U1,所述输入单元P1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芯片U1电性连接,所述输入单元P1的远光输入端(1管脚)与所述远光输入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所述输入单元P2的近光输入端(2管脚)与所述近光输入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26]具体的是,所述近光输入电路包括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和二极管ZD3,所述车灯驱动电路包括场效应管Q11(PMOS)、场效应管Q10、近光灯LED2和远光灯LED1,其中:
[0027]所述输入单元P2的近光输入端通过二极管D4(VBUS端为输入电压)依次通过电阻R64和电阻R65接地并且所述电阻R64的两端并接有所述电阻R63,所述电阻R65的两端并接有所述二极管Z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MOS控制的双路可切换的车灯模组控制电路,用于车灯电路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输入电路、功率变换电路、近光输入电路、远光输入电路和车灯驱动电路,其中:所述电源输入电路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所述近光输入电路、所述远光输入电路和所述车灯驱动电路电性连接,所述车灯驱动电路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所述近光输入电路和所述远光输入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电路包括输入单元P1,所述功率变换电路包括功率变换控制芯片U1,所述输入单元P1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芯片U1电性连接,所述输入单元P1的远光输入端与所述远光输入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输入单元P2的近光输入端与所述近光输入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MOS控制的双路可切换的车灯模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光输入电路包括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和二极管ZD3,所述车灯驱动电路包括场效应管Q11、场效应管Q10、近光灯LED2和远光灯LED1,其中:所述输入单元P2的近光输入端通过二极管D4(VBUS端为输入电压)依次通过电阻R64和电阻R65接地并且所述电阻R64的两端并接有所述电阻R63,所述电阻R65的两端并接有所述二极管ZD3;所述电阻R64和所述电阻R65的共接端通过电阻R27与所述场效应管Q10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0的漏极通过电阻R29与所述场效应管Q11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坚方洁苗杨武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榆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