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和螺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0644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螺杆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和螺杆机,螺杆机转子结构包括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中空的安装腔;螺杆组件,所述螺杆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阳螺杆和阴转子,所述阳螺杆和所述阴转子平行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阳螺杆的一端相对所述壳体伸出;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主齿轮和从动齿轮;水润滑轴承组件,包括第一水润滑轴承和第二水润滑轴承;油润滑轴承组件,位于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水润滑轴承组件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升容积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满足高载荷和高转速的应用。的应用。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和螺杆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螺杆机
,尤其涉及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和螺杆机。

技术介绍

[0002]水润滑的螺杆机转子结构常规设计思路是将螺杆机的两个转子支撑轴承设计为两个水润滑轴承,螺杆内部喷水减温润滑;部分设计也会增加水润滑的同步齿。在这种全水润滑的系统中,相对于成熟的喷油螺杆转子结构,由于水的粘度低、并且容易产生腐蚀作用,因此,水润滑的螺杆机常采用不锈钢材料转子或者合金钢材料镀层转子结构设计。然而,由于不锈钢材料和耐腐蚀镀层的硬度和刚度往往都较低,并且由于水的低粘度,转子啮合时,没有充分润滑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啮合咬死的情况。而且,由于水润滑轴承不能承载高载荷和高速度运行,使得水润滑螺杆机的转速往往较低,较低的螺杆机转速标志着较低的容积效率。因此,目前采用水润滑的螺杆机转子结构,不能同时支持高载荷和高转速应用。
[0003]因此,需要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和螺杆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和螺杆机,能够提升容积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满足高载荷和高转速的应用。
[0005]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中空的安装腔;还包括:
[0007]螺杆组件,所述螺杆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阳螺杆和阴转子,所述阳螺杆和所述阴转子平行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阳螺杆的一端相对所述壳体伸出;
[0008]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主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主齿轮设置在所述阳螺杆上,所述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阴转子上;
[0009]水润滑轴承组件,包括第一水润滑轴承和第二水润滑轴承,所述第一水润滑轴承设置在所述阳螺杆上,所述第二水润滑轴承设置在所述阴转子上;
[0010]油润滑轴承组件,位于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水润滑轴承组件之间,包括第一油润滑轴承和第二油润滑轴承,所述第一油润滑轴承设置在所述阳螺杆上,所述第二油润滑轴承设置在所述阴转子上。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水封组件,所述水封组件包括第一水封件和第二水封件,所述第一水封件套设在所述阳螺杆上,且位于所述油润滑轴承组件与所述阳螺杆的螺旋面之间,所述第二水封件套设在所述阴转子上,且位于所述油润滑轴承组件与所述阴转子的螺旋面之间。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封件与所述阳螺杆之间围设形成第一环形水腔,所述第一水封件上间隔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环形水腔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距所述第一油润滑轴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出水口距所述第一油润滑轴承的距离。
[0013]进一步地,所述阳螺杆上设置有第一螺旋槽,所述第一螺旋槽与所述第一环形水腔连通,所述第一螺旋槽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水腔与所述阳螺杆的螺旋面之间,从所述第一环形水腔至所述阳螺杆的螺旋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螺旋槽的螺距逐步增大。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水封件与所述阴转子之间围设形成第二环形水腔,所述第二水封件上间隔开设有与所述第二环形水腔连通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距所述第二油润滑轴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出水口距所述第二油润滑轴承的距离。
[0015]进一步地,所述阴转子上设置有第二螺旋槽,所述第二螺旋槽与所述第二环形水腔连通,所述第二螺旋槽位于所述第二环形水腔与所述阴转子的螺旋面之间,从所述第二环形水腔至所述阴转子的螺旋面的方向,所述第二螺旋槽的螺距逐步增大。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封件的内环面和所述第二水封件的内环面均呈梳齿状。
[0017]进一步地,还包括油封组件,所述油封组件包括第一油封件和第二油封件,所述第一油封件设置在所述阳螺杆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油润滑轴承与所述第一水封件之间,所述第二油封件设置在所述阴转子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油润滑轴承与所述第二水封件之间。
[0018]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集气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排气口连通。
[0019]一种螺杆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螺杆机转子结构。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1]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在壳体中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阳螺杆和阴转子,阳螺杆和阴转子通过主齿轮和从动齿轮的啮合传动进行工作,在阳螺杆上设置有第一水润滑轴承和第一油润滑轴承,第一油润滑轴承位于第一水润滑轴承和主齿轮之间,在阴转子上设置有第二水润滑轴承和第二油润滑轴承,第二油润滑轴承位于第二水润滑轴承和从动齿轮之间,采用油润滑的机械轴承来承螺杆机的大载荷,用水润滑轴承简化机组结构,能够提升容积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满足高载荷和高转速的应用。
[0022]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螺杆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螺杆机转子结构,能够提升容积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满足高载荷和高转速的应用。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的剖视图;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的一个视角的视图。
[0025]图中:
[0026]1、壳体;11、进气口;12、排气口;2、阳螺杆;21、主齿轮;22、第一水润滑轴承;23、第一油润滑轴承;24、第一水封件;25、第一螺旋槽;26、第一油封件;27、第一进水口;28、第一出水口;3、阴转子;31、从动齿轮;32、第二水润滑轴承;33、第二油润滑轴承;34、第二水封件;35、第二螺旋槽;36、第二油封件;37、第二进水口;38、第二出水口;4、集气桶;5、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9]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0]由于水润滑轴承不能承载高载荷和高速度运行,使得水润滑螺杆机的转速往往较低,较低的螺杆机转速标志着较低的容积效率。因此,目前采用水润滑的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具有中空的安装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杆组件,所述螺杆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阳螺杆(2)和阴转子(3),所述阳螺杆(2)和所述阴转子(3)平行设置在所述壳体(1)中,所述阳螺杆(2)的一端相对所述壳体(1)伸出;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主齿轮(21)和从动齿轮(31),所述主齿轮(21)设置在所述阳螺杆(2)上,所述从动齿轮(31)设置在所述阴转子(3)上;水润滑轴承组件,包括第一水润滑轴承(22)和第二水润滑轴承(32),所述第一水润滑轴承(22)设置在所述阳螺杆(2)上,所述第二水润滑轴承(32)设置在所述阴转子(3)上;油润滑轴承组件,位于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水润滑轴承组件之间,包括第一油润滑轴承(23)和第二油润滑轴承(33),所述第一油润滑轴承(23)设置在所述阳螺杆(2)上,所述第二油润滑轴承(33)设置在所述阴转子(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封组件,所述水封组件包括第一水封件(24)和第二水封件(34),所述第一水封件(24)套设在所述阳螺杆(2)上,且位于所述油润滑轴承组件与所述阳螺杆(2)的螺旋面之间,所述第二水封件(34)套设在所述阴转子(3)上,且位于所述油润滑轴承组件与所述阴转子(3)的螺旋面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封件(24)与所述阳螺杆(2)之间围设形成第一环形水腔,所述第一水封件(24)上间隔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环形水腔连通的第一进水口(27)和第一出水口(28),所述第一进水口(27)距所述第一油润滑轴承(23)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出水口(28)距所述第一油润滑轴承(23)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螺杆机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阳螺杆(2)上设置有第一螺旋槽(25),所述第一螺旋槽(25)与所述第一环形水腔连通,所述第一螺旋槽(25)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攀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极电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