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29972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及方法,包括设于门架主体上的门架下口位置的下法兰、设于大车行走机构上的大车连接鞍座组件、转轴组件以及设于门架主体上的顶升支座;所述下法兰设置为圆盘形,沿所述下法兰的圆周位置均布有多个第一螺栓孔,所述下法兰的圆心位置设有第一销孔;所述大车连接鞍座组件包括设置为圆盘形的法兰板,沿所述法兰板的圆周位置均布有多个第二螺栓孔,所述法兰板的圆心位置设有第二销孔,所述法兰板的下表面上设有一对耳板;所述转轴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销孔、所述第二销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改进大车连接鞍座与门架主体之间的连接结构,使起重机在牵引时实现多角度转向。使起重机在牵引时实现多角度转向。使起重机在牵引时实现多角度转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起重机制造、转向移位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很多起重机码头,尤其是相对比较老旧的码头,因为受场地限制和不能影响企业日常生产等原因,无法在起重机设备使用位置直接安装或者整机移位上岸,只能通过在后场总装后,再通过顶升移位转向,将起重机设备移位牵引至最终使用位置。起重机设备在后场进行移位牵引时,受场地道路及总装位置的限制往往无法实现一次转向直接牵引至目标位置,移位牵引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次转向才能实现牵引至目标位置。
[0003]结合图1所示,在传统的起重机设备700需通过辅助设备台车701、牵引装置 702实现设备单一方向(90度方向)移位功能,实现不了诸如15
°
、30
°
、45
°
等多角度转向,使得起重机设备移位牵引过程费时费力,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及方法,通过改进大车连接鞍座与门架主体之间的连接结构,使起重机在牵引时实现多角度转向,满足不同码头移位转向的需求。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方面,一种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包括设于门架主体上的门架下口位置的下法兰、设于大车行走机构上的大车连接鞍座组件、转轴组件以及设于门架主体上的顶升支座;
[0007]所述下法兰设置为圆盘形,沿所述下法兰的圆周位置均布有多个第一螺栓孔,所述下法兰的圆心位置设有第一销孔;
[0008]所述大车连接鞍座组件包括设置为圆盘形的法兰板,沿所述法兰板的圆周位置均布有多个第二螺栓孔,所述法兰板的圆心位置设有第二销孔,所述法兰板的下表面上设有一对耳板;
[0009]所述第一螺栓孔与所述第二螺栓孔的位置相对应;
[0010]所述顶升支座位于所述下法兰的上方;
[0011]所述转轴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销孔、所述第二销孔内,使所述下法兰、所述大车连接鞍座组件作绕轴转动。
[0012]较佳的,所述第一螺栓孔之间的间隔角度设置为0
°
~360
°

[0013]所述第二螺栓孔之间的间隔角度对应也设置为0
°
~360
°

[0014]较佳的,所述下法兰与所述门架主体之间还设有筋板。
[0015]较佳的,一对所述耳板之间设有加强筋板;
[0016]所述耳板上均设有重磅板。
[0017]较佳的,所述转轴组件包括铰轴,所述铰轴的上端配有垫圈,下端配有固定板和卡板。
[0018]较佳的,所述顶升支座为箱体结构,其与所述门架主体的连接位置上还有加强筋板;
[0019]所述顶升支座的下表面对应液压千斤顶的位置上还设有法兰垫板。
[0020]另一方面,一种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方法,在起重机上设置所述的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以执行以下步骤:
[0021]S1、将所述顶升支座安装至所述门架主体上;
[0022]S2、通过螺栓将所述下法兰与所述大车连接鞍座组件先进行固定,再将所述转轴组件插入所述下法兰与所述大车连接鞍座组件进行铰接,最后将所述大车连接鞍座组件安装至所述大车行走机构上;
[0023]S3、将所述大车行走机构布置在现场的临时轨道上;
[0024]S4、将所述门架主体吊装至所述大车行走机构的上方,将所述下法兰焊接在所述门架主体上的门架下口位置;
[0025]S5、再将所述起重机的上部总成依次安装到位;
[0026]S6、通过液压千斤顶对所述起重机进行顶升,再通过所述转向移位结构使所述起重机进行转向,并重复顶升、转向工序,直至将所述起重机牵引至目标安装位置。
[0027]较佳的,所述步骤S6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0028]S61、使用牵引设备将所述起重机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一次顶升转向位置;
[0029]S62、根据顶升点位置,在所述顶升支座的下方布置对应的所述液压千斤顶,使用所述液压千斤顶依次交替顶升,将所述起重机整体抬高,然后将所述临时轨道移除;
[0030]S63、将所述下法兰与所述大车连接鞍座组件之间的所述螺栓拆除,使所述大车行走机构能绕所述转轴组件作多种所需角度进行转向;
[0031]S64、所述大车行走机构转向调整到位后,重新布置所述临时轨道,释放所述液压千斤顶使所述大车行走机构落至所述临时轨道上,并通过所述螺栓将所述下法兰与所述大车连接鞍座组件再次固定,继续使用所述牵引设备对所述起重机进行迁移移位;
[0032]S65、当所述起重机移动至第二次顶升转向位置时,重复步骤S62至步骤S64,直至将所述起重机牵引至目标安装位置。
[0033]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及方法,具有以下几点有益效果:
[0034]1)在不影响作业码头其它设备正常工作需求的同时,满足了设备不同场地总装需求,并具备实现移位至任意目标位置功能,提高了生产效率;
[0035]2)方便设备在不同作业码头进行位置更换和作业,提高了设备使用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传统的起重机设备通过辅助设备台车牵引装置的示意图,其中,(a) 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
[0037]图2是本专利技术转向移位结构的示意图;
[0038]图3是本专利技术转向移位结构中下法兰的示意图;
[0039]图4是本专利技术转向移位结构中大车连接鞍座组件的示意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c)为仰视图;
[0040]图5是本专利技术转向移位结构中转轴组件的示意图;
[0041]图6是本专利技术转向移位结构中顶升支座的示意图;
[0042]图7是本专利技术转向移位方法中起重机移位路线的示意图;
[0043]图8是本专利技术转向移位方法中起重机顶升转向的示意图;
[0044]图9是图8中A

A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46]结合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包括设于门架主体100上的门架下口位置的下法兰3、设于大车行走机构上的大车连接鞍座组件4、转轴组件5以及设于门架主体100上的顶升支座1。
[0047]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下法兰3设置为圆盘形,沿下法兰3的圆周位置均布有多个第一螺栓孔301,第一螺栓孔301之间的间隔角度α1设置为15
°
,下法兰3 的圆心位置设有第一销孔302,下法兰3与门架主体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门架主体上的门架下口位置的下法兰、设于大车行走机构上的大车连接鞍座组件、转轴组件以及设于门架主体上的顶升支座;所述下法兰设置为圆盘形,沿所述下法兰的圆周位置均布有多个第一螺栓孔,所述下法兰的圆心位置设有第一销孔;所述大车连接鞍座组件包括设置为圆盘形的法兰板,沿所述法兰板的圆周位置均布有多个第二螺栓孔,所述法兰板的圆心位置设有第二销孔,所述法兰板的下表面上设有一对耳板;所述第一螺栓孔与所述第二螺栓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顶升支座位于所述下法兰的上方;所述转轴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销孔、所述第二销孔内,使所述下法兰、所述大车连接鞍座组件作绕轴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孔之间的间隔角度设置为0
°
~360
°
;所述第二螺栓孔之间的间隔角度对应也设置为0
°
~36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法兰与所述门架主体之间还设有筋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耳板之间设有加强筋板;所述耳板上均设有重磅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包括铰轴,所述铰轴的上端配有垫圈,下端配有固定板和卡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实现起重机整机设备牵引的转向移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支座为箱体结构,其与所述门架主体的连接位置上还有加强筋板;所述顶升支座的下表面对应液压千斤顶的位置上还设有法兰垫板。7.一种用以实现起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褚金川李恭川赵禹纪建卫沈大伟刘飞杨永春李路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