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9750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水陆两栖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属于多级泵技术领域,包括中段,中段内转动设有泵轴,中段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吸入体和第二吸入体,第一吸入体内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二吸入体内设有第二进水口,中段上位于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之间设有吐出段,吐出段内设有出水口,泵轴上位于吐出段两端对称设有若干叶轮,叶轮上设有导叶,泵轴上位于第一吸入体的一端设有机械密封,泵轴上位于第二吸入体的一端设有第二推力轴承,所述第二吸入体上设有尾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叶轮背靠背安装,使两端叶轮产生的轴向力理论上可互相平衡,泵的残余轴向力由两端推力轴承平衡,或者泵的残余轴向力由一端推力轴承平衡,使多级泵运行起来更稳定。定。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陆两栖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0001]本技术涉及多级泵
,具体涉及水陆两栖双吸自平衡多级泵。

技术介绍

[0002]多级泵是进、出水段与中段,通过拉杆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离心泵,它的输出水压力可以很大,也是依靠叶轮的旋转获取离心力,多级泵靠泵腔容积的变化来实现吸气、压缩和排气的,因此它也是可以变容积的离心泵。在工业生产的许多工艺过程中,如真空过滤、真空引水、真空送料、真空蒸发、真空浓缩、真空回潮和真空脱气等,多级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抽除易燃、易爆的气体,此外多级泵还可抽除含尘、含水的气体,因此,水环泵应用日益增多。
[0003]常见的多级泵容积效率低,泄露多,结构复杂,维修也很麻烦,使用起来非常的不方便,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水陆两栖双吸自平衡多级泵,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运行也更可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水陆两栖双吸自平衡多级泵,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面临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水陆两栖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包括中段,所述中段内转动设有泵轴,所述中段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吸入体和第二吸入体,所述第一吸入体内设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吸入体内设有第二进水口,所述中段上位于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之间设有吐出段,所述吐出段内设有出水口,所述泵轴上位于吐出段两端对称设有若干叶轮,所述叶轮上设有导叶,所述导叶与中段相对静止,所述叶轮与泵轴相对静止,共同组成转动转子,所述泵轴上位于第一吸入体的一端设有机械密封,所述泵轴上位于第一吸入体和机械密封之间设有第一推力轴承,所述泵轴上位于第二吸入体口一端设有第二推力轴承,所述第二吸入体12上设有尾盖。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入体、第二吸入体以及吐出段均通过拉杆固定在中段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吐出段底端中间位置设有第一滑动轴承。
[0009]进一步的,所述机械密封可以换成填料密封,所述第一推力轴承可以换成第二滑动轴承。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通过叶轮背靠背安装,使两端叶轮产生的轴向力理论上可互相平衡,泵的残余轴向力由两端推力轴承平衡,或者泵的残余轴向力由一端推力轴承平衡,使多级泵运行起来更稳定,进水口与出水口在圆周上的相对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多级泵可立式、卧式安装,其中机械密封也可用填料密封代替,与传统卧式多级泵相比,容积效率高,泄漏少,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运行更可靠。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Ⅰ;
[0014]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Ⅱ。
[0015]图中标号说明:
[0016]1、机械密封;2、第一推力轴承;3、第一进水口;4、第一吸入体;5、中段;6、叶轮;7、吐出段;8、出水口;9、第一滑动轴承;10、泵轴;11、导叶;12、第二吸入体;13、第二进水口;14、第二推力轴承;15、拉杆;16、第二滑动轴承;17、尾盖;18、填料密封。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实施例1,水陆两栖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如图1所示,包括中段5,中段5 内转动设有泵轴10,中段5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吸入体4和第二吸入体12,第一吸入体4内设有第一进水口3,第二吸入体12内设有第二进水口13,中段5上位于第一进水口3和第二进水口13之间设有吐出段7,吐出段7内设有出水口 8,第一吸入体4、第二吸入体12以及吐出段7均通过拉杆15固定在中段5上,拉杆15上设有拉杆螺纹,第一吸入体4和第二吸入体12两端的螺母连接拉杆螺纹,固定泵两端的吸入体,组装泵为一整体,吐出段7底端中间位置设有第一滑动轴承9,泵轴10上位于吐出段7两端对称设有若干叶轮6,叶轮6上设有导叶11,导叶11与中段5相对静止,叶轮6与泵轴10相对静止,共同组成转动转子,由于叶轮6背靠背安装,两端叶轮6产生的轴向力理论上可互相平衡,泵轴10上位于第一吸入体4的一端设有机械密封1,泵轴10上位于第一吸入体4和机械密封1之间设有第一推力轴承2,泵轴10上位于第二吸入体12的一端设有第二推力轴承14,泵的残余轴向力由两端推力轴承平衡,泵轴10上位于第二推力轴承14一端设有尾盖17。
[0020]使用时,电机、汽轮机或柴油机等提供动力,泵轴10转动带动两端叶轮6 从第一进水口3和第二进水口13泵同时吸水,再从中间的出水口8排水。
[0021]实施例2,水陆两栖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如图2所示,包括中段5,中段5 内转动设有泵轴10,中段5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吸入体4和第二吸入体12,第一吸入体4内设有第一进水口3,第二吸入体12内设有第二进水口13,中段5上位于第一进水口3和第二进水口13之间设有吐出段7,吐出段7内设有出水口 8,第一吸入体4、第二吸入体12以及吐出段7均通过拉杆15固定在中段5上,拉杆15上设有拉杆螺纹,第一吸入体4和第二吸入体12两端的螺母连接拉
杆螺纹,固定泵两端的吸入体,组装泵为一整体,吐出段7底端中间位置设有第一滑动轴承9,泵轴10上位于吐出段7两端对称设有若干叶轮6,叶轮6上设有导叶11,导叶11与中段5相对静止,叶轮6与泵轴10相对静止,共同组成转动转子,由于叶轮6背靠背安装,两端叶轮6产生的轴向力理论上可互相平衡,泵轴10上位于第一吸入体4的一端设有填料密封18,泵轴10上位于第一吸入体4和机械密封1之间设有第二滑动轴承16,泵轴10上位于第二吸入体 12的一端设有第二推力轴承14,泵的残余轴向力由一端第二推力轴承14平衡,泵轴10上位于第二推力轴承14一端设有尾盖17。
[0022]使用时,电机、汽轮机或柴油机等提供动力,泵轴10转动带动两端叶轮6 从第一进水口3和第二进水口13泵同时吸水,再从中间的出水口8排水。
[0023]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中填料密封18代替实施例1中机械密封1;实施例2只有第二吸入体12一端设有推力轴承,另一端设有第二滑动轴承16;实施例1第一吸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水陆两栖双吸自平衡多级泵,包括中段(5),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段(5)内转动设有泵轴(10),所述中段(5)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吸入体(4)和第二吸入体(12),所述第一吸入体(4)内设有第一进水口(3),所述第二吸入体(12)内设有第二进水口(13),所述中段(5)上位于第一进水口(3)和第二进水口(13)之间设有吐出段(7),所述吐出段(7)内设有出水口(8),所述泵轴(10)上位于吐出段(7)两端对称设有若干叶轮(6),所述叶轮(6)上设有导叶(11),所述导叶(11)与中段(5)相对静止,所述叶轮(6)与泵轴(10)相对静止,共同组成转动转子,所述泵轴(10)上位于第一吸入体(4)的一端设有机械密封(1),所述泵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帅金雷孔令杰徐宇翔李晓龙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恒大江海泵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