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有防漏光结构的LCM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8156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显示模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设有防漏光结构的LCM显示模组,包括底框和顶框,底框包括底板及与底板的边缘固定连接的边框,边框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背光源,底板上由下至上依次粘接有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底板上设置有贯穿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的连接柱,连接柱上依次套设有压块和螺栓,导光板上固定设置有遮光板,遮光板位于背光源上方且两端分别与边框的内壁和光学膜片的侧边抵接,顶框的顶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液晶显示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加强了相邻两个部件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避免了单一的粘接方式产生部件分离的现象,避免了出现漏光的现象。避免了出现漏光的现象。避免了出现漏光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设有防漏光结构的LCM显示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显示模组
,特别涉及一种设有防漏光结构的LCM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显示模组一般都包括显示模块和背光源,背光源发出的光点亮所述显示模块以实现显示。现下较为主流的背光源模组采用侧入式背光源。其先是将发光元件设置于背光源框架的侧壁的内侧上;然后利用安装在背光源框架上的导光板将光传导至显示区范围。其中侧入式背光源通常包括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下端的反射片、设置在导光板上端(出光面)的光学膜和设置在导光板侧面(入光面)的灯条。
[0003]但是现在大多数的液晶显示模组在安装组装的过程中多采用粘胶连接的方式,此种连接方式在在长时间使用后很因粘粘逐渐失效导致相邻的两个部件分离,从而很容易产生漏光的现象,使得该设备不能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防漏光结构的LCM显示模组,加强了相邻两个部件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避免了单一的粘接方式产生部件分离的现象,避免了出现漏光的现象。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设有防漏光结构的LCM显示模组,包括底框和顶框,所述底框包括底板及与所述底板的边缘固定连接的边框,所述边框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背光源,所述底板上由下至上依次粘接有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依次套设有压块和螺栓,所述导光板上固定设置有遮光板,所述遮光板位于所述背光源上方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的内壁和光学膜片的侧边抵接,所述顶框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安装有液晶显示板。
[0007]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源包括柔性电路板以及电性连接在所述柔性电路板上的多个LED灯,所述柔性电路板通过固定销固定在所述边框的内侧壁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顶框的底部开设有固定槽,所述边框上固定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槽相对应的固定条,所述固定条插接在所述固定槽内。
[0009]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条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第一螺丝,所述第一螺丝穿过通孔螺纹连接在顶框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液晶显示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螺丝,两组所述第二螺丝分别贯穿液晶显示板的边框螺纹连接在所述凹槽的底部。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2]导光板靠近背光源的一侧为入光面,导光板靠近光学膜片的一侧为出光面,背光源发出的光经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传导至液晶显示板,通过设置遮光板阻挡背光源的光线从
光学膜片与顶框之间的间隙中射出;设置连接柱、压块和螺栓,通过连接柱将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和压块相连,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依次粘接设置在底框内,再通过压块和螺栓的配合对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进行固定,使连接更加紧密;本技术加强了相邻两个部件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避免了单一的粘接方式产生部件分离的现象,避免了出现漏光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15]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底框1;底板101;边框102;顶框2;背光源3;柔性电路板301;LED灯302;反射片4;导光板5;光学膜片6;遮光板7;连接柱8;压块9;螺栓10;液晶显示板11;固定销12;固定槽13;固定条14;通孔15;第一螺丝16;第二螺丝17。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如图1、2、3所示,一种设有防漏光结构的LCM显示模组,包括底框1和顶框2,所述底框1包括底板101及与所述底板101的边缘固定连接的边框102,所述边框10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背光源3,所述底板101上由下至上依次粘接有反射片4、导光板5和光学膜片6,所述底板101上设置有贯穿所述反射片4、导光板5和光学膜片6的连接柱8,所述连接柱8上依次套设有压块9和螺栓10,所述导光板5上固定设置有遮光板7,所述遮光板7位于所述背光源3上方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102的内壁和光学膜片6的侧边抵接,所述顶框2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安装有液晶显示板11。
[0019]本实施例中,导光板5靠近背光源3的一侧为入光面,导光板5靠近光学膜片6的一侧为出光面,背光源3发出的光经导光板5和光学膜片6传导至液晶显示板11,通过设置遮光板7阻挡背光源3的光线从光学膜片6与顶框2之间的间隙中射出,通过防止散射提高背光源质量;设置连接柱8、压块9和螺栓10,通过连接柱8将反射片4、导光板5、光学膜片6和压块9相连,光学膜片6上位于连接柱2之间的中心区域为发光区,反射片4、导光板5和光学膜片6依次粘接设置在底框1内,再通过压块9和螺栓10的配合对反射片4、导光板5和光学膜片6进行固定,使连接更加紧密;本技术加强了相邻两个部件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避免了单一的粘接方式产生部件分离的现象,避免了出现漏光的现象。
[0020]如图1、3所示,所述背光源3包括柔性电路板301以及电性连接在所述柔性电路板301上的多个LED灯302,所述柔性电路板301通过固定销12固定在所述边框102的内侧壁上;本实施例中,通过LED灯302提供光源,通过柔性电路板301控制LED灯302的开启和关闭。
[0021]如图1、2所示,所述顶框2的底部开设有固定槽13,所述边框102上固定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槽13相对应的固定条14,所述固定条14插接在所述固定槽13内,所述固定条14上开
设有通孔15,所述通孔15内设置有第一螺丝16,所述第一螺丝16穿过通孔15螺纹连接在顶框2上;本实施例中,通过固定槽13、固定条14和第一螺丝16的配合,将底框1和顶框2稳定连接在一起。
[0022]如图1所示,所述液晶显示板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螺丝17,两组所述第二螺丝17分别贯穿液晶显示板11的边框螺纹连接在所述凹槽的底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螺丝17将液晶显示板11稳定安装在顶框2上,便于进行拆卸维修。
[0023]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有防漏光结构的LCM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框(1)和顶框(2),所述底框(1)包括底板(101)及与所述底板(101)的边缘固定连接的边框(102),所述边框(10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背光源(3),所述底板(101)上由下至上依次粘接有反射片(4)、导光板(5)和光学膜片(6),所述底板(101)上设置有贯穿所述反射片(4)、导光板(5)和光学膜片(6)的连接柱(8),所述连接柱(8)上依次套设有压块(9)和螺栓(10),所述导光板(5)上固定设置有遮光板(7),所述遮光板(7)位于所述背光源(3)上方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102)的内壁和光学膜片(6)的侧边抵接,所述顶框(2)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安装有液晶显示板(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设有防漏光结构的LCM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3)包括柔性电路板(301)以及电性连接在所述柔性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素华张力罗海波李乐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顺通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