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生土壤微环境修复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7183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原生土壤微环境修复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取样土壤;S2,将步骤S1中的每个样品加入无菌水;S3,将步骤S2每个样品的泥浆水分成两份,加入具有营养液的烧杯中,然后进行密封;S4,将步骤S3中的每个样品分为好氧组和厌氧组,进行好氧和厌氧培养扩容,再混合均匀,得到修复地原生复合优势菌群;S5,制作基础材料;S6,原生地优势菌群和基础材料,按照比值范围为1:45~1:55,进行混合均匀,在室温中进行兼氧培养15~45天;S7,再次经过破碎和粉碎机,得到原生地优势菌肥;S8,件有机肥和原生地优势菌肥混合投放。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原生土壤微环境修复法,起到修复土壤的目的,同时也避免影响土壤原本的优势菌群。也避免影响土壤原本的优势菌群。也避免影响土壤原本的优势菌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原生土壤微环境修复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壤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原生土壤微环境修复法。

技术介绍

[0002]每个地方都有一些优势菌群适应当地的气候、水土、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生长,同时也在微环境中对整个生态体系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包括本地原生的植物的药材或食材可能具有的一些特性、风味、口感、药性或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在韶关某地因复合肥(化肥)长期使用的烟草田地有明显影响,由于长期使用复合肥,烟草地的土壤微生物菌群基本流失殆尽,土壤平均微生物菌群数小于1.3万个每克,远低于正常土壤中每克的微生物菌群数量的范围,而经过5至6年的连续使用,烟草成品从之前的一等品退化成二等或三等烟叶,韶关烟叶特有的香味减弱明显。
[0003]土壤由于长期使用化肥,或者长期耕种,或者酸雨影响等原因会引起土壤的酸化、碱化、盐碱化、板结等理化问题,其内在的微生物和微环境也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急剧下降,导致土壤无机盐流动也受到影响。从而出现的土壤贫瘠和耕种产量下降、农作物品质下降等问题,是现在全国各地农业耕种普遍遇到的问题。
[0004]然后在土壤的修复过程中,用于不同的土壤所含有原本的优势菌群不同,无法采用同一种或多种的有益菌群直接进行土壤的修复,避免影响原本土壤的优势菌群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生土壤微环境修复法,利用待修复土壤的原本菌群进行培养,再重新投放至待修复土壤中,从而起到修复土壤的目的,同时也避免影响土壤原本的优势菌群。
[0006]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原生土壤微环境修复法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原生土壤微环境修复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S1,在修复地周围方圆3~6公里范围内,随机选5~8处原生土位置从地面到18~22cm深处垂直取样500~1000g土壤;
[0009]S2,将步骤S1中的每个样品加入3~5倍质量的无菌水,搅拌成为浑浊的泥浆水;
[0010]S3,在灭菌的烧瓶中加入130~170mL的灭菌标准浓度营养液,并且将步骤S2每个样品的泥浆水分成两份,分别取30~30mL加入具有营养液的烧杯中,然后进行密封;
[0011]S4,将步骤S3中的每个样品对应的烧杯分为好氧组和厌氧组,并且分别置于好氧和厌氧培养箱中进行好氧和厌氧培养扩容,再分别取处20~30mL在灭菌的烧瓶中混合均匀,得到修复地原生复合优势菌群;
[0012]S5,将矿物载体进行粉碎处理形成微米级矿物载体,将有机肥料去除水分进行粉碎,再将微米级矿物载体和有机原料碎按照比值范围为1:3~1:4.5混合均匀,形成基础材料;
[0013]S6,将步骤S4的原生地优势菌群和步骤S5所混合好的基础材料,按照比值范围为
1:45~1:55,在培养槽中进行混合均匀,并且在表面覆盖纳米单向膜,在室温中进行兼氧培养15~45天;
[0014]S7,步骤S6培养完成后,再次经过破碎和粉碎机,将培养熟化的微米固体菌群培养物粉碎成细粉状,得到原生地优势菌肥;
[0015]S8,根据修复目标土壤土地的pH值情况和土壤状况,按照有机肥每亩500~3000kg投放量投放,同时将步骤S7制成的原生地优势菌肥按照每亩1~5kg投放量投放。
[0016]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5中的矿物载体处理步骤:1:1的硅藻土和膨润土加入5倍水,搅拌均匀,停止搅拌粗粒随即下沉,立刻倾倒出混浊悬液,静置混悬液自然沉淀,去上清液得微米级不溶水的矿物载体,而将沉淀的粗颗粒矿物继续研磨重复上述步骤。
[0017]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5中的有机原料包括食用菌生长后的固体渣、中药渣、牛粪、羊粪、鸽子粪、菜渣果渣、人粪干渣、无害化肉渣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8]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6中的兼氧培养为每隔48~50小时翻动一次培养槽内的混合物。
[0019]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8中,还包括步骤S8

1,先取50~100kg基础有机肥加入1~5kg原生地优势菌肥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物加入剩下的有机肥中,混拌均匀,再施放到土地中。
[0020]作为优选方案,步骤S8的投放方法为:在无雨的天气下,且土地土壤水分在20~30%的情况下,将步骤S8

1的混合物施放至目标土壤表面,再将目标土壤翻耕打碎,将土地中深度为20~30cm的目标土壤和混合肥翻拌混合均匀,自然养地6~8个月。
[0021]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原生土壤微环境修复法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法,在需要修复的土壤中采样本地菌群,并且将本地菌群进行培养扩容,再将培养扩容之后的菌群通过与有机原料和矿物载体进行混合,重新是施放到土壤中,起到快速修复、修复深入的目的、并且操作简单,可规模化处理、专属性和特异性修复,保证土壤原生菌群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引进优秀的有益菌种,利用农忙间歇就可以完成修复,结合有机肥使用,可以快速进行化肥使用到有机肥使用的转换,快速回复土壤有机活力,缩短有机种植周期,也避免影响土壤原本的优势菌群。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原生土壤微环境修复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0024]请参考图1,一种原生土壤微环境修复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5]S1,在修复地周围方圆3~6公里范围内,随机选5~8处原生土位置从地面到18~22cm深处垂直取样500~1000g土壤。
[0026]S2,将步骤S1中的每个样品加入3~5倍质量的无菌水,搅拌成为浑浊的泥浆水。
[0027]S3,在灭菌的烧瓶中加入130~170mL的灭菌标准浓度营养液,并且将步骤S2每个样品的泥浆水分成两份,分别取30~30mL加入具有营养液的烧杯中,然后进行密封。
[0028]S4,将步骤S3中的每个样品对应的烧杯分为好氧组和厌氧组,并且分别置于好氧
和厌氧培养箱中进行好氧和厌氧培养扩容,再分别取处20~30mL在灭菌的烧瓶中混合均匀,得到修复地原生复合优势菌群。
[0029]S5,将矿物载体进行粉碎处理形成微米级矿物载体,将有机肥料去除水分进行粉碎,再将微米级矿物载体和有机原料碎按照比值范围为1:3~1:4.5混合均匀,形成基础材料。
[0030]其中步骤S5中的矿物载体处理步骤:1:1的硅藻土和膨润土加入5倍水,搅拌均匀,停止搅拌粗粒随即下沉,立刻倾倒出混浊悬液,静置混悬液自然沉淀,去上清液得微米级不溶水的矿物载体,而将沉淀的粗颗粒矿物继续研磨重复上述步骤。
[0031]并且上述有机原料包括食用菌生长后的固体渣、中药渣、牛粪、羊粪、鸽子粪、菜渣果渣、人粪干渣、无害化肉渣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2]S6,将步骤S4的原生地优势菌群和步骤S5所混合好的基础材料,按照比值范围为1:45~1:55,在培养槽中进行混合均匀,并且在表面覆盖纳米单向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生土壤微环境修复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修复地周围方圆3~6公里范围内,随机选5~8处原生土位置从地面到18~22cm深处垂直取样500~1000g土壤;S2,将步骤S1中的每个样品加入3~5倍质量的无菌水,搅拌成为浑浊的泥浆水;S3,在灭菌的烧瓶中加入130~170mL的灭菌标准浓度营养液,并且将步骤S2每个样品的泥浆水分成两份,分别取30~30mL加入具有营养液的烧杯中,然后进行密封;S4,将步骤S3中的每个样品对应的烧杯分为好氧组和厌氧组,并且分别置于好氧和厌氧培养箱中进行好氧和厌氧培养扩容,再分别取处20~30mL在灭菌的烧瓶中混合均匀,得到修复地原生复合优势菌群;S5,将矿物载体进行粉碎处理形成微米级矿物载体,将有机肥料去除水分进行粉碎,再将微米级矿物载体和有机原料碎按照比值范围为1:3~1:4.5混合均匀,形成基础材料;S6,将步骤S4的原生地优势菌群和步骤S5所混合好的基础材料,按照比值范围为1:45~1:55,在培养槽中进行混合均匀,并且在表面覆盖纳米单向膜,在室温中进行兼氧培养15~45天;S7,步骤S6培养完成后,再次经过破碎和粉碎机,将培养熟化的微米固体菌群培养物粉碎成细粉状,得到原生地优势菌肥;S8,根据修复目标土壤土地的pH值情况和土壤状况,按照有机肥每亩500~3000kg投放量投放,同时将步骤S7制成的原生地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立勇张占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康民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