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偏航变桨联动控制降载的功率控制方法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26640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偏航变桨联动控制降载的功率控制方法和系统。所述控制方法根据获取的当前风速、风轮的当前方位角、风轮的当前桨距角、风轮的当前转矩和风轮的当前转速确定待控制风力机的风轮功率后,再根据风轮功率与额定功率间的关系确定待控制风力机的功率状态,接着根据功率状态生成控制指令,并根据控制指令完成功率控制,以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载荷问题,进而显著提高超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机组的使用寿命。机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偏航变桨联动控制降载的功率控制方法和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电机功率控制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偏航变桨联动控制降载的功率控制方法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超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已成为发电的主流机型。由于超大型风力机并网时,风力机发电频率和功率需要满足既定的要求,所以风力机在运行当中需要进行功率调节。而目前存在的主流功率控制方式是在低于额定风速时桨距角保持为零,通过控制电机转矩使风轮转速以最佳叶尖速比曲线旋转,在额定风速以后转速达到最大值。而由于风速的增大,风力机捕获的功率依旧增大,此时为了保证符合电网要求,需要通过变桨机构主动变桨使叶片失速,进而控制功率恒定。
[0003]上述功率调节方式,偏航动作的目的是为了对风,使风力机风轮最大程度的获得能量,而在额定风速以后就只靠变桨机构根据风速信息进行变桨调节功率。变桨机构变桨执行动作需要的信号虽然是经过处理的,但是实际风速是脉动的、不稳定的,为使功率恒定,则需要连续不规律的执行大幅变桨动作,这样就导致在额定风速以后的大风速阶段变桨机构和叶片的疲劳载荷增大,减少变桨机构和叶片的使用寿命。
[0004]当风力机处于高风速,由于风轮正对风,捕获的风能量最大,而此时风轮捕获的风能Q=Q1+Q2,其中Q1是风轮提供给发电机用于发电的能量,Q2是使风轮的旋转速度继续增大的能量,而这个使风轮转速增加的能量会使风轮出现过速飞车或过速停机的故障,而且高速旋转会增大机组的疲劳载荷,长期运行在较高的转速,会使机组损耗严重,降低使用寿命。目前,这部分加速能量是采取变桨控制策略进行控制,在变桨控制策略中,虽然限制了风轮的转速,但由于风轮依旧垂直于风速,这部分能量通过以推力的形式作用在风轮上而消耗,风力发电机组的风轮将会承受很大的风力载荷,这些风力载荷将会增大机组的疲劳载荷,会使机组损耗严重,降低使用寿命。
[0005]中国专利CN 102777322提出了一种能够通过风向角与风机转速的对应关系,控制风机适量偏航,在偏航与变桨的双重作用下,使机组长时间运行在稳定转速,防止机组过速停机。然而该文献仅仅考虑了方位角和风轮转速的关系,但是当原始桨距角不同时,方位角和风机转速并没有直接相关的关系,而且也没有给定具体的风速和风向角、桨距角对应的转速和功率,根本无法在小范围变桨内达到精确的控制。且该方法只考虑了在同一桨距角下的转速,该方法想要达到限制功率的目的,需要在偏航后进行多次的变桨控制动作,未考虑风力机的变桨机构和风力机叶片的疲劳载荷。再者,该方法在额定风速前后都采用偏航系统也参与了功率限制中,这无疑增加了偏航系统的使用次数,也增加了偏航机构的疲劳载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基于以上现存的风力机功率控制中存在的载荷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偏航
变桨联动控制降载的功率控制方法和系统。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8]一种基于偏航变桨联动控制降载的功率控制方法,包括:
[0009]获取当前风速、风轮的当前方位角、风轮的当前桨距角、风轮的当前转矩、风轮的当前转速和初始量;所述初始量包括:额定功率、额定风速和额定转速;
[0010]根据所述当前风速、所述风轮的当前方位角、所述风轮的当前桨距角、所述风轮的当前转矩和所述风轮的当前转速确定待控制风力机的风轮功率;
[0011]根据所述风轮功率与所述额定功率间的关系确定待控制风力机的功率状态;所述功率状态包括:欠功率状态、功率过调状态和功率欠调状态;
[0012]根据所述功率状态生成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完成功率控制。
[0013]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风轮功率与所述额定功率间的关系确定待控制风力机的功率状态,具体包括:
[0014]当所述风轮功率小于所述额定功率时,判断所述当前风速与所述额定风速间的关系;
[0015]当所述当前风速小于所述额定风速时,确定待控制风力机处于欠功率状态;
[0016]当所述当前风速大于所述额定风速时,确定待控制风力机处于功率过调状态;
[0017]当所述风轮功率大于所述额定功率时,确定待控制风力机处于功率欠调状态。
[0018]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功率状态生成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完成功率控制,具体包括:
[0019]当所述功率状态为欠功率状态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风轮的方位角和桨距角归零,并用于控制待控制风力机处于C
p
恒定区。
[0020]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功率状态生成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完成功率控制,具体包括:
[0021]当所述功率状态为功率过调状态时,确定当前风向角对应的功率增量和当前风向角下变桨变化角度所调控的功率变化量;所述变桨变化角度从源控制参数数据库中获取;
[0022]根据所述功率增量和所述功率变化量确定功率过调状态的成因;
[0023]根据所述功率过调状态的成因生成第二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完成功率控制。
[0024]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功率增量和所述功率变化量确定功率过调状态的成因,具体包括:
[0025]当所述功率增量小于所述功率变化量时,所述功率过调状态的成因为变桨过度;
[0026]当所述功率增量大于所述功率变化量时,所述功率过调状态的成因为偏航过度。
[0027]优选地,当所述功率过调状态的成因为变桨过度时,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桨距角向0
°
旋转;
[0028]当所述功率过调状态的成因为偏航过度时,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方位角向0
°
方向旋转特定角度。
[0029]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功率状态生成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完成功率控制,具体包括:
[0030]当所述功率状态为功率欠调状态时,确定功率欠调状态的成因;
[0031]根据所述功率欠调状态的成因生成第三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第三控制指令完成功率控制。
[0032]优选地,当所述功率欠调状态的成因为偏航欠调时,所述第三控制指令用于控制偏航机构正偏特定角度;
[0033]当所述功率欠调状态的成因为变桨欠调时,所述第三控制指令用于控制变桨机构下俯特定角度,并在所述变桨机构下俯的过程中采集桨距角,根据前后桨距角的变化确定变桨范围,当所述变桨范围处于预设变桨范围内时,控制偏航机构正偏。
[0034]优选地,所述源控制参数数据库的构建过程为:
[0035]获取空气密度;
[0036]获取预设范围桨距角、预设范围风轮功率和预设范围方位角;所述预设范围桨距角为0
°‑
90
°
范围内风轮的方位角所对应的0
°‑
10
°
范围内的桨距角;所述预设范围风轮功率为与3m/s

25m/s风速范围对应的风轮功率;
[0037]依据所述空气密度、所述初始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偏航变桨联动控制降载的功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当前风速、风轮的当前方位角、风轮的当前桨距角、风轮的当前转矩、风轮的当前转速和初始量;所述初始量包括:额定功率、额定风速和额定转速;根据所述当前风速、所述风轮的当前方位角、所述风轮的当前桨距角、所述风轮的当前转矩和所述风轮的当前转速确定待控制风力机的风轮功率;根据所述风轮功率与所述额定功率间的关系确定待控制风力机的功率状态;所述功率状态包括:欠功率状态、功率过调状态和功率欠调状态;根据所述功率状态生成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完成功率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偏航变桨联动控制降载的功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风轮功率与所述额定功率间的关系确定待控制风力机的功率状态,具体包括:当所述风轮功率小于所述额定功率时,判断所述当前风速与所述额定风速间的关系;当所述当前风速小于所述额定风速时,确定待控制风力机处于欠功率状态;当所述当前风速大于所述额定风速时,确定待控制风力机处于功率过调状态;当所述风轮功率大于所述额定功率时,确定待控制风力机处于功率欠调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偏航变桨联动控制降载的功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功率状态生成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完成功率控制,具体包括:当所述功率状态为欠功率状态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风轮的方位角和桨距角归零,并用于控制待控制风力机处于C
p
恒定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偏航变桨联动控制降载的功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功率状态生成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完成功率控制,具体包括:当所述功率状态为功率过调状态时,确定当前风向角对应的功率增量和当前风向角下变桨变化角度所调控的功率变化量;所述变桨变化角度从源控制参数数据库中获取;根据所述功率增量和所述功率变化量确定功率过调状态的成因;根据所述功率过调状态的成因生成第二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完成功率控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偏航变桨联动控制降载的功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功率增量和所述功率变化量确定功率过调状态的成因,具体包括:当所述功率增量小于所述功率变化量时,所述功率过调状态的成因为变桨过度;当所述功率增量大于所述功率变化量时,所述功率过调状态的成因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寿图杨福爱何坤雲马玉龙万芳杨从新李晔马清东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