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4877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0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精轧机技术领域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包括精轧机机架,精轧机机架(1)上安装上轧辊(2)和下轧辊(3),上轧辊(2)的辊型和下轧辊(3)的辊型均设置为呈S型曲面结构,上轧辊(2)一端或下轧辊(3)一端安装窜辊缸(5),窜辊缸(5)固定安装在精轧机机架(1)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结构简单,通过对上轧辊和下轧辊的相对位置的调节,实现轧辊辊型调节,使得上轧辊和下轧辊处在不同相对位置对应不同的辊缝凸度,以达到控制板形形状的目的,适应不同板材轧制。不同板材轧制。不同板材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精轧机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精轧机轧制板材
,带凸度的平辊辊型只能满足钢种规格较单一的生产线,一般是由冷轧基料及硅钢产品为主的生产线,而且各机架辊型不一样,冬天与夏天辊型不一样,造成辊型管理难度大,备辊量大,成本高;对称的连续可变凸度辊型虽然可以满足不同钢种规格的凸度要求,对产品的凸度调整范围过于集中,窜辊值往往集中在单侧,长期容易产生起筋及烧辊等问题。现有技术中的可变凸度的工作辊辊型采用的是对称工作辊辊型。其凸度调节范围在正负凸度上相等,这就造成了工作辊窜辊位置偏向一边的情况,不利于轧辊的磨损。对热轧F1

F4机架工作辊窜辊位置进行跟踪,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结果显示上游机架工作辊窜辊位置主要集中在负向,全行程利用率较低。F1~F4机架工作辊窜辊位置在

125~

100范围的分布概率较大,均在40%左右。由于热轧将上游机架的窜辊位置限定在

120mm,因此目前F1~F4机架的窜辊位置主要集中在负极限,这对于工作辊磨损的均匀化是非常不利的,另外结合目前凸度值偏小的情况,说明现有技术中的轧辊(工作辊)凸度调节能力不能满足目前的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通过对上轧辊和下轧辊的相对位置的调节,实现轧辊辊型调节,使得上轧辊和下轧辊处在不同相对位置对应不同的辊缝凸度,以达到控制板形形状的目的,适应不同板材轧制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
[0004]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本技术为一种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包括精轧机机架,精轧机机架上安装上轧辊和下轧辊,上轧辊的辊型和下轧辊的辊型均设置为呈S型曲面结构,上轧辊一端或下轧辊一端安装窜辊缸,窜辊缸固定安装在精轧机机架上。
[0006]所述的上轧辊和下轧辊之间的缝隙为辊缝。
[0007]所述的窜辊缸与能够控制窜辊缸伸缩的控制部件连接,控制部件控制窜辊缸伸缩时,窜辊缸设置为能够带动上轧辊和下轧辊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结构。
[0008]所述的窜辊缸与上轧辊连接。
[0009]所述的上轧辊上方设置贴合上轧辊的上压辊,下轧辊下方设置贴合下轧辊的下压辊。
[0010]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窜辊缸处于完全收缩状态时,上轧辊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下轧辊向一侧移动,使得辊缝凸度处于增大状态的结构。
[0011]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窜辊缸处于半伸出状态时,上轧辊侧面设置为与下轧辊侧面处于位于同一条垂直线的结构。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窜辊缸处于半伸出状态时,上轧辊和下轧辊之间的辊缝设置为各处高度相同的结构。
[0012]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窜辊缸处于完全伸出状态时,上轧辊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下轧辊向另一侧移动,使得辊缝凸度处于减小状态的结构。
[0013]所述的上轧辊每端分别设置安装上轧辊连杆,每端的上轧辊连杆分别活动安装在精轧机机架上的上轧辊安装座上,下轧辊每端分别设置安装下轧辊连杆,每端的下轧辊连杆分别活动安装在精轧机机架1上的下轧辊安装座上。
[0014]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0015]本技术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主要改进,在于提供一种不对称连续可变凸度辊型结构。设置结构时,精轧机机架上安装上轧辊和下轧辊,上轧辊一端或下轧辊一端安装窜辊缸,窜辊缸固定安装在精轧机机架上。这样,上轧辊中心线和下轧辊中心线平行布置,而窜辊缸可以控制一个轧辊相对另一个轧辊平行移动,实现上轧辊和下轧辊相对位置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实现辊缝的变化。当控制部件控制窜辊缸处于完全收缩状态时,上轧辊能够相对于下轧辊向一侧移动,使得辊缝凸度处于增大状态。当控制部件控制窜辊缸处于半伸出状态时,上轧辊侧面与下轧辊侧面处于位于同一条垂直线的结构。此时的上轧辊和下轧辊之间的辊缝设置为各处高度相同的结构。当控制部件控制窜辊缸处于完全伸出状态时,上轧辊能够相对于下轧辊向另一侧移动,使得辊缝凸度处于减小状态。这样,将可变凸度的轧辊(工作辊)用在精轧机上,通过上轧辊和下轧辊之间的窜辊,实现辊缝凸度的变化,从而达到控制待轧板材的凸度变化的目的,使得不同的窜辊位置对应的轧辊凸度存在差异,满足不同板材轧制需求。采用本技术的不对称连续可变凸度辊型,与现有技术中的辊型对比,可满足单一产线生产不同强度等级、不同宽度、不同厚度的全部钢种的凸度控制要求,解决窜辊值过于集中在单侧产生的起筋及烧辊等问题。本技术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结构简单,通过对上轧辊和下轧辊的相对位置的调节,实现轧辊辊型调节,使得上轧辊和下轧辊处在不同相对位置对应不同的辊缝凸度,以达到控制板形形状的目的,适应不同板材轧制。
附图说明
[0016]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的窜辊缸处于完全收缩状态时上轧辊和下轧辊的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的窜辊缸处于半伸出状态时上轧辊和下轧辊的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的窜辊缸处于完全伸出状态时上轧辊和下轧辊的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的可变凸度的轧辊辊型曲线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的F1

F4 CVC辊缝凸度
与窜辊关系示意图;
[0023]图7为本技术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的5F1~F4工作辊窜辊数据图;
[0024]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精轧机机架;2、上轧辊;3、下轧辊;4、待轧板材;5、窜辊缸;6、辊缝;7、上压辊;8、下压辊;9、上轧辊连杆;10、下轧辊连杆;11、上轧辊安装座;12、下轧辊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6]如附图1

附图4所示,本技术为一种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包括精轧机机架,精轧机机架1上安装上轧辊2和下轧辊3,上轧辊2的辊型和下轧辊3的辊型均设置为呈S型曲面结构,上轧辊2一端或下轧辊3一端安装窜辊缸5,窜辊缸5固定安装在精轧机机架1上。所述的上轧辊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包括精轧机机架,精轧机机架(1)上安装上轧辊(2)和下轧辊(3),上轧辊(2)的辊型和下轧辊(3)的辊型均设置为呈S型曲面结构,上轧辊(2)一端或下轧辊(3)一端安装窜辊缸(5),窜辊缸(5)固定安装在精轧机机架(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轧辊(2)和下轧辊(3)之间的缝隙为辊缝(6)。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窜辊缸(5)与能够控制窜辊缸(5)伸缩的控制部件连接,控制部件控制窜辊缸(5)伸缩时,窜辊缸(5)设置为能够带动上轧辊(2)和下轧辊(3)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窜辊缸(5)与上轧辊(2)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轧辊(2)上方设置贴合上轧辊(2)的上压辊(7),下轧辊(3)下方设置贴合下轧辊(3)的下压辊(8)。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精轧机用辊型凸度可变轧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军明管兴伟李本祥赵安明杨同利徐细华肖继明陈涛丁浩郭辉
申请(专利权)人:新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