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动力设备管道的振震双控复合吊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4574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09:52
公开了一种用于动力设备管道的振震双控复合吊架,包括振震控制单元和U型竖向承载构件,U型竖向承载构件用于承载动力设备管道;振震控制单元包括抗侧竖杆和减振部件;减振部件包括上连接板、外筒、内筒、内围挡、限位装置、下连接板及弹性元件;内筒和内围挡分别设置在外筒内部空间中,内围挡的下端与外筒底部连接,外筒的顶端固定连接上连接板;弹性元件设置在由内筒、内围挡和外筒底部形成的空间中;限位装置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连接板上,另一端穿过外筒底部、弹性元件和内筒顶部,由此将减振部件的外筒、内筒和弹性元件中心对齐地装配在一起;抗侧竖杆的下端与上连接板连接,U型竖向承载构件的端部与下连接板连接。载构件的端部与下连接板连接。载构件的端部与下连接板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动力设备管道的振震双控复合吊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动力设备管道的振震双控复合吊架。

技术介绍

[0002]动力设备运行产生的振动荷载,容易造成结构振动环境超出使用要求。动力设备产生的振动,一部分通过动力设备基础传至地面或楼面,另一部分通过与动力设备相连的管道,传递给上一层的楼板或梁,引起上一层结构楼板的振动,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同时,技术标准中对于动力设备及管道明确提出进行防震安全设计,设备管道要求设置抗震支架,确保地震来临时管道的侧向稳定及防震安全。
[0003]现有的管道支架,除了承担竖向荷载的吊架外,还包括斜向布置用于抗震的抗震支架,通过分别设置竖向荷载吊架、斜向抗震支架,虽能满足承载和抗震的要求,但楼板下方的吊点数量多、吊架及支架的杆件多,施工繁琐,工期长,限制了设备管道的安装效率。同时,分别设置的竖向荷载吊架、斜向抗震支架,将动力设备传至管道的振动,直接传递给了上层楼板,引发结构振动问题。目前工程应用中亟需一种既能满足管道的抗震安全要求,又可以减小振动向上层结构的传递复合型吊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动力设备管道的振震双控复合吊架,该型吊架通过减振元件、抗侧竖杆、U型竖向承载构件的有机结合,能够减小管道振动向上层结构传递的同时,保证吊架的竖向承载及管道的抗震安全,无需额外设置斜向抗震支架,构造简单,加工方便,易于安装,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推广价值。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动力设备管道的振震双控复合吊架,包括:振震控制单元(10)以及U型竖向承载构件(30),所述U型竖向承载构件(30)用于承载动力设备管道;
[0006]其中,所述振震控制单元(10)包括抗侧竖杆(1)以及减振部件(2);所述减振部件(2)包括上连接板(21)、外筒(22)、内筒(23)、内围挡(24)、限位装置(25)、下连接板(26)及弹性元件(27);
[0007]内筒(23)和内围挡(24)分别设置在外筒(22)内部空间的上部和下部,并且内筒(23)下部与内围挡(24)上部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内围挡(24)的下端与外筒(22)底部连接,外筒(22)的顶端固定连接上连接板(21);弹性元件(27)设置在由内筒(23)、内围挡(24)以及外筒(22)底部所形成的空间中;限位装置(2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连接板(26)上,另一端穿过外筒(22)底部、弹性元件(27)和内筒(23)的顶部,由此将减振部件(2)的外筒(22)、内筒(23)以及弹性元件(27)中心对齐地装配在一起;
[0008]抗侧竖杆(1)的下端与上连接板(21)连接,U型竖向承载构件(30)的端部与下连接板(26)连接。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其中所述抗侧竖杆(1)由H型钢或槽钢制成。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弹性元件(27)为低频螺旋弹簧,设计荷载下对应的频率为2~4Hz。
[00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动力设备管道的振震双控复合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22)与内筒(23)、内围挡(24)之间的缝隙为2~3mm。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内筒(23)下部与内围挡(24)上部之间的间距为5~8mm。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其中所述限位装置(25)包括带螺纹的螺杆及上下螺母,螺杆穿过外筒(22)底部、弹性元件(27)和内筒(23)的顶部,上下螺母分别设置在外筒(22)底部之下以及内筒(23)的顶部之上。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其中所述U型竖向承载构件(30)的竖向变形不超过其跨度的1/1000。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减振部件(2)的上连接板(21)、外筒(22)、内筒(23)、内围挡(24)、下连接板(26)材质不低于Q355。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动力设备管道的振震双控复合吊架,该型吊架通过减振元件、抗侧竖杆、U型竖向承载构件的有机结合,能够减小管道振动向上层结构传递的同时,保证吊架的竖向承载及管道的抗震安全,无需额外设置斜向抗震支架,构造简单,加工方便,易于安装,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推广价值。
[0017]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18]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及特征考虑到如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将更加明显,附图中:
[0019]附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动力设备管道的振震双控复合吊架示意图;以及
[0020]附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减振部件构造示意图;
[0021]图中,10

振震控制单元、1

抗侧竖杆、2

减振部件、21

上连接板、22

外筒、23

内筒、24

内围挡、25

限位装置、26

下连接板、27

弹性元件、30

U型竖向承载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并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3]如图1

2所示,本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动力设备管道的振震双控复合吊架,可以振震控制单元(10)以及U型竖向承载构件(30)。如图所示,该复合吊架可以包括两个振震控制单元(10),U型竖向承载构件(30)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振震控制单元(10);振震控制单元(10)可以固定在楼板底部,动力设备管道可以设置并支撑在所述U型竖向承载构件(30)
上。
[0024]参考图1

2,振震控制单元(10)可以包括抗侧竖杆(1)以及减振部件(2)。例如,所述抗侧竖杆(1)可以选用H型钢或槽钢,作为一种抗侧力结构。抗侧竖杆(1)的一端可以连接楼板底部,另一端连接减振部件(2)。
[0025]所述减振部件(2)可以包括上连接板(21)、外筒(22)、内筒(23)、内围挡(24)、限位装置(25)、下连接板(26)及弹性元件(27)。
[0026]如图所示,外筒(22)的上端口固定在上连接板(21)的下表面上,其底部形成有通孔,以供限位装置(25)(下文说明)穿过。内筒(23)以倒扣的形式设置在外筒(22)内部,也即,内筒(23)的底板朝上,开口端朝下;同时内围挡(24)设置在外筒(22)内部空间的下部,并且与外筒(22)底部连接;内筒(23)下部与内围挡(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动力设备管道的振震双控复合吊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振震控制单元(10)以及U型竖向承载构件(30),所述U型竖向承载构件(30)用于承载动力设备管道;其中,所述振震控制单元(10)包括抗侧竖杆(1)以及减振部件(2);所述减振部件(2)包括上连接板(21)、外筒(22)、内筒(23)、内围挡(2 4)、限位装置(25)、下连接板(26)及弹性元件(27);内筒(23)和内围挡(2 4)分别设置在外筒(22)内部空间的上部和下部,并且内筒(23)下部与内围挡(24)上部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内围挡(2 4)的下端与外筒(22)底部连接,外筒(22)的顶端固定连接上连接板(21);弹性元件(27)设置在由内筒(23)、内围挡(24)以及外筒(22)底部所形成的空间中;限位装置(2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连接板(26)上,另一端穿过外筒(22)底部、弹性元件(27)和内筒(23)的顶部,由此将减振部件(2)的外筒(22)、内筒(23)以及弹性元件(27)中心对齐地装配在一起;抗侧竖杆(1)的下端与上连接板(21)连接,U型竖向承载构件(30)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仰强张同亿石诚秦敬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