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型无纺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4143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0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无纺布领域,具体为一种抗菌型无纺布,包括无纺布基层,所述无纺布基层的上下两侧分别通过两个粘结剂层与第一抗拉层和第二抗拉层相对的一侧粘合。该种抗菌型无纺布,通过无纺布基层的设置加强无纺布中部的抗拉扯力,同时高强度纤维加捻而成的第一斜向线和第二斜向线,可进一步加强无纺布对角方向的抗拉伸强度,有效的提高了无纺布的耐磨性和强度,配合纳米防水涂层可大幅度提高其使用寿命,从而扩大适用范围,实用性更强,通过无纺布基层的设置加强无纺布中部的抗拉扯力,同时高强度纤维加捻而成的第一斜向线和第二斜向线,可进一步加强无纺布对角方向的抗拉伸强度,有效的提高了无纺布的耐磨性和强度。效的提高了无纺布的耐磨性和强度。效的提高了无纺布的耐磨性和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型无纺布


[0001]本技术涉及无纺布领域,具体为一种抗菌型无纺布。

技术介绍

[0002]无纺布又称不织布,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因具有布的外观和某些性能而称其为布,是一种非织造布,它是直接利用高聚物切片、短纤维或长丝,将纤维通过气流或机械成网,然后经过水刺,针刺,或热轧加固,最后经过整理后形成的无编织的布料,但是其与纺织布相比强度和耐久性较差。
[0003]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1、现有的无纺布耐磨性和抗拉力都较差,导致生产的产品寿命较短,且适用范围较小,不利于无纺布的实际应用;2、且无纺布的抗菌除臭性能不佳,放置时间较长容易细菌繁殖产生气味,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型无纺布,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菌型无纺布,包括无纺布基层,所述无纺布基层的上下两侧分别通过两个粘结剂层与第一抗拉层和第二抗拉层相对的一侧粘合;
[0005]所述第一抗拉层和第二抗拉层相背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活性碳纤维层,且两个活性碳纤维层相背的一侧均涂覆有纳米防水涂层。
[0006]优选的,所述无纺布基层由第一经线和第一纬线经纬编织而成,且第一经线和第一纬线均由抗菌纤维加捻而成。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抗拉层由第二经线和第一斜向线交错编织而成,且第二经线和第一斜向线之间的夹角角度为45
°
,且第二经线的材质由氨纶纤维加捻而成。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抗拉层由第二纬线和第二斜向线交错编织而成,且第二纬线和第二斜向线之间的夹角角度为45
°
,且第二纬线的材质由氨纶纤维加捻而成。
[0009]优选的,述两个活性碳纤维层、第二抗拉层、第一抗拉层和无纺布基层从上至下热轧为一体无纺布,且纳米防水涂层涂覆于热轧为一体无纺布的上下表面,所述活性碳纤维层的表面涂覆有纺织抗菌剂。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斜向线和第一斜向线之间的夹角为90
°
,且第二斜向线和第一斜向线的材质均由高强度纤维加捻而成。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中,通过无纺布基层的设置加强无纺布中部的抗拉扯力,同时高强度纤维加捻而成的第一斜向线和第二斜向线,可进一步加强无纺布对角方向的抗拉伸强度,有效的提高了无纺布的耐磨性和强度,配合纳米防水涂层可大幅度提高其使用寿命,从而扩大适用范围,实用性更强。
[0013]本技术中,通过由抗菌纤维加捻而成的第一经线和第一纬线,使无纺布中部
具备一定的抗菌效果,同时上下两层活性碳纤维层的设置,起到更有效的除臭的作用,且活性碳纤维层上附着有纺织抗菌剂,进一步提高无纺布的抗菌作用,避免细菌繁殖产生气味。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立体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结构第一经线的俯剖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结构第二经线的俯剖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结构第二纬线的俯剖视图。
[0018]图中:1、无纺布基层;101、第一经线;102、第一纬线;2、粘结剂层; 3、第一抗拉层;301、第二经线;302、第一斜向线;4、第二抗拉层;401、第二纬线;402、第二斜向线;5、活性碳纤维层;6、纳米防水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工作人员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抗菌型无纺布,包括无纺布基层1,无纺布基层1的上下两侧分别通过两个粘结剂层2与第一抗拉层3和第二抗拉层4相对的一侧粘合;
[0021]第一抗拉层3和第二抗拉层4相背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活性碳纤维层5,且两个活性碳纤维层5相背的一侧均涂覆有纳米防水涂层6。
[0022]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无纺布基层1由第一经线 101和第一纬线102经纬编织而成,且第一经线101和第一纬线102均由抗菌纤维加捻而成,通过无纺布基层1的设置加强无纺布中部的抗拉扯力通过由抗菌纤维加捻而成的第一经线101和第一纬线102,使无纺布中部具备一定的抗菌效果。
[0023]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抗拉层3由第二经线 301和第一斜向线302交错编织而成,且第二经线301和第一斜向线302之间的夹角角度为45
°
,且第二经线301的材质由氨纶纤维加捻而成。
[0024]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二抗拉层4由第二纬线 401和第二斜向线402交错编织而成,且第二纬线401和第二斜向线402之间的夹角角度为45
°
,且第二纬线401的材质由氨纶纤维加捻而成,同时高强度纤维加捻而成的第一斜向线302和第二斜向线402,可进一步加强无纺布对角方向的抗拉伸强度,有效的提高了无纺布的耐磨性和强度,配合纳米防水涂层6可大幅度提高其使用寿命,从而扩大适用范围,实用性更强。
[0025]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述两个活性碳纤维层5、第二抗拉层4、第一抗拉层3和无纺布基层1从上至下热轧为一体无纺布,且纳米防水涂层6涂覆于热轧为一体无纺布的上下表面,活性碳纤维层5的表面涂覆有纺织抗菌剂,纺织抗菌剂为细胞膜活性抗菌剂,它对细菌活性的抑制效果要比对真菌的高,首先纺织抗菌剂为聚阳离子型化合物,会吸附在带负电荷的微生物表面,阻止其分裂繁殖,同时吸附在微生物表面的PHMB通过跨
膜运输作用于细胞质中磷脂双分子层,与带负电磷酸基结合,从而改变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破坏了细胞代谢,从而杀死微生物,活性碳纤维是经过活化的含碳纤维,将某种含碳纤维经过高温活化,使其表面产生纳米级的孔径,增加比表面积,从而改变其物化特性,纤维上布满微孔,其对有机气体吸附能力比颗粒活性炭在空气中高几倍至几十倍,上下两层活性碳纤维层5 的设置,起到更有效的除臭的作用,且活性碳纤维层5上附着有纺织抗菌剂,进一步提高无纺布的抗菌作用,避免细菌繁殖产生气味。
[0026]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二斜向线402和第一斜向线302之间的夹角为90
°
,且第二斜向线402和第一斜向线302的材质均由高强度纤维加捻而成。
[002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工作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型无纺布,包括无纺布基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基层(1)的上下两侧分别通过两个粘结剂层(2)与第一抗拉层(3)和第二抗拉层(4)相对的一侧粘合;所述第一抗拉层(3)和第二抗拉层(4)相背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活性碳纤维层(5),且两个活性碳纤维层(5)相背的一侧均涂覆有纳米防水涂层(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基层(1)由第一经线(101)和第一纬线(102)经纬编织而成,且第一经线(101)和第一纬线(102)均由抗菌纤维加捻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拉层(3)由第二经线(301)和第一斜向线(302)交错编织而成,且第二经线(301)和第一斜向线(302)之间的夹角角度为45
°
,且第二经线(301)的材质由氨纶纤维加捻而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兴芳刘久海孙为琴
申请(专利权)人:仪征市荣鑫无纺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