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3338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充电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其包括连接件、前壳组件及后壳组件,连接件用于所述充电装置中元件的安装;所述前壳组件设在所述连接件的一侧;所述后壳组件设在所述连接件的另一侧,其中,所述连接件、所述前壳组件和所述后壳组件均为独立设置的部件,所述前壳组件能够与所述后壳组件围合,并将所述元件和所述连接件包围在围合的空间内。前壳组件和后壳组件分别围设在连接件的两侧,连接件为前壳组件和后壳组件提供结构支撑,提升了该充电装置的整体强度及稳定性;而且,充电装置中元件安装于连接件上,提高了集成度,降低了装配难度。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充电装置,提高了装配的便捷性,而且增强了结构强度。构强度。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充电桩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智能移动小车(也称移动机器人)越来越多,为提高其工作效率,越来越多的智能移动小车采用自动充电桩进行充电。
[0003]目前,现有的充电桩采用前后壳对锁的安装方式,内部的元器件均安装在前后壳上,集成度不高,生产、装配不便,充电桩强度仅由前后壳内部的筋板作为加强,强度较低,如冲击载荷容易破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电装置,用于提高装配的便捷性,而且增强结构强度。
[000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0007]连接件,用于所述充电装置中元件的安装;
[0008]前壳组件,所述前壳组件设在所述连接件的一侧;
[0009]后壳组件,所述后壳组件设在所述连接件的另一侧,其中,所述连接件、所述前壳组件和所述后壳组件均为独立设置的部件,所述前壳组件能够与所述后壳组件围合,并将所述元件和所述连接件包围在围合的空间内。
[0010]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包括:
[0011]本体;
[0012]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前壳组件,和/或,所述后壳组件。
[0013]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上还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能够与所述前壳组件,和/或,所述后壳组件抵接。
[0014]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上还设有安装结构,用于安装所述元件。
[0015]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前壳组件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后壳组件设有第二导向部,所述前壳组件和所述后壳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围合。
[0016]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后壳组件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0017]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后壳组件上还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端部与所述后壳组件的外壁间隔设置。
[0018]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后壳组件的内壁还设有遮挡结构,所述遮挡结构对应多个所述散热孔设置,所述遮挡结构用于遮挡外界杂物和限定所述散热
孔的气流路径。
[0019]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设于所述连接件上并从所述前壳组件穿出,能够与待充电设备对接。
[0020]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前壳组件上设置有第一滑接部,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滑接部相滑接的第二滑接部。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前壳组件和后壳组件分别围设在连接件的两侧,连接件为前壳组件和后壳组件提供结构支撑,提升了该充电装置的整体强度及稳定性;而且,充电装置中元件安装于连接件上,提高了集成度,降低了装配难度。因此,本技术提出的充电装置,提高了装配的便捷性,而且增强了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壳组件、连接件和后壳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壳组件的局部视图;
[0029]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连接的示意图。
[0030]图中:
[0031]1、连接件;11、本体;12、第一连接部;13、加强部;14、安装结构;15、第二滑接部;16、第五连接部;
[0032]2、前壳组件;21、第一导向部;22、第二连接部;23、第一翻边;24、第一加强筋;25、第一滑接部;26、通孔;27、第四连接部;
[0033]3、后壳组件;31、第二导向部;32、散热孔;33、支撑部;34、遮挡结构;35、第三连接部;36、第二翻边;37、第二加强筋;
[0034]4、充电组件;41、充电极片;42、充电极片支架;43、套筒;
[0035]51、电路板;52、信号灯板;53、适配器母头;54、适配器;
[0036]6、信号灯;
[0037]7、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安装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1]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42]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其包括连接件1、前壳组件2及后壳组件3,连接件1用于充电装置中元件的安装;前壳组件2设在连接件1的一侧;后壳组件3设在连接件1的另一侧,其中,连接件1、前壳组件2和后壳组件3均为独立设置的部件,前壳组件2能够与后壳组件3围合,并将元件和连接件1包围在围合的空间内。
[0043]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前壳组件2和后壳组件3分别围设在连接件1的两侧,连接件1为前壳组件2和后壳组件3提供结构支撑,提升了该充电装置的整体强度及稳定性;而且,充电装置内的元件安装于连接件1上,提高了集成度,降低了装配难度。因此,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件(1),用于所述充电装置中元件的安装;前壳组件(2),所述前壳组件(2)设在所述连接件(1)的一侧;后壳组件(3),所述后壳组件(3)设在所述连接件(1)的另一侧,其中,所述连接件(1)、所述前壳组件(2)和所述后壳组件(3)均为独立设置的部件,所述前壳组件(2)能够与所述后壳组件(3)围合,并将所述元件和所述连接件(1)包围在围合的空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包括:本体(11);第一连接部(12),设于所述本体(11)上,所述第一连接部(12)用于连接所述前壳组件(2),和/或,所述后壳组件(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上还设有加强部(13),所述加强部(13)能够与所述前壳组件(2),和/或,所述后壳组件(3)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上还设有安装结构(14),用于安装所述元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组件(2)设有第一导向部(21),所述后壳组件(3)设有第二导向部(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鹏程王毅可唐旋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