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2792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结构及车辆,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所述后轮罩加强结构包括后轮罩加强件,所述后轮罩加强件用于贴合安装于所述后轮罩内侧壁,所述后轮罩加强件的一端用于与所述C环结构连接,所述后轮罩加强件的另一端用于沿所述后轮罩内侧壁向靠近所述D柱结构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D柱结构连接。使得后轮罩加强件、C环结构、D柱接头和D柱结构可以互相连接形成闭环结构,该闭环结构为类似三角形结构,当车身承受扭转载荷时,封闭三角形结构的承力传递路径是相互连通的,利用三角形稳定性优势,可以提升车身后部抗弯扭能力,同时后轮罩加强件可以增加后轮罩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车身扭转刚度水平。进而提升车身扭转刚度水平。进而提升车身扭转刚度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汽车工业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对于汽车各方面品质追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单纯地只注重外观和内饰,对汽车操控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观念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0003]车辆的后部结构(后轮罩、C环、C柱、D柱及D柱接头等)设计尤为关键,因为这个区域处在车身承受弯扭载荷的关键传递路径上,后轮罩、C环、C/D柱及其周边连接件布局、连接关系和结构自身强度直接关系到车辆最基础的扭转刚度性能,而车身扭转刚度性能表现直接影响车身模态、传函、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舒适性和驾驶操稳等性能。因此为使车辆具有优异的舒适性、操稳性和碰撞安全综合性能水平,提升车身扭转刚度水平极其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汽车后轮罩区域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车身扭转刚度水平。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C环结构安装于后轮罩内侧壁,D柱结构与所述后轮罩连接,所述C环结构的顶端与所述D柱结构连接,所述后轮罩加强结构包括后轮罩加强件,所述后轮罩加强件用于贴合安装于所述后轮罩内侧壁,所述后轮罩加强件的一端用于与所述C环结构连接,所述后轮罩加强件的另一端用于沿所述后轮罩内侧壁向靠近所述D柱结构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D柱结构连接。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为:C环结构可以沿车身的高度方向竖直安装于后轮罩内侧壁上,后轮罩可以与D柱结构连接,并且C环结构的顶端可以通过D柱接头与D柱结构连接,而后轮罩加强件可以沿车身长度方向贴合安装于后轮罩内侧壁上,并且后轮罩加强件的一端可以与C环结构的中部或底端连接,后轮罩加强件的另一端可以沿着后轮罩内侧壁向靠近D柱结构的方向延伸,并且后轮罩加强件可以与D柱结构连接,使得后轮罩加强件、C环结构、D柱接头和D柱结构可以互相连接形成闭环结构,该闭环结构为类似三角形的结构,当车身承受扭转载荷时,封闭三角形结构的承力传递路径是相互连通的,利用三角形稳定性优势,可以提升车身后部抗弯扭能力,同时后轮罩加强件可以增加后轮罩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车身扭转刚度水平。
[0007]优选地,所述后轮罩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用于贴合安装于所述后轮罩内侧壁,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一端用于与所述C环结构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的另一端用于沿所述后轮罩内侧壁向靠近所述D柱结构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加强件用于与所述D柱结构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设置有第一空腔结构,所述第二加强件设有第二空腔结构,所述第一空腔结构与所述第二空腔结构连通。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件沿所述后轮罩内侧壁延伸并弯折形成U型结构。
[0010]优选地,所述后轮罩加强件靠近车头的一端设置有前部连接边,所述前部连接边用于与所述C环结构连接,所述后轮罩加强件靠近车尾的一端设置有后部连接边,所述后部连接边用于与所述D柱结构连接。
[0011]优选地,沿车身的高度方向,所述后轮罩加强件的相对两侧还分别设置有上部连接边和下部连接边,所述上部连接边和所述下部连接边均用于与所述后轮罩内侧壁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前部连接边、所述上部连接边、所述后部连接边和所述下部连接边依次首尾相接。
[0013]优选地,所述后轮罩加强件背离所述后轮罩内侧壁的一面设有减重孔。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
[0015]本专利技术所述车身结构与所述后轮罩加强结构的有益效果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结构。
[0017]本专利技术所述车辆与所述后轮罩加强结构的有益效果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后轮罩加强结构及相关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后轮罩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C环结构;2、后轮罩;3、D柱结构;4、D柱接头;5、后轮罩加强件;51、第一加强件;52、第二加强件;53、前部连接边;54、后部连接边;55、上部连接边;56、下部连接边;57、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5]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供的坐标系中,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同时,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026]参见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应用于车辆上,其中,车辆的C环结构1安装于后轮罩2内侧壁,D柱结构3与所述后轮罩2连接,所述C环结构1的顶端与所述D柱结构3连接,所述后轮罩加强结构包括后轮罩加强件5,所述后轮罩加强件5用于贴合安装于所述后轮罩2内侧壁,所述后轮罩加强件5的一端用于与所述C环结构1连接,所述后轮罩加强件5的另一端用于沿所述后轮罩2内侧壁向靠近所述D柱结构3的方向延伸并与
所述D柱结构3连接。
[0027]具体地,图1中Z轴正向为上,负向为下。后轮罩2可以包括内轮罩和外轮罩,内轮罩可以朝向车身内部凹陷,外轮罩可以朝向车身外部凹陷,内轮罩和外轮罩可以相对应地连接,使得内轮罩和外轮罩可以围成用于容纳车轮的空腔。为方便描述,将靠近车身内部的方向定义为内侧,将靠近车身外部的方向定义为外侧。C环结构1可以沿车身的高度方向安装于后轮罩2内侧壁上,并且后轮罩2靠近车尾的侧边可以与D柱结构3连接。
[0028]更具体而言,外轮罩的侧边和内轮罩的侧边可以分别与D柱结构3的相对两侧连接,C环结构1的顶端与D柱结构3的顶端可以通过D柱接头4连接,并且C环结构1和D柱结构3的延长线可以相交于一点。
[0029]后轮罩加强件5可以沿车身的长度方向贴合安装于后轮罩2内侧壁上,本实施例中,后轮罩加强件5可以安装于后轮罩2的中下部区域并且靠近车尾的部分。并且后轮罩加强件5靠近车头的一端可以与C环结构1连接,连接部位可以为C环结构1偏中下部的区域。后轮罩加强件5可以沿着后轮罩2内侧壁的轮廓向靠近D柱结构3的方向延伸,并且后轮罩加强件5靠近车尾的一端可以延伸至与D柱结构3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C环结构(1)安装于后轮罩(2)内侧壁,D柱结构(3)与所述后轮罩(2)连接,所述C环结构(1)的顶端与所述D柱结构(3)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轮罩加强件(5),所述后轮罩加强件(5)用于贴合安装于所述后轮罩(2)内侧壁,所述后轮罩加强件(5)的一端用于与所述C环结构(1)连接,所述后轮罩加强件(5)的另一端用于沿所述后轮罩(2)内侧壁向靠近所述D柱结构(3)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D柱结构(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加强件(5)包括第一加强件(51)和第二加强件(52),所述第一加强件(51)用于贴合安装于所述后轮罩(2)内侧壁,所述第一加强件(51)的一端用于与所述C环结构(1)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5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件(5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52)的另一端用于沿所述后轮罩(2)内侧壁向靠近所述D柱结构(3)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加强件(52)用于与所述D柱结构(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51)设置有第一空腔结构,所述第二加强件(52)设有第二空腔结构,所述第一空腔结构与所述第二空腔结构连通。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维和苟黎刚任豪放王明庆岳力黄英豪张俊廖慧红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