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填充式防护构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2635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航天器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填充式防护构型。位于缓冲屏和航天器的舱壁之间,包括填充层和多孔支撑框架,填充层布置在多孔支撑框架朝向缓冲屏的一端,填充层包括交替设置的陶瓷纤维布层和芳纶纤维布层,陶瓷纤维布层在前,芳纶纤维布层在后,相邻纤维布层间自然悬贴,更好的强化填充层内纤维布层的界面效应,延长界面接触和作用时间,减少拉升变形约束,更好的耗散碎片云功能。填充层与多孔支撑框架结合,避免约束填充层的拉升、变形,提高拦截破碎碎片云的防护性能。还避免碎片云撞击填充层的冲击波会直接传递到航天器的舱壁,加重对舱壁的冲击损伤。在确定填充层总面密度以及各纤维布层材料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高防护性能。效提高防护性能。效提高防护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填充式防护构型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航天器防护
,尤其涉及一种填充式防护构型。

技术介绍

[0002]为了确保在轨航天器的安全运行,需要开展抗空间碎片撞击防护。传统的Whipple防护构型由间隔设置的缓冲屏和航天器舱壁组成,目前广泛使用的填充式防护构型,它是在Whipple防护构型的缓冲屏和航天器舱壁之间增加填充层,需要对填充层进行装配、固定、支撑。
[0003]目前,现有填充式防护构型中填充层多是由紧贴设置的纤维布层构成,在纤维布层的材料及填充层总面密度确定后,其防护能力基本是确定的,难以再得到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填充式防护构成,在填充层总面密度及纤维布层的材料确定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防护能力。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填充式防护构型,位于缓冲屏和航天器的舱壁之间,包括填充层和多孔支撑框架,填充层布置在多孔支撑框架朝向缓冲屏的一端,缓冲屏与填充层之间具有间隔,填充层包括交替设置的陶瓷纤维布层和芳纶纤维布层,且在朝向缓冲屏的一侧,第一层为陶瓷纤维布层,相邻的两个纤维布层自然悬贴。
[0008]优选地,在填充层总面密度不变的情况,每个纤维布层具有所能达到的最小面密度,使填充层的纤维布层具有所能达到的最多层数。
[0009]可选地,陶瓷纤维布层为玄武岩纤维布;
[0010]芳纶纤维布层为芳纶
‑Ⅲ<br/>。
[0011]优选地,多孔支撑框架为轻质非金属材质制成。
[0012]可选地,轻质非金属材质为玻璃钢或阻燃发泡材料。
[0013]优选地,轻质非金属材质的密度不大于50kg/m3。
[0014]优选地,孔结构的宽度S2与孔壁宽度S3满足以下关系:
[0015]S2/S3=5。
[0016]优选地,孔结构的S2与厚度S1满足以下关系:
[0017]S2/S1=1。
[0018]可选地,航天器的舱壁的防热层设置在填充层背离航天器的舱壁的一侧。
[0019]可选地,航天器的舱壁的防热层设置在填充层和多孔支撑框架之间。
[0020](三)有益效果
[0021]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填充式防护构型,位于缓冲屏和航天器的舱壁之间,包括填充层和多孔支撑框架,填充层布置在多孔支撑框架朝向缓
冲屏的一端,缓冲屏与填充层之间具有间隔,填充层包括交替设置陶瓷纤维布层和芳纶纤维布层,相邻的两个纤维布层自然悬贴。各纤维布层之间自然悬贴,相邻层间具有一定的变形空间,更好的强化填充层内纤维布层的界面效应,减少拉升变形约束,进而更好的耗散碎片云功能。陶瓷纤维布层在前,芳纶纤维布层在后,能够进一步的延长空间碎片与陶瓷纤维布层之前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高防护性能。填充层与多孔支撑框架结合,避免约束填充层的拉升、变形,从而提高拦截破碎碎片云的防护性能。同时还能够避免碎片云撞击填充层的冲击波会直接传递到航天器的舱壁上,加重对航天器的舱壁冲击损伤。在确定填充层总面密度以及各纤维布层材料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高防护性能。
附图说明
[0022]本专利技术附图仅为说明目的提供,图中各部件的比例与数量不一定与实际产品一致。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填充式防护构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填充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填充层与多孔支撑框架的缝纫连接示意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多孔支撑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另一种填充式防护构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又一种填充式防护构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1:缓冲屏;2:航天器的舱壁;3:填充层;31:细线;4:多孔支撑框架;41:孔结构;5:空间碎片;6:防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参见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填充式防护构型位于缓冲屏1和航天器的舱壁2之间,包括填充层3和多孔支撑框架4,填充层3布置在多孔支撑框架4朝向缓冲屏1的一端,缓冲屏1与所述填充层3之间具有间隔S。
[0032]参见1和图2所示,填充层3包括两种不同材质的纤维布层,一种为陶瓷纤维、另一种为芳纶纤维,两种纤维布层交替设置,沿碎片撞击方向陶瓷纤维在前(先与空间碎片接触)、芳纶纤维在后(后与空间碎片接触),相邻的两个纤维布层自然悬贴。需要说明的是自然悬贴是指纤维布自然叠放。由于在自然状态下,纤维布并非完全平直,在自然悬贴的状态下,相邻的两层纤维布之间有一部分相接触,也会有一部分具有空间,从而相邻的纤维布层之间具有一定的变形空间,从而更好的强化填充层3内纤维布层的界面效应,减少拉升变形约束,进而更好的耗散碎片云功能。碎片云撞击填充层3形成的冲击波在不同的纤维布之间反射有助于耗散碎片云动能,陶瓷纤维布层在前,芳纶纤维在后能够进一步的延长空间碎片与陶瓷纤维布层之前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高防护性能。填充层3与航天器的舱壁2之间设置多孔支撑框架4,避免约束填充层3的拉升、变形,从而提高拦截破碎碎片云的防护性
能。同时采用多孔支撑框架还能够避免碎片云撞击填充层3的冲击波会直接传递到航天器的舱壁2上,加重对航天器的舱壁2的冲击损伤。上述效果已得到超高速碰撞试验验证。此外,多孔支撑框架结构还能够有效降低重量。
[0033]使用时,参见图1所示,空间碎片5先与缓冲屏1接触,然后再与填充层3接触,由于填充层3的各纤维布层之间自然悬贴,相邻层间具有一定的变形空间,更好的强化填充层3内纤维布层的界面效应,减少拉升变形约束,进而更好的耗散碎片云功能。填充层3与多孔支撑框架4结合,避免约束填充层3的拉升、变形,从而提高拦截破碎碎片云的防护性能。同时采还能够避免碎片云撞击填充层3的冲击波会直接传递到航天器的舱壁2上,对航天器的舱壁2的冲击损伤加重。本实施例中各纤维布层自然悬贴,与现有技术中,各纤维布层紧贴布置的方式具有明显区别,在确定填充层总面密度以及各纤维布层材料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高防护性能。
[00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所示,填充层3与多孔支撑框架4之间可通过细线31缝纫的方式固定,缝纫后各纤维布层自然悬贴,不能压紧。多孔支撑框架4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在航天器的舱壁表面。
[0035]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保持填充层3的总面密度不变的情况,每个纤维布层具有所能达到的最小面密度,即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填充式防护构型,位于缓冲屏和航天器的舱壁之间,包括填充层和多孔支撑框架,所述填充层布置在所述多孔支撑框架朝向所述缓冲屏的一端,所述缓冲屏与所述填充层之间具有间隔,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层包括交替设置的陶瓷纤维布层和芳纶纤维布层,且在朝向所述缓冲屏的一侧,第一层为陶瓷纤维布层,相邻的两个所述纤维布层自然悬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充式防护构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填充层总面密度不变的情况,每个所述纤维布层具有所能达到的最小面密度,使所述填充层的纤维布层具有所能达到的最多层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充式防护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纤维布层为玄武岩纤维布;所述芳纶纤维布层为芳纶
‑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充式防护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支撑框架为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发伟李鑫文雪忠邹胜宇黄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