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晶炉用削窄型底部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2242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单晶炉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单晶炉用削窄型底部加热器,包括两组间隔设置的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及中心加热部;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串联,第一加热部包括第一弯曲体,第二加热部包括第二弯曲体,中心加热部包括第三弯曲体,第一弯曲体和第二弯曲体均位于第三弯曲体外缘处,第一弯曲体、第二弯曲体均与第三弯曲体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第一弯曲体、第二弯曲体和第三弯曲体厚度相同;第一弯曲体纵向宽度为第二弯曲体纵向宽度的两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第一弯曲体纵向宽度为第二弯曲体纵向宽度的两倍,两组电极接头开设孔,两孔距离为500mm,保证原有热输出效率的同时,增大排气孔中心与边缘加热部最近端距离。增大排气孔中心与边缘加热部最近端距离。增大排气孔中心与边缘加热部最近端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晶炉用削窄型底部加热器


[0001]本申请属于单晶炉
,特别涉及一种单晶炉用削窄型底部加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直拉单晶炉热场结构中,底部加热器为平面式环状结构,环状前后左右呈对称状态,这种结构一是保证电阻值,二是减少发热损耗,提高熔料效率,达到为避免主加热器电极脚与底部加热器距离过近,电极孔与主加热器电极孔呈90
°
分布,且底部加热器设计成圆环形状时在与电极孔 90
°
方向呈凹槽状。而目前排气孔的位置位于与底加热器两电极孔之间呈22.5
°
位置,但是由于空间的限制,排气管道外径受限,在解决改善排气管道系统的结构中,由于增大排气管外径而导致与底加热器距离过近的风险;
[0003]现在需要设计一种单晶炉底部加热器,对底加热器结构进行改造同时,保证改善后排气管道系统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单晶炉用削窄型底部加热器。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种单晶炉用削窄型底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间隔设置的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以及与两组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均连接的中心加热部;
[0006]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加热部包括第一弯曲体,所述第二加热部包括第二弯曲体,所述中心加热部包括第三弯曲体,所述第一弯曲体和第二弯曲体均位于所述第三弯曲体外缘处,所述第一弯曲体、第二弯曲体均与所述第三弯曲体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
[0007]所述第一弯曲体、第二弯曲体和第三弯曲体均为条状加热体,厚度相同;所述第一弯曲体纵向宽度为所述第二弯曲体纵向宽度的两倍;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弯曲体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弧形体、第二弧形体、第三弧形体和第四弧形体,所述第一弧形体位于所述第一加热部外缘处,
[0009]所述第二弯曲体包括依次串联第五弧形体和第六弧形体,所述所述第五弧形体位于所述第二加热部外缘处,
[0010]所述第三弯曲体为圆环形体,所述第四弧形体和第六弧形体均与圆环形体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弧形体与第二弧形体、第二弧形体与第三弧形体、第三弧形体与第四弧形体以及第五弧形体与第六弧形体之间均设有相同直径的第一圆弧,所述第一弧形体、第二弧形体、第三弧形体、第四弧形体、第五弧形体和第六弧形体通过所述第一圆弧串联连接;
[0012]进一步,所述第五弧形体与第三弧形体弧度相同,所述第四弧形体和第六弧形体弧度相同;
[0013]进一步,第四弧形体与中心加热部之间设有第四圆弧,所述第二加热部的第四弧形体与中心加热部之间设有第四圆弧,两组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分别通过第四圆弧与中心加热部连接;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圆弧与第四圆弧弧度相同;
[0015]进一步,还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电极接头,所述电极接头中部均开设有孔,所述电极接头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
[0016]所述电极接头设置在第一加热部与第二加热部之间,且与第一加热部与第二加热部一体连接,所述电极接头部位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与第二加热部对称轴上;
[0017]进一步,所述第一加热部的第一弧形体与所述电极接头之间设有第二圆弧,所述第一弧形体与所述电极接头通过所述第二圆弧连接,所述第五弧形体与所述电极接头之间设有第三圆弧,所述第三弧形体与所述电极接头通过所述第三圆弧连接;所述第二圆弧与第三圆弧弧度相同;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1)本技术底部加热器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以及与两组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均连接的中心加热部,第一加热部的第一弯曲体纵向宽度为第二加热部的第二弯曲体纵向宽度的两倍,两组相对电极接头上孔的距离为500mm,保证原有热输出效率的同时,增大排气孔中心与其最近端距离,增加空间。
[0020](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加热部的第一弯曲体纵向宽度为第二加热部的第二弯曲体纵向宽度的两倍,使底部加热器的结构削窄,增大中心最小环状圆直径,减少环状个数,缩小最外层环外径。
附图说明
[0021]以下附图仅对本技术作示意性的说明和解释,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
[0022]图1:本技术结构俯视图;
[0023]图2:本技术结构主视图;
[0024]图中:1

第一弧形体,2

第二弧形体,3

第三弧形体,4

第四弧形体, 5

第五弧形体,6

第六弧形体,7

圆环形体,8

电极接头,101

第一圆弧, 102

第二圆弧,103

第三圆弧,104

第四圆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设计方法及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如图1

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单晶炉用削窄型底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间隔设置的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以及与两组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均连接的中心加热部;
[0027]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加热部包括第一弯曲体,所述第二加热部包括第二弯曲体,所述中心加热部包括第三弯曲体,所述第一弯曲体和第
二弯曲体均位于所述第三弯曲体外缘处,所述第一弯曲体、第二弯曲体均与所述第三弯曲体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
[0028]所述第一弯曲体、第二弯曲体和第三弯曲体均为条状加热体,厚度相同;所述第一弯曲体纵向宽度为所述第二弯曲体纵向宽度的两倍;
[0029]进一步,所述第一弯曲体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弧形体1、第二弧形体 2、第三弧形体3和第四弧形体4,所述第一弧形体1位于所述第一加热部外缘处,
[0030]所述第二弯曲体包括依次串联第五弧形体5和第六弧形体6,所述所述第五弧形体5位于所述第二加热部外缘处,
[0031]所述第三弯曲体为圆环形体7,所述第四弧形体4和第六弧形体6均与圆环形体7连接;
[0032]进一步,所述第一弧形体1与第二弧形体2、第二弧形体2与第三弧形体3、第三弧形体3与第四弧形体4以及第五弧形体5与第六弧形体6 之间均设有相同直径的第一圆弧101,所述第一弧形体1、第二弧形体2、第三弧形体3、第四弧形体4、第五弧形体5和第六弧形体6通过所述第一圆弧101串联连接;
[0033]进一步,所述第五弧形体5与第三弧形体3弧度相同,所述第四弧形体4和第六弧形体6弧度相同;
[0034]进一步,第四弧形体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晶炉用削窄型底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间隔设置的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以及与两组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均连接的中心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第二加热部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加热部包括第一弯曲体,所述第二加热部包括第二弯曲体,所述中心加热部包括第三弯曲体,所述第一弯曲体和第二弯曲体均位于所述第三弯曲体外缘处,所述第一弯曲体、第二弯曲体均与所述第三弯曲体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弯曲体、第二弯曲体和第三弯曲体均为条状加热体,厚度相同;所述第一弯曲体纵向宽度为所述第二弯曲体纵向宽度的两倍;还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电极接头(8),所述电极接头(8)中部均开设有孔,所述电极接头(8)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电极接头(8)设置在第一加热部与第二加热部之间,且与第一加热部与第二加热部一体连接,所述电极接头(8)部位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与第二加热部对称轴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晶炉用削窄型底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体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弧形体(1)、第二弧形体(2)、第三弧形体(3)和第四弧形体(4),所述第一弧形体(1)位于所述第一加热部外缘处,所述第二弯曲体包括依次串联第五弧形体(5)和第六弧形体(6),所述第五弧形体(5)位于所述第二加热部外缘处,所述第三弯曲体为圆环形体(7),所述第四弧形体(4)和第六弧形体(6)均与圆环形体(7)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晶炉用削窄型底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体(1)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金涛吴浩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维柯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