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0762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组及覆盖于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顶壁及一对侧壁,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覆盖于所述顶壁上的顶盖及覆盖于所述一对侧壁上的一对侧盖,所述侧壁上设有自上而下延伸的狭槽及位于狭槽内的斜面,所述侧盖设有自下而上延伸且卡持于狭槽内的抵接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改善绝缘本体和金属壳体的结构,利用侧壁上的狭槽与侧盖上的抵接片相互对应配合,使得金属壳体可自上而下顺畅地安装至绝缘本体上,在狭槽的导引作用下可有效防止安装错位,也能提高金属壳体和绝缘本体的连接稳定性,且组装也十分便捷。且组装也十分便捷。且组装也十分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性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电源连接器是如今电子设备中普遍采用的器件,尤其在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设备上经常会用到,目前大多电子产品上所配备的都是直流电源连接器,其主要用于输送直流电,如笔记本电脑上的DC Jack类电源连接器,由于需要频繁插拔,对电源连接器的可靠性要求较高,若连接松动或插接不到位,都容易无法提供稳定的电源输入,现有的电源连接器通常采用一针状电源端子及一接地端子来实现电性插接,针状电源端子用于传输电流,而接地端子则用于实现接地功能,这种结构是目前DC Jack类电源连接器普遍所采用的结构,而且为了提供更好的保护,DC Jack类电源连接器的表面都会组装有金属壳体,这种金属壳体与常规USB电连接器十分类似,与绝缘本体的组装方式也基本相同,而在实际组装过程中,金属壳体组装至绝缘本体上时容易出现错位的情况,难以精准控制安装位置,导致金属壳体与绝缘本体安装不顺畅,进而影响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金属壳体与绝缘本体组装不顺、连接稳定性不佳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组及覆盖于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顶壁及一对侧壁,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覆盖于所述顶壁上的顶盖及覆盖于所述一对侧壁上的一对侧盖,所述侧壁上设有自上而下延伸的狭槽及位于狭槽内的斜面,所述侧盖设有自下而上延伸且卡持于狭槽内的抵接片。
[0005]进一步地,所述斜面位于所述狭槽的底部,所述抵接片的内表面抵接于所述斜面上,所述斜面自上而下倾斜延伸。
[0006]进一步地,所述狭槽的顶部向上贯通所述顶壁,且所述狭槽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不超过所述侧壁的高度。
[0007]进一步地,所述侧盖的底边设有向下凸伸出的焊接片,所述焊接片位于所述抵接片的下方。
[0008]进一步地,所述侧壁上还形成有一水平延伸的槽道,所述槽道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狭槽的下方,且槽道延伸方向与狭槽延伸方向垂直。
[0009]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内设有一位于顶壁下方的插孔,所述顶盖设有向下翻折而成的锁扣折片及向下倾斜延伸的弹片,所述弹片向下延伸穿过所述顶壁并凸伸入所述插孔内,且所述弹片上设有至少两个折痕。
[0010]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后端壁,所述槽道的后端向后贯穿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壁,所述后端壁上开设有供所述端子组插入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包括一倒U型插槽
及一孔槽。
[0011]进一步地,所述端子组包括一针状电源端子、一接地端子及一片状的侦测端子,所述电源端子设有一位于插孔中心的针状对接臂,所述接地端子设有一左侧接地臂、一右侧接地臂及一桥接臂,且所述左侧接地臂的前端向后回折延伸形成一U型衔接臂及自U型衔接臂向后一体延伸出的一弹性搭接臂。
[0012]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搭接臂的末端形成有一与所述侦测端子搭接接触的接触末端,所述左侧接地臂还设有一与所述接触末端相对设置的弹性压片,所述弹性压片朝向所述接触末端凸伸。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改善绝缘本体和金属壳体的结构,利用侧壁上的狭槽与侧盖上的抵接片相互对应配合,使得金属壳体可自上而下顺畅地安装至绝缘本体上,在狭槽的导引作用下可有效防止安装错位,也能提高金属壳体和绝缘本体的连接稳定性,且组装也十分便捷。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的端子位置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的端子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0019]图6为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的剖面视图。
[0020]图7为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的金属壳体底面朝上时的立体图。
[0021]图8为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的安装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请参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100,其用于焊接至电路板(未图示)上,并与一对接端连接器(未图示)插接,优选地,所述电源连接器100可以是直流电源连接器100,如DC Jack。本技术所述电源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端子组20、以及遮盖于所述绝缘本体10表面的金属壳体30,以下详细阐述每一部件的具体结构。
[0023]所述绝缘本体10呈矩形,其设有一顶壁11、一底壁12、一对侧壁13、一前端壁14及一后端壁15,其中,所述顶壁11的表面开设有若干卡槽110及限位孔111,所述卡槽110位于所述限位孔111的两侧,两者均用于与所述金属壳体30卡扣配合,从而使金属壳体30与顶壁11可靠的结合固定。所述侧壁13的表面开设有自上而下延伸的一对狭槽130,用于与所述金属壳体30限位配合,所述一对狭槽130前后分布,其中一个狭槽130靠近所述前端壁14,另一个狭槽130靠近所述后端壁15,且该一对狭槽130相互平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狭槽130的顶部向上贯通所述顶壁11的表面,而所述狭槽130的底部则设有一斜面131,所述斜面131位于所述狭槽130内并自上而下倾斜设置,如图3所示,优选地,所述狭槽130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不超过所述侧壁13的高度,所述侧壁13上还形成有一水平延伸的槽道132,所述槽道132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狭槽130的下方,且槽道132延伸方向与狭槽130延伸方向
垂直。所述前端壁14与所述顶壁11、一对侧壁13及底壁12均一体相连,且前端壁14的表面开设有一圆形插孔140,且所述插孔140位于所述一对侧壁13之间呈居中设置,所述插孔140自前向后延伸入所述绝缘本体10的内部,且插孔140位于所述限位孔111的正下方,所述限位孔111与所述插孔140彼此贯通设置,另外,所述插孔140内还设有一止挡壁141,所述止挡壁141向后贯通所述后端壁15以便于所述电源端子22能自后向前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0内,同时,为了便于对金属壳体30的限位,所述前端壁14还设有凸出于所述顶壁11和侧壁13的限位凸边142,所述后端壁15与所述前端壁14平行设置,且后端壁15的表面开设有供所述端子组20插入的安装槽150,以便于所述端子组20可以自后向前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0内,所述安装槽150包括一倒U型插槽151及一孔槽152,参图3及图6所示,所述孔槽152位于所述倒U型插槽151内侧,用于容纳所述电源端子22,所述插槽151的一部分容纳所述左侧接地臂210并设有一位于U型衔接臂2105内侧的限位墙153,所述限位墙153介于所述U型衔接臂2105和插孔140之间。所述绝缘本体1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组及覆盖于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顶壁及一对侧壁,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覆盖于所述顶壁上的顶盖及覆盖于所述一对侧壁上的一对侧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上设有自上而下延伸的狭槽及位于狭槽内的斜面,所述侧盖设有自下而上延伸且卡持于狭槽内的抵接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位于所述狭槽的底部,所述抵接片的内表面抵接于所述斜面上,所述斜面自上而下倾斜延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狭槽的顶部向上贯通所述顶壁,且所述狭槽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不超过所述侧壁的高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盖的底边设有向下凸伸出的焊接片,所述焊接片位于所述抵接片的下方。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上还形成有一水平延伸的槽道,所述槽道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狭槽的下方,且槽道延伸方向与狭槽延伸方向垂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祝平包金平吴永发方志宏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德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