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内源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20527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河道生态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内源治理方法,所述河道内源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H1≥H2时,采用异位环保疏浚方式疏挖污染底泥,采用普通的疏浚方式疏挖正常层底泥;H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内源治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河道生态治理
,尤其涉及一种河道内源治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
[0003]作为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河道承载着水资源的运输,生态污染缓冲的功能。随着人口与经济迅速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给整个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使中国可利用水资源严重减少,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及各省市纷纷加大工作力度,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河道进行治理,实现河道的生态修复。2016年,国家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其重点是要求各地主要领导作为河湖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以加强河湖水域生态管理保护,严禁侵占河道、围垦湖泊;加强水生态修复,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
[0004]但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发现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0005]目前,国家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四个方面进行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而内源治理是河道的生态治理中的重要的一环,主要指进入河道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河底质表层,当累积到一定量后再向水体释放的现象。随着控源截污工程得到实施,内源治理在河道生态治理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在对内源治理时,面临污染底泥厚度大,清除不彻底,疏挖量大,导致边坡不稳定,河道坡降破坏,造成局部冲淤变化等问题,使得河道内源治理效果不佳。
[0006]现有技术中存在河道内源污染的底标高与生态修复设计底标高存在不一致的矛盾,导致在内源治理过程中去除污染效果差、边坡不稳定、冲刷和淤积严重的缺陷。
[0007]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
[0008]因此,基于这些问题,提供一种根据污染深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理原则的河道内源治理方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申请目的在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根据污染深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理原则的河道内源治理方法。
[0010]本申请实施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11]一种河道内源治理方法,所述河道内源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步骤一:确定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和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
[0013]步骤二:判断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的大小,进行河道内源治理:
[0014]H1≥H2时,采用异位环保疏浚方式疏挖污染底泥,采用普通的疏浚方式疏挖正常层底泥;
[0015]H2‑
N≤H1<H2时,其中0.6m≥N≥0.4m,采用异位环保疏浚方式疏挖污染底泥,疏挖
至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后,采用回填材料回填至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粘性土回填压实度不小于0.91,无粘性土回填相对密度不小于0.60;
[0016]H1<H2‑
N时,其中0.6m≥N≥0.4m,采用异位环保疏浚方式疏挖污染底泥,疏挖至生态修复底高程H2‑
N后,采用回填材料回填厚度0.2~0.3m,粘性土回填压实度不小于0.91,无粘性土回填相对密度不小于0.60,其上铺设天然砾石,铺至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
[0017]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8]在上述河道内源治理方法中,进一步的,N=0.5m,
[0019]即所述河道内源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步骤一:确定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和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
[0021]步骤二:判断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的大小,进行河道内源治理:
[0022]H1≥H2时,采用异位环保疏浚方式疏挖污染底泥,采用普通的疏浚方式疏挖正常层底泥;
[0023]H2‑
0.5m≤H1<H2时,采用异位环保疏浚方式疏挖污染底泥,疏挖至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后,采用回填材料回填至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粘性土回填压实度不小于0.91,无粘性土回填相对密度不小于0.60;
[0024]H1<H2‑
0.5m时,采用异位环保疏浚方式疏挖污染底泥,疏挖至生态修复底高程H2‑
0.5m后,采用回填材料回填厚度0.2~0.3m,粘性土回填压实度不小于0.91,无粘性土回填相对密度不小于0.60,其上铺设天然砾石,铺至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
[0025]在上述河道内源治理方法中,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与步骤二之间设有步骤A:对疏挖区进行分区分段,即:H1≥H2、H2‑
0.5m≤H1<H2及H2‑
0.5m≤H1<H2三个区域;
[0026]在上述河道内源治理方法中,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A之后设有步骤B:对以上三个区域布设围堰和导流措施。
[0027]在上述河道内源治理方法中,进一步的,采用环保疏浚方式疏挖污染底泥,所述环保疏浚方式为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和吸附解析法综合确定河道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
[0028]在上述河道内源治理方法中,进一步的,所述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遵守冲淤平衡、水流平顺的原则。
[0029]在上述河道内源治理方法中,进一步的,所述污染底泥进行分类处置:营养盐造成的污染底泥进行绿化种植土或堆肥处理;重金属造成的污染底泥添加稳定剂、固化剂,进行安全填埋;正常层的底泥进行河道的培土修整。
[0030]在上述河道内源治理方法中,进一步的,所述回填材料为本区域正常层的黏性土质、块石或砂砾石,粒径为0.1~0.15cm。
[0031]在上述河道内源治理方法中,进一步的,所述天然砾砾石均径15cm,宽度不小于河底横断面宽度,纵向与河底坡度一致。
[0032]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33]1、本专利技术对河道内源进行治理,根据污染深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理原则,提出环保疏浚与原位处理相结合技术:
[0034]当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分别对河道的污染土和正常土层进行疏挖,能够维持河床的清洁和正常土层的资源化利用;
[0035]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
0.5m≤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当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采用环保疏浚方式疏挖至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后,采用现状较好土质、块石或砂砾石等回填至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维护河床的整体稳定性,保持了河道天然的河道比降,促使水系畅通,还河道清洁;
[0036]当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
0.5m,采用环保疏浚方式疏挖至生态修复底高程H2‑
0.5m后,采用现状较好土质等回填,回填厚度0.2m,其上铺设生态砾石床至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最后表面修整,使纵向与河底坡度一致,减少了河道的疏挖量,节约底泥的处理场地和成本,维持了河道原有断面形态,有利于护坡和河床的安全稳定;原位覆盖技术的应用,创造条件缓慢降解染污底泥中污染物,并且有效隔断污染土与水的连通;铺设砾石能够吸附水中的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内源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内源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和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步骤二:判断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的大小,进行河道内源治理:H1≥H2时,采用异位环保疏浚方式疏挖污染底泥,采用普通的疏浚方式疏挖正常层底泥;H2‑
N≤H1<H2时,其中0.6m≥N≥0.4m,采用异位环保疏浚方式疏挖污染底泥,疏挖至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后,采用回填材料回填至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粘性土回填压实度不小于0.91,无粘性土回填相对密度不小于0.60;H1<H2‑
N时,其中0.6m≥N≥0.4m,采用异位环保疏浚方式疏挖污染底泥,疏挖至生态修复底高程H2‑
N后,采用回填材料回填厚度0.2~0.3m,粘性土回填压实度不小于0.91,无粘性土回填相对密度不小于0.60,其上铺设天然砾石,铺至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内源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N=0.5m,即所述河道内源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和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步骤二:判断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的大小,进行河道内源治理:H1≥H2时,采用异位环保疏浚方式疏挖污染底泥,采用普通的疏浚方式疏挖正常层底泥;H2‑
0.5m≤H1<H2时,采用异位环保疏浚方式疏挖污染底泥,疏挖至污染底泥设计底高程H1后,采用回填材料回填至生态修复设计底高程H2,粘性土回填压实度不小于0.91,无粘性土回填相对密度不小于0.60;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高岭胡保安周云亮陈存扩刘璟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