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流、湖泊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19295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流、湖泊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包括管网普查、管网修复、点污染源修复治理、面污染源修复治理、内源治理、底泥资源化利用、自净能力培育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八个步骤,该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弥补了采用单一工程方法治理河流、湖泊水环境的缺陷,注重于构建完整的河流、湖泊水生态,恢复河流、湖泊的自净能力,将前期污染水体防治与建设河流、湖泊自净能力相结合,确保河流湖泊的自净能力能够消纳最后进入河流、湖泊的污染物,使河流、湖泊长期稳定的保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长期稳定的保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长期稳定的保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流、湖泊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生态修复治理
,尤其是一种河流、湖泊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当数量的河流、湖泊的污染程度越来越重,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目前,河流、湖泊水生态修复工程诸多采用引水换水、生态清淤疏浚、曝气充氧、播撒菌剂等工程方法对湖泊水生态进行整治修复,此类方法无法有效的恢复河流、湖泊的自净能力,只能暂时解决水体的污染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流、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发展,且易造成河流、湖泊水体二次污染,以上工程方法无法构建一套完整的河流、湖泊生态系统,无法消纳后续进入河流、湖泊的污染物,不能从根本上修复河流、湖泊的自净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河流、湖泊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法,本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弥补了采用单一工程方法治理河流、湖泊水环境的缺陷,注重于构建完整的河流、湖泊水生态,恢复河流、湖泊的自净能力,将前期污染水体防治与建设河流、湖泊自净能力相结合,确保河流湖泊的自净能力能够消纳最后进入河流、湖泊的污染物,使河流、湖泊长期稳定的保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0004]一种河流、湖泊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管网普查,对市政合流制管网、分流制管网及支管进行普查,确定管网类型以及是否存在错接、漏接、混接的现象;
[0005]S2、管网修复,采用局部修复或者整体修复的非开挖修复技术对破损的市政管道进行修复或者更换,并对堵塞管道进行清淤处理;
[0006]S3、点污染源修复治理,对合流制管网进行分流制改造,针对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的民用、商用污水建设专用污水管道,并在专用污水管道的末端设置智能分流井,在与雨水井连通的管道末端设置智能分流井,智能分流井将污染严重水源截留至市政污水管道;
[0007]S4、面污染源修复治理,针对渔业养殖产生的面源污染,在养殖塘与河流、湖泊的的连接处设置净化带,针对农业和市政道路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在河流、湖泊的沿岸线设置生态草沟和滨湖生态缓冲带;
[0008]S5、内源治理,内源治理采用底质改良、生态清淤疏浚、引水换水、生态富氧及循环净化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工程措施;
[0009]S6、底泥资源化利用,对河流、湖泊底泥干化后进行资源再利用;
[0010]S7、自净能力培育,自净能力培育的措施包括建立水生植物水下森林系统、滨湖生态缓冲带、生态排口溢流缓冲带、水生植物塘、生态景观浮岛及水生动物食物链;
[0011]S8、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在步骤S1中,管网普查的管道完整性检测采用CCTV内
窥摄像检测技术或UV镜管道检测技术。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在步骤S2中,管道修复采用的整体修复技术包括紫外光固化法、喷涂法、缠绕法及碎裂法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在步骤S3中,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处理或者修建临时调蓄池,以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在步骤S4中,净化带和滨湖生态缓冲带均包括水生植物。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在步骤S6中,底泥干化技术采用脱水干化一体化技术。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在步骤S4和S7中,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水生动物以肉食性和滤食性鱼类为主。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在步骤S8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措施包括建立合理、湖泊水质预警制度、成立专业运营队伍、制定周期性重点区域清淤实施方案及定期清理生长旺盛和枯萎的水生植物。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本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弥补了采用单一工程方法治理河流、湖泊水环境的缺陷,注重于构建完整的河流、湖泊水生态,恢复河流、湖泊的自净能力,将前期污染水体防治与建设河流、湖泊自净能力相结合,确保河流湖泊的自净能力能够消纳最后进入河流、湖泊的污染物,使河流、湖泊长期稳定的保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如图1所示的一种河流、湖泊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管网普查,对市政合流制管网、分流制管网及支管进行普查,确定管网类型以及是否存在错接、漏接、混接的现象;
[0025]其中,普查内容包括管道摸排、排口溯源、管道检测。市政管网普查首选采用CCTV内窥摄像检测系统或UV镜管道检测技术,对原有合流制管道进行详细勘探,检测原有管道是否存在破损,确定破损程度以及破损位置。
[0026]S2、管网修复,采用局部修复或者整体修复的非开挖修复技术对破损的市政管道进行修复或者更换,并对堵塞管道进行清淤处理;
[0027]其中,对于破损的市政管道,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管道修复、更换方法,应尽可能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包含局部修复和整体修复,整体修复技术主要包含紫外光固化法、喷涂法、缠绕法以及碎裂法等;市政管网清淤要根据CCTV内窥摄像检测系统调查的数据进行,精确管道泥沙淤积的位置以及数量,制定科学合理的管道清淤技术方案,施工过程中留存系统、完整的过程资料。
[0028]S3、点污染源修复治理,对合流制管网进行分流制改造,针对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的民用、商用污水建设专用污水管道,并在专用污水管道的末端设置智能分流井,在与雨水井连通的管道末端设置智能分流井,智能分流井将污染严重水源截留至市政污水管道;
[0029]其中,点污染源修复治理只要针对入河、湖排口,包含合流制管网排污口、雨水排口等。
[0030]针对合流制管网:应尽可能对合流制管网进行分流制改造,在源头上控制生活污水进入河流、湖泊,在无法实施分流制改造的区域,应在末端改造传统固定堰式、槽式、堰槽式截流井,修建智能分流井,将全部生活污水截流至市政污水管网。
[0031]针对分流制管网:对于生活区域端,应在小区端严格控制雨、污管道的建设,避免错接、漏接、混接,生活污水应建设专用污水管道,阳台污水、屋顶雨水以及小区道路雨水应在接入市政雨水管道前设置智能分流井,截流污染较重的初期雨水至市政污水管网;对于市政道路端,应设置污水管道将洗车用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避免直排入河流、湖泊,造成河流、湖泊污染,针对道路冲洗、绿化用水应分区域或在末端,即入湖排口上游设置智能分流井,控制该部分污染较重的污水进入雨水管网,污染河流、湖泊,此部分污水应截流至市政污水管网,同时也可以收集污染较重的初期雨水,削减入湖污染物总量。
[0032]针对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流、湖泊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管网普查,对市政合流制管网、分流制管网及支管进行普查,确定管网类型以及是否存在错接、漏接、混接的现象;S2、管网修复,采用局部修复或者整体修复的非开挖修复技术对破损的市政管道进行修复或者更换,并对堵塞管道进行清淤处理;S3、点污染源修复治理,对合流制管网进行分流制改造,针对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的民用、商用污水建设专用污水管道,并在专用污水管道的末端设置智能分流井,在与雨水井连通的管道末端设置智能分流井,智能分流井将污染严重水源截留至市政污水管道;S4、面污染源修复治理,针对渔业养殖产生的面源污染,在养殖塘与河流、湖泊的的连接处设置净化带,针对农业和市政道路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在河流、湖泊的沿岸线设置生态草沟和滨湖生态缓冲带;S5、内源治理,内源治理采用底质改良、生态清淤疏浚、引水换水、生态富氧及循环净化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工程措施;S6、底泥资源化利用,对河流、湖泊底泥干化后进行资源再利用;S7、自净能力培育,自净能力培育的措施包括建立水生植物水下森林系统、滨湖生态缓冲带、生态排口溢流缓冲带、水生植物塘、生态景观浮岛及水生动物食物链;S8、建立长效管理机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庆彬王筱肖婷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鼎聚仁合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