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器油气分离方法及其油气分离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3519178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8: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速器油气分离方法及其油气分离结构,该方法应用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有依次连通的回油腔、紊流腔以及排气腔;混合气体首先通过所述回油腔,在所述回油腔内大部分油气撞击在所述回油腔的挡油筋上回流,且油液黏附所述回油腔内腔壁的挡油筋上回流;从所述回油腔通过的油气还带有部分混合气体进入所述紊流腔,所述紊流腔腔室容积小,且所述紊流腔的挡油筋分开布置,油气在撞到所述紊流腔的挡油筋后折返与所述紊流腔的入口气体撞击,使混合气体中油滴直径加大,最终附着在所述紊流腔的挡油筋上回流。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完全消除变速器油从通气孔渗出或溢出的技术效果。速器油从通气孔渗出或溢出的技术效果。速器油从通气孔渗出或溢出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器油气分离方法及其油气分离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速器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变速器油气分离方法及其油气分离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变速器需要与外部相通,往往会开设通气孔,但由于变速器内部含有大量的变速器油,在工作时齿轮搅动油液,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油气。变速器在运转后,内部温度升高,导致变速器通气孔出现冒油的现象。当前的设计为在变速器内部设置挡油筋,往往效果不显著。而本专利技术采取的为变速器油从通气孔渗出或溢出。
[000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变速器油气分离方法及其油气分离结构,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器油气分离方法及其油气分离结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之不足而提供。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变速器油气分离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有依次连通的回油腔、紊流腔以及排气腔;混合气体首先通过所述回油腔,在所述回油腔内大部分油气撞击在所述回油腔的挡油筋上回流,且油液黏附所述回油腔内腔壁的挡油筋上回流;从所述回油腔通过的油气还带有部分混合气体进入所述紊流腔,所述紊流腔腔室容积小,且所述紊流腔的挡油筋分开布置,油气在撞到所述紊流腔的挡油筋后折返与所述紊流腔的入口气体撞击,使混合气体中油滴直径加大,最终附着在所述紊流腔的挡油筋上回流;完成油气分离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腔排出。
[0007]一种变速器油气分离结构,所述排气腔临近所述第二壳体外侧壁的一端设有出口,将所述排气腔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壁连通;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以及第三挡板;所述第一挡板设置于所述回油腔上远离所述紊流腔的一侧,且临近所述出口;所述第二挡板设置于所述紊流腔内,且平行于所述出口的轴线;所述第三挡板设置于所述排气腔上远离所述出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第四挡板、第五挡板、第六挡板以及第七挡板;所述第四挡板设置于所述回油腔上远离所述紊流腔的一侧,所述第五挡板设置于所述回油腔和所述紊流腔之间;所述第六挡板设置于所述紊流腔和所述排气腔之间;所述第七挡板设置于所述紊流腔上远离所述出口的一侧。
[0008]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09]通过在配合的壳体上增加不同形状的挡板,在变速器内部形成3个不同功能的腔室,气体分别在所述回油腔、所述紊流腔及所述排气腔进行油气分离,最终将到达排气孔的油气进行完全分离。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变速器油气分离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
[0012]1‑
回油腔;11

第一挡的位置;12

第二挡的位置;13

以及第三挡的位置;14

第四挡的位置;15

第五挡的位置;16

第六挡的位置;17

第七挡的位置;2

紊流腔;3

排气腔;31

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4]实施例
[0015]参照图1所示一种变速器油气分离结构,设置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上,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有依次连通的回油腔1、紊流腔2以及排气腔3。
[0016]其中,排气腔3临近第二壳体外侧壁的一端设有出口31,将排气腔3与第二壳体的外侧壁连通。
[0017]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以及第三挡板,第一挡板设置于回油腔1上远离紊流腔2的一侧,且临近出口31;第二挡板设置于紊流腔2内,且平行于出口31的轴线;第三挡板设置于排气腔3上远离出口31的一侧。
[0018]第二壳体上设有第四挡板、第五挡板、第六挡板以及第七挡板,第四挡板设置于回油腔1上远离紊流腔2的一侧;第五挡板设置于回油腔1和紊流腔2之间;第六挡板设置于紊流腔2和排气腔3之间;第七挡板设置于紊流腔2上远离出口31的一侧。
[0019]在第四挡板的上侧设置第一缝隙,在第四挡板的下侧设置第二缝隙,在回油腔1和紊流腔2之间设置第三缝隙。油气通过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进入回油腔1,此时油气的动能最大,大部分油碰撞到回油腔1后沉积,此时油气第一次分离,油液通过第二缝隙流回壳体内部,其余油气通过第三缝隙进入紊流腔2;
[0020]油气在紊流腔2与多个挡板碰撞、折返,互相碰撞,油分子最终变大,沉积在紊流腔2周边的挡板上,在重力作用下流至挡油筋底部,最终通过第三缝隙回流至腔室1中,最终通过第二缝隙流回至壳体内部。
[0021]在排气腔3油气已经实现分离,气体通过出口31与大气相通。
[0022]如图所示,11为第一挡的位置,12为第二挡的位置,13为以及第三挡的位置,14为第四挡的位置,15为第五挡的位置,16为第六挡的位置,17为第七挡的位置。
[0023]一种变速器油气分离方法:
[0024]混合气体首先通过回油腔1,在回油腔1内大部分油气撞击在回油腔1的挡油筋上回流,且油液黏附回油腔1内腔壁的挡油筋上回流;
[0025]从回油腔1通过的油气还带有部分混合气体进入紊流腔2,紊流腔2腔室容积小,且紊流腔2的挡油筋分开布置,油气在撞到紊流腔2的挡油筋后折返与紊流腔2的入口气体撞击,使混合气体中油滴直径加大,最终附着在紊流腔2的挡油筋上回流;
[0026]完成油气分离的气体通过排气腔3排出。
[0027]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器油气分离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有依次连通的回油腔(1)、紊流腔(2)以及排气腔(3);混合气体首先通过所述回油腔(1),在所述回油腔(1)内大部分油气撞击在所述回油腔(1)的挡油筋上回流,且油液黏附所述回油腔(1)内腔壁的挡油筋上回流;从所述回油腔(1)通过的油气还带有部分混合气体进入所述紊流腔(2),所述紊流腔(2)腔室容积小,且所述紊流腔(2)的挡油筋分开布置,油气在撞到所述紊流腔(2)的挡油筋后折返与所述紊流腔(2)的入口气体撞击,使混合气体中油滴直径加大,最终附着在所述紊流腔(2)的挡油筋上回流;完成油气分离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腔(3)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器油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小波秦运德黄勇李梦喆许英豪霍德祥孙洁邓亮字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赛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