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的一种数字算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8936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8: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耳蜗输入声音的数字处理算法,所述算法由智能终端收集声音、智能终端预处理声音、无线传输声音信号、传输至DSP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及声音信号转化成编码信息五个步骤,(1)智能终端通过麦克风收集声音。(2)智能终端对收集的声音进行预处理。(3)智能终端通过自身的无线通信模块将预处理后的声音信号发送至人工耳蜗的体外机的无线通信模块。(4)体外机的无线通信模块再将接收的预处理后的声音信号发送至DSP处理器。(5)DSP处理器将预处理后的声音信号转换成人工耳蜗电极编码信息,通过发射线圈对相应的刺激电极输出刺激信息。由于体外机减少了声音的收集及预处理过程,降低了能耗。降低了能耗。降低了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工耳蜗的一种数字算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人工耳蜗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植入式人工耳蜗声音处理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人工耳蜗是目前常见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主要用于帮助配戴助听器效果不好或者根本无效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人工耳蜗分为植入体内的植入体和佩带于体外的体外机两个部分,由体外机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编码信息,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在体外机的声音处理过程中,声音预处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佩戴者的听声质量,所以,研发和优化更高质量的声音预处理方法是现在绝大多数人工耳蜗公司的重心所在,但受制于体外机的体积都较小,电池无法做大,也无法用高性能的处理芯片,这导致了现在的声音预处理研发和优化进入一个瓶颈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人工耳蜗的缺陷,设计了一种集成的全植入人工耳蜗系统。
[0004]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方案如下: 人工耳蜗的一种数字算法,所述完成算法的系统包括智能终端和与智能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的人工耳蜗。人工耳蜗包括内置无线通信模块、DSP处理器的体外机,体外机电连接植入耳内的发射线圈,发射线圈连接植入耳蜗的刺激电极。所述算法由智能终端收集声音、智能终端预处理声音、无线传输声音信号、传输至DSP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及声音信号转化成编码信息五个步骤,具体如下。
[0005](1)智能终端收集声音:智能终端通过麦克风收集声音,其中,该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0006](2)智能终端预处理声音:该智能终端对收集的声音进行预处理,其中,该预处理包括降噪,回声消除,噪声场景识别。
[0007](3)无线传输声音信号:该智能终端通过自身的无线通信模块将预处理后的声音信号发送至人工耳蜗的体外机的无线通信模块,其中,该智能终端通过蓝牙或WLAN发送预处理后的声音信号。
[0008](4)传输至DSP处理器:该体外机的无线通信模块再将接收的预处理后的声音信号发送至DSP处理器。
[0009](5)、声音信号转化成编码信息:DSP处理器将预处理后的声音信号转换成人工耳蜗电极编码信息,通过发射线圈对相应的刺激电极输出刺激信息。
[0010]当智能终端设有两个以上的该麦克风时,能有效利用麦克风阵列降噪理论,提升降噪效果。智能终端相对于体外机,拥有较大容量的电池及较高性能的处理器,所以能大大提高声音预处理的效率,而且在研发声音预处理算法时也不必再受到耗电及运算性能的约束,为研发更优的算法提供了硬件基础。同时,由于体外机减少了声音的收集及预处理过程,降低了能耗,延长了体外机的使用时长,而智能终端由于方便充电或更换电池,故不必受到电量的约束。
[0011]本专利技术的涉及的智能终端可通过安装特定APP或安装音频处理模块的方式对声音进行预处理,当通过该特定APP进行预处理时,可通过更新软件的方式,使得佩戴者及时使用上最新的算法,提高了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人工耳蜗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算法处理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此处所描述的 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4]实施例:一种人工耳蜗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外部执行算法的智能终端和人工耳蜗。人工耳蜗由体外机和植入耳内的发射线圈、刺激电极构成,体外机由电源、DSP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构成。DSP处理器通过输出控制电路连接发射线圈,由发射线圈连接刺激电极。如图2所示,该人工耳蜗系统的处理流程为由智能终端收集声音、智能终端预处理声音、无线传输声音信号、传输至DSP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及声音信号转化成编码信息五个步骤,具体如下。
[0015](1)智能终端收集声音:智能终端通过麦克风收集声音,其中,该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0016](2)智能终端预处理声音:该智能终端对收集的声音进行预处理,其中,该预处理包括降噪,回声消除,噪声场景识别。
[0017](3)无线传输声音信号:该智能终端通过自身的无线通信模块将预处理后的声音信号发送至人工耳蜗的体外机的无线通信模块,其中,该智能终端通过蓝牙或WLAN发送预处理后的声音信号。
[0018](4)传输至DSP处理器:该体外机的无线通信模块再将接收的预处理后的声音信号发送至DSP处理器。
[0019](5)、声音信号转化成编码信息:DSP处理器将预处理后的声音信号转换成人工耳蜗电极编码信息,通过发射线圈对相应的刺激电极输出刺激信息。
[0020]现在智能手机是日常佩戴的移动设备,其具有较强的处理器,较长的电能续航。而现有的人工耳蜗,受限于体积,其电能消耗大,而电池容量较小,需要时常进行充电。因此可以利用其作为人工耳蜗的数据处理设备,然后通过无线通信将处理后的数据直接传送到人工耳蜗体外机中进行编码、刺激输出。大大减少人工耳蜗的数据处理事务,降低人工耳蜗的电能消耗,延长了人工耳蜗的使用时长。智能终端相对于体外机,拥有较大容量的电池及较高性能的处理器,能够进行更多更复杂的声音预处理算法的运算,提高声音预处理效率和处理能力。
[0021]综上所述是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凡依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所做的改变,所生产的功能作用未超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时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人工耳蜗的一种数字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完成算法的系统包括智能终端和与智能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的人工耳蜗,所述算法由智能终端收集声音、智能终端预处理声音、无线传输声音信号、传输至DSP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及声音信号转化成编码信息五个步骤,具体如下:(1)智能终端收集声音:智能终端通过麦克风收集声音,其中,该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2)智能终端预处理声音:该智能终端对收集的声音进行预处理,其中,该预处理包括降噪,回声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厚墉范肖霞邬红霞欧阳曦刘川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渝悦听医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