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减震器支座用落料级进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8612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减震器支座用落料级进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多组导套组件和多个上限位器,上模座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压板槽,前后侧面上连接有四个上模板式吊钩;上模座中间区域安装有三组上模工作组件;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多个导柱组件和多个下限位器,下模座的底部通过支撑筋板连接有压机板;下模座的中间区域安装有三组下模工作组件,且下模工作组件与上模工作组件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实现了一出二的落料方式,合理的落料排样设计,将材料利用率提升至82%,极大的提升了材料利用率;同时避免了侧修边模具的开发,降低了模具开发成本。降低了模具开发成本。降低了模具开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减震器支座用落料级进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冲压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减震器支座用落料级进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减震器是典型的高强度钢板深拉伸零件,此类零件的制作难点是零件的四周侧壁一侧是90度立壁,另三面是94.5度,由于拔模角度小,甚至有一侧根本就没有拔模角,再加上零件成型所用的板材为高强版,材料硬,塑性差,而且零件的自身深度为65mm,再加上圆角和工艺补充,此零件的拉延深度要做到80mm。如图7所示,传统成型工艺下,采用方形钢板作为原材料,依次经过 OP1拉延、OP2修边、OP3翻整、OP4冲孔和OP5侧整型五个工序(图中深色线条为每个工序的处理位置),才能够实现该产品的最终成型,该工艺步骤多,工序繁杂,且因修边去除周边多余材料,该材料利用率偏低仅57%。
[0003]因此,通过工艺的调整,开发了一种形状料片拉延成型工艺,针对该工艺如何提供一种快速落料模具,以提高材料利用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减震器支座用落料级进模具,解决现有技术采用传统工艺进行方形板落料冲压成型,材料利用率低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一种汽车减震器支座用落料级进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所述上模座上安装有多组导套组件和多个上限位器,所述导套组件和上限位器分布在上模座的前后两侧,上模座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冲压机连接用的压板槽,所述上模座的前后侧面上连接有四个上模板式吊钩;上模座中间区域安装有三组上模工作组件;
[0007]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安装有多个导柱组件和多个下限位器,所述导柱组件和下限位器分布在下模座的前后两侧,所述导柱组件与所述导套组件相配合,所述下限位器与所述上限位器相配合,下模座的底部设置有压机板,所述压机板与下模座之间通过支撑筋板连接,压机板的前后侧面上设置有四个与冲压机连接用的压板槽,下模座的前后侧面上连接有四个下模板式吊钩和四个翻转存放器;下模座的中间区域安装有三组下模工作组件,且所述下模工作组件与所述上模工作组件相对应。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三组上模工作组件均包括重叠排布的卸料板、背板、固定板和垫板,所述垫板连接在所述上模座上,所述卸料板位于对底部并与所述下模工作组件相对应;三组连接在一起的卸料板、背板、固定板和垫板的四角均安装有四个内导柱组件,所述内导柱组件与所述下模工作组件上的内导套相对应;还包括安装在固定板上的多个冲头,所述冲头的工作端贯穿连接在所述背板、卸料板上;其中,三组下模工作组件均包括固定板和垫板,所述固定板通过垫板连接在所述下模座上,所述固定板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浮升托料块,
所述固定板的顶面前后两侧对称布置有多个导向定位板,最后一个所述固定板的出料侧设置有滑料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多个与冲头相配合的多个凹模件。
[0009]进一步的,最前方上模工作组件设置有两个导正孔冲头、一个三角形缺口冲头、一个方形冲头、一个内三角形分割冲头以及位于落料冲孔件内部的四个圆孔冲头,位于中间的上模工作组件设置有两个导正销、一个内三角形分割冲头和一个修边用的冲头组件,最后一个上模工作组件设置有另一个修边用的冲头组件、两个长方形的分割冲头和另一个方形冲头;三组下模工作组件上的凹模件包括圆形凹模套、三角形缺口凹模套、方形凹模套、第一修边镶块组件和第二修边镶块组件,所述圆形凹模套的规格和位置与上模工作组件的导正孔冲头、圆孔冲头对应,三角形缺口凹模套与所述三角形缺口冲头相对应,中间区域第一修边镶块组件与所述内三角形分割冲头相对应,两侧第二修边镶块组件与冲头组件相对应,所述方形凹模套与所述方形冲头、分割冲头相对应。
[0010]进一步的,所述滑料板的一侧设置有检测开关,所述检测开关通过连接臂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上;下模工作组件还包括一个步距侧刃和一个传感器,所述步距侧刃安装在定位特征冲裁工位的固定板侧边上,且步距侧刃的一端与料片边缘的三角形缺口相对应,所述传感器安装在最前方固定板上,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步距侧刃的另一端接触。
[0011]进一步的,料片冲裁时放置在固定板上且位于两排所述导向定位板之间。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
[0013]本技术汽车减震器支座用落料级进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双排布置实现了一出二的落料方式;采用该落料级进模具实现落料,为后续用形状料进行拉延作业提供合格的落料冲孔件;合理的落料排样设计,将材料利用率提升至82%,极大的提升了材料利用率;同时避免了侧修边模具的开发,降低了模具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汽车减震器支座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落料排样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汽车减震器支座用落料级进模具的上模组件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汽车减震器支座用落料级进模具的下模组件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汽车减震器支座用落料级进模具的下模组件俯视图;
[0020]图6为本技术汽车减震器支座新成型工艺流程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汽车减震器支座现有技术成型工艺流程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101、导向定位板;102、导柱组件;103、浮升托料块;104、翻转存放器;105、下限位器;106、固定板;107、垫板;108、下模座;109、步距侧刃;110、传感器;111、第一修边镶块组件;112、下模板式吊钩;113、支撑筋板;114、压机板;115、滑料板;116、检测开关;117、第二修边镶块组件;
[0023]120、上模座;121、导套组件;122、上模板式吊钩;123、卸料板;124、背板;125、固定板;126、垫板;127、导正销;128、内导柱组件;129、压板槽;130、冲头组件;131、上限位器;132、导正孔冲头;133、三角形缺口冲头;134、方形冲头;135、内三角形分割冲头;136、圆孔
冲头;137、分割冲头;
[0024]1、料片;101、导正孔;102、三角形缺口;103、预冲定位孔;
[0025]2、落料冲孔件;3、拉延件;4、冲孔侧整型成品件;401、拉延边;402、侧整边;403、中心通孔;404、连接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1

5所示,一种汽车减震器支座用落料级进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120,所述上模座120上安装有多组导套组件121和多个上限位器131,所述导套组件121和上限位器131分布在上模座120的前后两侧,上模座120的侧壁上开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减震器支座用落料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120),所述上模座(120)上安装有多组导套组件(121)和多个上限位器(131),所述导套组件(121)和上限位器(131)分布在上模座(120)的前后两侧,上模座(12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冲压机连接用的压板槽(129),所述上模座(120)的前后侧面上连接有四个上模板式吊钩(122);上模座(120)中间区域安装有三组上模工作组件;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108),所述下模座(108)上安装有多个导柱组件(102)和多个下限位器(105),所述导柱组件(102)和下限位器(105)分布在下模座(108)的前后两侧,所述导柱组件(102)与所述导套组件(121)相配合,所述下限位器(105)与所述上限位器(131)相配合,下模座(108)的底部设置有压机板(114),所述压机板(114)与下模座(108)之间通过支撑筋板(113)连接,压机板(114)的前后侧面上设置有四个与冲压机连接用的压板槽(129),下模座(108)的前后侧面上连接有四个下模板式吊钩(112)和四个翻转存放器(104);下模座(108)的中间区域安装有三组下模工作组件,且所述下模工作组件与所述上模工作组件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减震器支座用落料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组上模工作组件均包括重叠排布的卸料板(123)、背板(124)、固定板(125)和垫板(126),所述垫板(126)连接在所述上模座(120)上,所述卸料板(123)位于对底部并与所述下模工作组件相对应;三组连接在一起的卸料板(123)、背板(124)、固定板(125)和垫板(126)的四角均安装有四个内导柱组件(128),所述内导柱组件(128)与所述下模工作组件上的内导套相对应;还包括安装在固定板(125)上的多个冲头,所述冲头的工作端贯穿连接在所述背板(124)、卸料板(123)上;其中,三组下模工作组件均包括固定板(106)和垫板(107),所述固定板(106)通过垫板(107)连接在所述下模座(108)上,所述固定板(106)的内部设置有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窦学钢卞钊宋永卫
申请(专利权)人:保定徐水博萨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