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渔共生营养物质动态迁移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18267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渔共生营养物质动态迁移养殖方法。该方法主要将养殖尾水再利用,引入过滤槽分离出养殖尾水颗粒物,在养殖尾水颗粒过滤物的基础上添加生物炭产品、硝酸铵、尿素、硫酸钾制成环保沼肥,将环保沼肥作为肥料投入生态沟渠,过滤后的养殖尾水通过“三池两坝”处理系统,通过沉淀、微生物分解、水生植物净化等技术措施,将养殖尾水中氮磷、氨氮、亚硝酸盐等营养盐降解转化实现动态迁移,治理后的养殖尾水被抽入水渠进入养殖池塘再利用,通过将养殖基地的全部养殖尾水集中连片处理,确保养殖尾水可以重复利用或达标排放,构建了节能减排、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好的现代渔业。好的现代渔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渔共生营养物质动态迁移养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稻渔共生水产养殖排污
,具体为一种稻渔共生营养物质 动态迁移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但是,目前渔业资源现状低迷,需要依靠近海资源,因此国内推行出稻渔 共生养殖模式,此类工作模式虽然解决了场地和部分种植资源问题,但是其在 水资源利用方面效率不高,经过水产养殖,排出的尾水中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机 物,往往不符合工业排放标准,水质容易恶化,在无法通过置换养殖单元实现 资源循环的情况下,为了使植物和鱼苗达到健康的生长状态,在稳定周期内需 要更换养殖用水,因此容易造成养殖尾水的大面积污染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无法降低养殖成本和种植成本,养殖尾水中组成成分明确,利用现有技术进行 创新或组合,破解制约水产养殖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瓶颈,成为了渔业产业提质 增效和转型升级,高效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
[0003]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稻渔共生营养物质 动态迁移养殖方法,所述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1)将精养池塘的养殖尾水通过排水口排至过滤槽,过滤槽过滤得到养殖 尾水颗粒物和过滤尾水,向养殖尾水颗粒物中添加硫酸钾、硝酸铵、尿素和生物 炭颗粒混合制成环保沼肥,环保沼肥作为肥料施撒至种植地土壤,将过滤尾水排 入生态沟渠,经生态沟渠中植物降解沉淀2~5天得到沉淀尾水;
[0006](2)将步骤(1)中沉淀尾水引至第一道过滤坝,经第一道过滤坝吸附过滤 得到过滤沉淀尾水;r/>[0007](3)将步骤(2)中过滤沉淀尾水通入生物净化池,经生物净化池中微生物 分解沉淀2~4天得到微生物分解尾水;
[0008](4)将步骤(3)中微生物分解尾水引至第二道过滤坝,经第二道过滤坝吸 附过滤得到过滤微生物分解尾水;
[0009](5)将步骤(4)中过滤微生物分解尾水通入水生植物洁水池,经池中水生 植物吸收分解净化水质2~5天,得到可再利用尾水;
[0010](6)用抽水泵将步骤(5)中可再利用尾水泵入进水沟渠,进水沟渠分流后 输送至各精养池塘再利用。
[0011]进一步地,步骤(1)中环保沼肥为固体,硫酸钾、硝酸铵、尿素、生物炭 颗粒的质量比为1:2:(3~3.5):10。
[0012]进一步地,步骤(1)中生物炭颗粒由秸秆经炭化炉焚烧制成,环保沼肥经 养殖尾水颗粒物和硝酸铵、尿素、生物炭颗粒、硫酸钾混合后脱水干燥、粉碎、 造粒后得到。
[0013]进一步地,步骤(1)中,生态沟渠为阶梯式生态沟渠,生态沟渠中种有水 稻、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0014]进一步地,步骤(2)和步骤(4)中,过滤坝为倒梯形结构,过滤坝深度≤ 生态沟渠最大深度,过滤坝上口宽度为2~2.5米。
[0015]进一步地,步骤(3)中,生物净化池中添有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为芽 孢杆菌制剂、光合细菌制剂、乳酸菌、EM菌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6]进一步地,步骤(5)中,水生植物洁水池中种有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和沉 水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7]进一步地,步骤(3)中,微生物制剂分解目标为水体中的有机质、氨氮和 亚硝酸盐,步骤(5)中,水生植物降解目标为水体中的氮、磷和藻类。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中将养殖尾水引入过 滤槽得到养殖尾水颗粒物和过滤养殖尾水,养殖尾水颗粒物经添加硫酸钾、硝酸 铵、尿素、生物炭颗粒后制成环保沼肥,变废为宝,制得的环保沼肥可用于其他 农作物的生长肥料,也可回收利用至稻渔共生系统中的植物净化模块,环保沼肥 有利于种植作物的生长,补充植物所需各种养分,大大节省了养殖户的种植成本;
[0019]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三池两坝”处理系统,该系统结构从前至后依次为生态沟 渠、第一道过滤坝、生物净化池、第二道过滤坝和水生植物净化池,经过该系统 处理后的过滤养殖尾水,可再利用性大大增加,通过在生态沟渠中种植各种水生 植物,采取沉淀、微生物分解、水生植物净化等技术措施,逐步降低过滤养殖尾 水中的氮、磷含量,确保养殖尾水重复利用或达标排放,到达排水沟渠时,过滤 养殖尾水中的营养物质也实现了动态迁移,帮助了植物生长,“三池两坝”处理 系统的设置,避免了水污染,增加了可循环水资源,节省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
[0020]水生植物净化池中水生植物的设置,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体含氧量, 作为水生蔬菜提高了经济价值,进一步净化了水质,也可以掩盖部分鱼类养殖的 异味,阶梯式生态沟渠的设置,也可将流动过滤养殖尾水的重力势能转换为动能 供其他装置使用,过滤坝也具有减缓水速、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沉淀和去除过滤 养殖尾水中携带的颗粒物质的作用;同时,其中在各区块过滤降解得到的营养物 质,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再加工实现其他营养物质的动态迁移,通过本专利技术中稻 渔共生营养物质动态迁移的方法,分批利用将养殖尾水利用最大化,推动了稻渔 养殖环境技术发展中的难题解决发展,构建出了节能减排、产出高效、产品安全、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
附图说明
[002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专利技术的 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养殖尾水再利用结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
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 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实施例
[0025]本实施例中,功能区精养池塘按照矩形形状搭建,占地320亩,生态沟渠围 绕精养池塘搭建,生态沟渠占地620亩,在生态沟渠靠近第一过滤坝一侧设置总 排水沟渠,总排水沟渠依次经过第一道过滤坝、生物净化池、第二道过滤坝和水 生植物净化池,总排水沟渠长度为1000米。
[0026]实施例1
[0027](1)在生态沟渠内设置过滤槽,将养殖尾水引入过滤槽,取质量比为100: 1:2:3:10的养殖尾水颗粒物、硝酸铵、尿素、生物炭颗粒、硫酸钾,脱水干 燥、粉碎、造粒后制成环保沼肥,将环保沼肥施撒在生态沟渠中,剩余尾水排入 生态沟渠,在生态沟渠围住精养池塘的最内侧种植水稻形成水稻带,水稻带的宽 度为10m,在水稻带外间隔1米交替种满水毛茛、芦苇和黑藻,水毛茛、芦苇和 黑藻之间均间隔均0.5m,养殖尾水在生态沟渠中沉淀降解2天得到沉淀尾水;
[0028](2)将步骤(1)中沉淀尾水引至第一道过滤坝,以倒梯形形状搭建过滤坝 主箱体框架,内部填充粗砾石、陶粒、煤渣和吸附介质生物炭,粗砾石、陶粒、 煤渣和生物炭质量比为2:1:1:1,调整过滤坝上口宽度为2米,初步净化尾 水通过过滤坝吸附过滤后得到过滤沉淀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渔共生营养物质动态迁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精养池塘的养殖尾水通过排水口排至过滤槽,过滤槽过滤得到养殖尾水颗粒物和过滤尾水,向养殖尾水颗粒物中添加硫酸钾、硝酸铵、尿素和生物炭颗粒混合制成环保沼肥,环保沼肥作为肥料施撒至生态沟渠,将过滤尾水排入生态沟渠,经生态沟渠中植物降解沉淀2~5天得到沉淀尾水;(2)将步骤(1)中沉淀尾水引至第一道过滤坝,经第一道过滤坝吸附过滤得到过滤沉淀尾水;(3)将步骤(2)中过滤沉淀尾水通入生物净化池,经生物净化池中微生物分解沉淀2~4天得到微生物分解尾水;(4)将步骤(3)中微生物分解尾水引至第二道过滤坝,经第二道过滤坝吸附过滤得到过滤微生物分解尾水;(5)将步骤(4)中过滤微生物分解尾水通入水生植物洁水池,经池中水生植物吸收分解净化水质2~5天,得到可再利用尾水;(6)用抽水泵将步骤(5)中可再利用尾水泵入进水沟渠,进水沟渠分流后输送至各精养池塘再利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渔共生营养物质动态迁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环保沼肥为固体,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伟管卫兵张朝阳李斌马金林邱小琮马虎周学林王小奕堇学锋杨柳石常晋徐铖元黄晓晨
申请(专利权)人: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