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兵辉专利>正文

一种涂塑电缆穿线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8173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电缆敷设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涂塑电缆穿线管,包括上管和下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穿线管道设置成分体式结构,将线缆敷设在下管内,随后将上管移动下管的上方,随后按压上管使上连接结构和下连接结构卡合在一起,进而使上管和下管形成一个整体,进而对线缆进行有保护;线缆敷设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牵引绳拉动线缆,进而降低线缆敷设的难度,进而方便线缆的敷设,同时避免线缆与管口以及内壁的摩擦,进而减小线缆受到的磨损,进而延长线缆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线缆产生漏电的几率,进而降低线路出现故障的几率,且能够一次性完成所有线缆的敷设,从而避免多次敷设线缆,进而节约敷设线缆的时间,进而提高线缆敷设的效率。进而提高线缆敷设的效率。进而提高线缆敷设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涂塑电缆穿线管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缆敷设
,具体的说是一种涂塑电缆穿线管。

技术介绍

[0002]穿线管是电力系统中常用的设施,可以埋设在地下或者墙面中,也可以露天假设,是用来防腐蚀、防漏电、屏蔽干扰的保护套管,埋设在地下的穿线管要求具有足够的抗变形能力,防止线缆受到挤压,还要方便穿线,减小穿线时产生的刮擦。
[0003]现有的地下电缆穿线管多为圆筒状,敷设线缆时需要将线缆从穿线管的一端拉至穿线管的另一端,拉动线缆的过程中管口会刮擦线缆,且线缆与管内壁会相互摩擦,造成线缆绝缘层的磨损,降低线缆的使用寿命,还会增加线缆漏电的几率,增加线路出现故障的几率,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当线缆较粗时,拖动线缆非常困难,增加穿线的难度,不方便线缆的敷设;还有一部分穿线管沿轴线方向设有开口,在开口处设置弹性板来密封开口,穿线时通过按压线缆将线缆从开口处塞进管道内部,当一个管道内安装多条线缆时需要进行多次操作才能完成线缆敷设,敷设效率低下,造成时间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涂塑电缆穿线管。本专利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因现有的地下电缆穿线管容易造成线缆绝缘层的磨损,降低线缆的使用寿命,增加线路出现故障的几率,且拖动线缆非常困难,不方便线缆敷设,以及需要进行多次操作才能完成多跟线缆敷设,敷设效率低下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涂塑电缆穿线管,包括上管和下管;所述上管为半圆形;所述下管为半圆形;所述上管包括上管道结构和上连接结构;所述上管道结构的下端对称设置所述上连接结构;所述上连接结构沿所述上管道结构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下管包括下管道结构和下连接结构;所述下管道结构的上端对称设置所述下连接结构;所述下连接结构沿所述下管道结构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上连接结构和所述下连接结构卡接。
[0006]工作时,将下管敷设在挖好的沟槽内,随后将线缆敷设在下管内,线缆敷设完成后将上管移动下管的上方,使上管两端的上连接结构分别靠近下管两端的下连接结构,随后按压上管(可以人工按压也可以使用工具按压),使上连接结构和下连接结构卡合在一起,进而在上连接结构和下连接结构的作用下使上管和下管形成一个整体(上管和下管的内壁均设有保护层,保护层可以是喷涂形成、也可以是与本体浇筑形成,还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形成),进而对线缆进行有保护,进而防止线缆受到腐蚀、挤压和干扰,进而实现电缆的可靠工作,从而实现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现有的地下电缆穿线管多为圆筒状,敷设线缆时需要使用牵引绳将线缆从穿线管的一端拉至穿线管的另一端,拉动线缆的过程中管口会刮擦线缆,且线缆与管内壁会相互摩擦,造成线缆绝缘层的磨损,降低线缆的使用寿命,还会增加线缆漏电的几率,增加线路出现故障的几率,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当线缆较粗时,拖
动线缆非常困难,增加穿线的难度,不方便线缆的敷设;还有一部分穿线管沿轴线方向设有开口,在开口处设置弹性板来密封开口,穿线时通过按压线缆将线缆从开口处塞进管道内部,但是这种方式受开口尺寸影响,当一个管道内安装多条线缆时需要进行多次操作才能完成线缆敷设,敷设效率低下,造成时间浪费,而本电缆穿线管采用分体式结构,将线缆敷设在下管中,再将上管与下管固定在一起,就完成了线缆的敷设,线缆敷设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牵引绳拉动线缆,进而降低线缆敷设的难度,进而方便线缆的敷设,进而提高敷设效率,同时避免线缆与管口以及内壁的摩擦,进而减小线缆受到的磨损,进而延长线缆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线缆产生漏电的几率,进而降低线路出现故障的几率,进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且通过分体设置,能够一次性将所有的线缆铺设在下管内,从而一次性完成所有线缆的敷设,从而避免多次敷设线缆,进而节约敷设线缆的时间,进而提高线缆敷设的效率。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连接结构由弯折结构形成;所述下连接结构由弧形结构形成;所述弯折结构卡在所述弧形结构内;所述上管道结构的外壁抵触杂所述弧形结构的开口处。
[0008]通过设置弯折结构和弧形结构,线缆铺设完成后,将上管移动到在下管的上方,使弯折结构抵触在弧形结构开口上方的外壁上,随后向下按压上管,进而对上管产生向下的压力,进而弯折结构产生向下的作用力,进而弯折结构与弧形结构的外壁产生挤压,进而使弯折结构变形,进而减小两端弯折结构之间的距离(此时上管道结构被压缩,进而上管道结构产生弹力),进而使弯折结构沿着弧形结构的外壁向下滑动,当弯折结构的顶部移动到弧形结构的开口处后,继续向下按压上管,进而在上管道结构弹力的作用下使弯折结构迅速向弧形结构内移动,进而使弯折结构卡在弧形结构内,同时使上管道结构的外壁抵触在弯折结构的开口处,进而使弯折结构和弧形结构卡在一起,进而使上连接结构和下连接结构卡在一起,进而将上管和下管连成一个整体,进而完成上管和下管的安装和连接,进而对线缆进行有效保护。
[0009]优选的,所述下连接结构还包括平面结构;所述平面结构设置在所述弧形结构的下端;所述平面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弧形结构连接;所述平面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下管道结构连接;所述平面结构上设有避让槽。
[0010]通过在平面结构上设置避让槽,当上管受到过大的压力时,上管向下移动,进而使弯折结构向下移动,进而使弯折结构的底部抵触在避让槽内,进而避让槽对弯折结构进行限位,进而降低弯折结构沿平面结构向下管道结构滑动的几率,进而降低弯折结构从弧形结构内脱离的几率,进而提高弯折结构和弧形结构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提高上管与下管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提高上管和下管的整体强度,进而提高穿线管的强度,进而提高对线缆的保护效果,进而提高线路运行的可靠性。
[0011]优选的,所述上管道结构的外壁上设有一号密封层;所述一号密封层靠近所述弯折结构设置;所述一号密封层沿所述上管道结构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一号密封层与所述上管道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平面结构上设有二号密封层;所述二号密封层靠近所述下管道结构设置;所述二号密封层沿所述下管道结构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二号密封层的一部分与所述避让槽的侧壁贴合;所述二号密封层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平面结构的表面贴合;所述二号密封层的一部分与所述避让槽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二号密封层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平面结构固定连接。
[0012]通过设置一号密封层,在上管道结构弹力的作用下使弧形结构的开口与一号密封层相互挤压,进而对弧形结构与上管道结构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进而使上管和下管形成封闭的整体,进而提高对线缆的保护效果,当上管道结构因受力过大向下移动时,弯折结构的底部抵触在避让槽内,进而使弯折结构对二号密封层产生挤压,进而使二号密封层与弯折结构贴合在一起,进而对弯折结构与避让槽以及弯折结构与平面结构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进而使上管和下管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进而提高对线缆的保护效果,进而提高线路运行的可靠性。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优选方案,所示所述上连接结构由上凸起和上凹槽形成;所述上凸起和所述上凹槽交替设置;两个相邻的所述上凸起与所述上凹槽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涂塑电缆穿线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管(1)和下管(2);所述上管(1)为半圆形;所述下管(2)为半圆形;所述上管(1)包括上管道结构(11)和上连接结构(12);所述上管道结构(11)的下端对称设置所述上连接结构(12);所述上连接结构(12)沿所述上管道结构(1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下管(2)包括下管道结构(21)和下连接结构(22);所述下管道结构(21)的上端对称设置所述下连接结构(22);所述下连接结构(22)沿所述下管道结构(2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上连接结构(12)和所述下连接结构(22)卡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涂塑电缆穿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结构(12)由弯折结构(121)形成;所述下连接结构(22)由弧形结构(221)形成;所述弯折结构(121)卡在所述弧形结构(221)内;所述上管道结构(11)的外壁抵触杂所述弧形结构(221)的开口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涂塑电缆穿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结构(22)还包括平面结构(222);所述平面结构(222)设置在所述弧形结构(221)的下端;所述平面结构(222)的一端与所述弧形结构(221)连接;所述平面结构(222)的另一端与所述下管道结构(21)连接;所述平面结构(222)上设有避让槽(2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涂塑电缆穿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道结构(11)的外壁上设有一号密封层(111);所述一号密封层(111)靠近所述弯折结构(121)设置;所述一号密封层(111)沿所述上管道结构(1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一号密封层(111)与所述上管道结构(11)固定连接;所述平面结构(222)上设有二号密封层(224);所述二号密封层(224)靠近所述下管道结构(21)设置;所述二号密封层(224)沿所述下管道结构(2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二号密封层(224)的一部分与所述避让槽(223)的侧壁贴合;所述二号密封层(224)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平面结构(222)的表面贴合;所述二号密封层(224)的一部分与所述避让槽(2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兵辉
申请(专利权)人:李兵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