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7640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冷却器,包括外壳、底座、安装架和电机组件;所述安装架骑跨在外壳上并与底座连接,所述电机组件设置在安装架上,在电机组件装配后,电机组件的整体重力通过安装架直接传递到底座上;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强化条、支撑板和连接底座;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强化条设置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本方案中安装架与壳体部的骑跨处不与壳体部接触,使电机组件的整体重力不会对壳体部造成影响,安装架骑跨后将电机组件的重力直接传递到底座上,本方案通过增加安装架,同时对壳体部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安装架不与壳体部发生干涉,壳体部不需要承受重力,降低了壳体部的硬度要求。硬度要求。硬度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气冷却器


[0001]本技术涉及风电润滑冷却
,尤其是一种空气冷却器,应用于风电润滑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空气冷却器(air cooled heat exchanger),是一种利用空气冷却热流体的换热器。管内的热流体通过管壁和翅片与管外空气进行换热,所用的空气通常由通风机供给。
[0003]现有空气冷却器中大多是采用将电机直接固定在空气冷气器壳体上,因此现有技术中空气冷气器的壳体需要高强度设置,不仅制造成本高,而且安装起来相对复杂。
[0004]常规的空气冷气器的壳体通槽为钢构件,钢构件的空器冷却器壳体易被盐雾腐蚀,这会导致后期的维护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空气冷却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钢制空冷壳体结构,制造成本高、安装相对复杂,且后期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0006]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方案来实现的:
[0007]一种空气冷却器:包括外壳、底座、安装架和电机组件;所述安装架骑跨在外壳上并与底座连接,所述电机组件设置在安装架上,在电机组件装配后,电机组件的整体重力通过安装架直接传递到底座上。
[0008]基于上述一种空气冷却器的结构,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强化条、支撑板和连接底座;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强化条设置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所述连接底座设置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端部上,连接底座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为整体;所述连接底座设置在强化条和连接底座之间的位置。
[0009]基于上述一种空气冷却器的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杆包括承接杆和竖直杆;所述竖直杆设置在承接杆两端,且竖直杆垂直与承接杆设置,所述强化条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竖直杆之间。
[0010]基于上述一种空气冷却器的结构,所述电机组件包括安装板、转动电机、转动扇叶和防尘网;所述安装板横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承接杆设置,所述转动电机设置在安装板上,所述转动扇叶设置在电机的输出端上,防尘网设置在外壳中。
[0011]基于上述一种空气冷却器的结构,所述外壳包括导流圈、承接头、壳体部和安装底板;所述导流圈设置在壳体部上端位置,所述承接头设置在导流圈中,所述安装底板设置在导流圈底部位置;所述壳体部设置为流线型结构。
[0012]基于上述一种空气冷却器的结构,所述导流圈为两端开口的圆柱形结构,所述承接头设置在导流圈上远离壳体部的端面,所述承接头沿导流圈的周向位置均匀设置为多个,所述承接头上设置有装配孔。
[0013]基于上述一种空气冷却器的结构,所导流圈上设置有供安装架连接的长圆孔和供线路连接的过线孔;所述长圆孔贯穿导流圈一端面设置,且长圆孔在导流圈上对称设置;所述过线孔在导流圈上设置有多个。
[0014]基于上述一种空气冷却器的结构,所述导风腔体结构远离导流圈的端面为矩形结构。
[0015]基于上述一种空气冷却器的结构,所述防尘网整体为与壳体部导流圈相适配的圆形结构,所述防尘网的外圈部与承接头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
[0016]基于上述一种空气冷却器的结构,所述导流圈、承接头、壳体部和安装底板采用新型钢化玻璃树脂制成。
[0017]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本方案中安装架与壳体部的骑跨处不与壳体部接触,使电机组件的整体重力不会对壳体部造成影响,安装架骑跨后将电机组件的重力直接传递到底座上,本方案通过增加安装架,同时对壳体部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安装架不与壳体部发生干涉,壳体部不需要承受重力,降低了壳体部的硬度要求。
[0019]2、本方案能将导流面与导流圈的接触部设置为弧形结构,同时将导流面与导流圈的接触部设置为圆弧过渡,增加了导流面与导流圈的匹配程度,降低整体连接处的风阻,减小了噪音在连接处的产生。
[0020]3、本方案中的导流面为平滑过渡的导流面,在形成的腔体结构时,可以为气体提供储气空间,在提高空冷通风量的同时也能够平稳的进行排出。
附图说明
[0021]图1~图2是本技术中空气冷却器整体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中空气冷却器整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中承接头和防尘网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外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7是本技术中承接头的位置示意图;
[0027]图8是本技术外壳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说明:1、导流圈;2、承接头;3、壳体部;4、安装底板;5、外壳;6、底座;7、安装架;8、电机组件;31、第一导流面;32、第二导流面;33、第三导流面;34、第四导流面;35、第一导流面近端;36、第一导流面远端;37、长圆孔;38、过线孔;71、第一连接杆;72、第二连接杆;73、强化条;74、支撑板;75、连接底座;76、承接杆;77、竖直杆;81、安装板;82、转动电机;83、转动扇叶;84、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9]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30]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
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多个该特征。
[0033]实施例1
[0034]如图1~图8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35]一种空气冷却器,其至少包括但不限于外壳5、底座6、安装架7和电机组件8;安装架7骑跨在外壳5上并与底座6连接,电机组件8设置在安装架7上,在电机组件8装配后,电机组件8的整体重力通过安装架7直接传递到底座6上。
[0036]基于上述结构,安装架7与外壳5的骑跨处不与外壳5接触,使电机组件8的整体重力不会对外壳5造成影响,安装架7骑跨后将电机组件8的重力直接传递到底座6上,本方案通过增加安装架7,同时对外壳5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安装架7不与外壳5发生干涉,外壳5不需要承受重力,降低了外壳5的硬度要求。
[0037]作为示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底座、安装架和电机组件;所述安装架骑跨在外壳上并与底座连接,所述电机组件设置在安装架上,在电机组件装配后,电机组件的整体重力通过安装架直接传递到底座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强化条、支撑板和连接底座;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强化条设置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所述连接底座设置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端部上,连接底座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为整体;所述连接底座设置在强化条和连接底座之间的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包括承接杆和竖直杆;所述竖直杆设置在承接杆两端,且竖直杆垂直与承接杆设置,所述强化条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竖直杆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件包括安装板、转动电机、转动扇叶和防尘网;所述安装板横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承接杆设置,所述转动电机设置在安装板上,所述转动扇叶设置在电机的输出端上,防尘网设置在外壳中。5.如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清松钟小村杨洋张雷唐欢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川润液压润滑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