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171418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及其使用方法,该止水套管包括止水套管本体(1)、端部封堵杯口(2)、第一填充部(3)和第二填充部(4);止水套管本体两端均形成有杯口槽(11),使一对端部封堵杯口匹配嵌装在两个杯口槽内,使止水套管本体形成封闭管状结构;止水套管本体上间隔形成有若干个止水环(12),止水环的内径小于止水套管本体内径;第一填充部填充在止水套管本体内,第二填充部填充在第一填充部两端与一对端部封堵杯口之间;第一填充部和第二填充部顶部与止水套管本体顶部之间均能形成干缩间隙(5),干缩间隙位于相邻两个止水环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提高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封堵后的止水效果。的止水效果。的止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穿墙螺杆套管,尤其涉及一种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混凝土墙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大多采用对拉螺杆固定墙体两侧模板。由于对拉螺杆需要贯穿墙体,为了让穿墙螺杆能重复使用,往往需要安装螺杆套管以供对拉螺杆的穿设。传统的方法是在对拉螺杆的外侧加上pvc套管进行施工,施工完成后对拉螺杆可拆卸,pvc套管留在墙体内,但在墙体抹的面施工前,需要用切割机将裸露在混凝土外部的pvc套管锯掉,再对pvc套管内部的空间进行封堵处理,以防止渗水漏水。
[0003]现有技术的pvc套管为圆形管状结构,在通过砂浆进行封堵时,两侧砂浆因为重力原因会塌落,且混凝土砂浆凝固后存在干缩空间,导致pvc套管的顶部无法填满,形成渗水缝隙,无法达到有效的止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及其使用方法,能有效提高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封堵后的止水效果。
[0005]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包括止水套管本体、端部封堵杯口、第一填充部和第二填充部;止水套管本体的两端均形成有杯口槽,使一对端部封堵杯口分别匹配嵌装在两个杯口槽内,使止水套管本体形成封闭管状结构;止水套管本体上间隔形成有若干个止水环,且止水环的内径小于止水套管本体的内径;第一填充部填充在止水套管本体内,第二填充部填充在第一填充部的两端与一对端部封堵杯口之间;第一填充部和第二填充部的顶部与止水套管本体的顶部之间均能形成干缩间隙,干缩间隙位于相邻两个止水环之间。
[0007]所述的第一填充部填充在位于止水套管本体中部,第一填充部的端部延伸至其中一个止水环内并在该止水环内与第二填充部的端部密封贴合。
[0008]所述的止水环的截面深度不小于干缩间隙的深度,使两个止水环在干缩间隙的两侧形成止水结构。
[0009]所述的止水环的截面呈凹槽型结构,若干个个止水环等间隔设置。
[0010]所述的止水环的截面呈斜坡状结构,若干个止水环依次连接设置。
[0011]所述的止水环的截面呈翼板结构,若干个个止水环等间隔设置。
[0012]所述的杯口槽的一端呈圆柱形结构并固定设置在止水套管本体的端部内,杯口槽的另一端形成有锥形结构的定位槽口;端部封堵杯口的一端呈圆柱形结构并匹配插设在杯口槽的圆柱形结构内,端部封堵杯口的另一端形成有锥形结构的定位凸缘,定位凸缘能匹配嵌装在定位槽口内,使端部封堵杯口封堵在止水套管本体的端部。
[0013]对拉螺杆能贯穿所述的止水套管本体,且止水环的内径大于对拉螺杆的杆径。
[0014]一种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步骤1:在对拉螺杆拆卸后,向止水套管本体内注入第一填充部,第一填充部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止水环限制,使第一填充部与止水套管本体的内壁紧密贴合;
[0016]步骤2:向止水套管本体的两侧部注入第二填充部,使第二填充部的端部与第一填充部的端部在止水环处密封贴合;
[0017]步骤3:在止水套管本体的两端置入端部封堵杯口;
[0018]步骤4:在墙体的迎水面上涂刷防水膜,防水膜覆盖止水套管本体位于迎水面的一端;
[0019]步骤5:第一填充部和第二填充部在止水套管本体内形成的干缩间隙位于相邻两个止水环之间。
[0020]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1、本专利技术由于设有止水环,能通过止水环向内收窄的结构限制第一填充部的膨胀空间,确保第一填充部的发泡密度及其与止水套管本体内壁的贴合紧密度,即使在第一填充部发泡不充分而形成干缩间隙时,也能通过两侧的止水环在该干缩间隙的两侧形成阻隔,达到有效的止水效果。
[0022]2、本专利技术由于设有止水环,通过多道止水环大大增加止水套管本体与第一填充部和第二填充部的竖向接触面积,且止水环的深度不小于干缩间隙的深度,能在形成干缩间隙的情况下有效保证止水套管本体的封堵止水效果。
[0023]3、本专利技术由于设有止水环,能通过止水环向内收窄的结构使第一填充部和第二填充部在止水环处紧密贴合,达到可靠的填充密封效果。
[0024]4、本专利技术由于设有端部封堵杯口,能对第二填充部起到封堵防漏的作用,进一步保证了止水套管本体的封堵止水效果。
[0025]5、本专利技术的止水套管本体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作,使用方法简单,适用范围广,经济实用,有利于提高墙体的施工效率和防渗漏效果,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成品质量。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的剖视图(止水环截面呈凹槽型结构);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的剖视图(止水环截面呈斜坡状结构);
[0028]图3是本专利技术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的剖视图(止水环截面呈翼板结构);
[0029]图4是本专利技术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的封堵剖视图(未形成干缩间隙);
[0030]图5是本专利技术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的封堵剖视图(形成干缩间隙);
[0031]图6是本专利技术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在墙体施工中的安装示意图;
[0032]图7是本专利技术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的使用示意图(步骤1);
[0033]图8是本专利技术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的使用示意图(步骤2);。
[0034]图中,1止水套管本体,11杯口槽,12止水环,13定位槽口,2端部封堵杯口,21定位凸缘,3第一填充部,4第二填充部,5干缩间隙,6墙体,61防水膜,7对拉螺杆,8注射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6]请参见附图1至附图5,一种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包括止水套管本体1、端部封堵杯口2、第一填充部3和第二填充部4;止水套管本体1的两端均形成有杯口槽11,使一对端部封堵杯口2分别匹配嵌装在两个杯口槽11内,使止水套管本体1形成封闭管状结构;止水套管本体1上间隔形成有若干个止水环12,且止水环12的内径小于止水套管本体1的内径;第一填充部3填充在止水套管本体1的中部,第二填充部4填充在第一填充部3的两端与一对端部封堵杯口2之间;第一填充部3和第二填充部4的顶部与止水套管本体1的顶部之间均能形成干缩间隙5,干缩间隙5位于相邻两个止水环12之间。
[0037]止水套管本体1的长度与墙体6的厚度一致,通过止水环12增加与第一填充部3和第二填充部4的竖向接触面积,第二填充部4填充后出现干缩,也能通过两侧的止水环12形成止水效果。同时通过止水环12保证第一填充部3和第二填充部4填充时的有效压紧贴合,达到密封封堵的目的,并通过端部封堵杯口2在止水套管本体1的两端形成进一步的封堵,对止水套管本体1起到有效的封堵作用。
[0038]优选的,第一填充部3可采用聚氨酯发泡密封胶,聚氨酯发泡密封胶发泡不充分可能导致干缩间隙5,第二填充部4可采用混凝土防水砂浆,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其特征是:包括止水套管本体(1)、端部封堵杯口(2)、第一填充部(3)和第二填充部(4);止水套管本体(1)的两端均形成有杯口槽(11),使一对端部封堵杯口(2)分别匹配嵌装在两个杯口槽(11)内,使止水套管本体(1)形成封闭管状结构;止水套管本体(1)上间隔形成有若干个止水环(12),且止水环(12)的内径小于止水套管本体(1)的内径;第一填充部(3)填充在止水套管本体(1)内,第二填充部(4)填充在第一填充部(3)的两端与一对端部封堵杯口(2)之间;第一填充部(3)和第二填充部(4)的顶部与止水套管本体(1)的顶部之间均能形成干缩间隙(5),干缩间隙(5)位于相邻两个止水环(1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填充部(3)填充在位于止水套管本体(1)中部,第一填充部(3)的端部延伸至其中一个止水环(12)内并在该止水环(12)内与第二填充部(4)的端部密封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其特征是:所述的止水环(12)的截面深度不小于干缩间隙(5)的深度,使两个止水环(12)在干缩间隙(5)的两侧形成止水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其特征是:所述的止水环(12)的截面呈凹槽型结构,若干个个止水环(12)等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其特征是:所述的止水环(12)的截面呈斜坡状结构,若干个止水环(12)依次连接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拉螺杆用止水套管,其特征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福良高德方杨建新徐芳许献王泉晁岳德张华冯徐东刘亚飞杜晓萌孟庆雯谭凯强鲁万飞陈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