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16898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包括用于初步沉淀垃圾渗滤液中的大颗粒固体悬浮物和去除总磷的第一沉淀池,用于去除COD和总氮的管式膜电极,用于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氮、小颗粒固体悬浮物和COD的水解酸化池和A/O反应池,用于进行泥水分离的第二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出水口与管式膜电极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管式膜电极的出水口与水解酸化池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水解酸化池的出水口与A/O反应池的入水口连接,所述A/O反应池的出水口与第二沉淀池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沉淀池的排泥口分别与A/O反应池、水解酸化池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多个环节进行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提高了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固体悬浮物及氨氮的去除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垃圾渗滤液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垃圾渗滤液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主要来源是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及其他水分,扣除垃圾、覆土层的饱和持水量,并经历垃圾层和覆土层最终形成的。
[0003]对于垃圾渗滤液而言,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相当复杂,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重金属盐、固体悬浮物及氨氮,垃圾渗滤液不仅污染土壤及地表水源,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对于垃圾渗滤液中COD的去除已有许多研究,一般多采用生物法进行垃圾渗滤液的水解酸化处理处理,但是处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并不能完全将垃圾渗滤液中COD去除,且由于垃圾渗滤液中含有的较多悬浮物等干扰,会增大生物法处理的负荷,且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0004]同时在采用生物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过程中无法进行总磷的去除,导致处理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污水排放的标准,还需要进行下一步工序的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生物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COD的效率较低,且无法去除总磷,同时单纯生物法的处理工艺会增加生物法的运行负荷的技术问题。
[0006]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包括用于初步沉淀垃圾渗滤液中的大颗粒固体悬浮物和去除总磷的第一沉淀池,用于去除COD和总氮的管式膜电极,用于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氮、小颗粒固体悬浮物和COD的水解酸化池和A/O反应池,用于进行泥水分离的第二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出水口与管式膜电极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管式膜电极的出水口与水解酸化池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水解酸化池的出水口与A/O反应池的入水口连接,所述A/O反应池的出水口与第二沉淀池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沉淀池的排泥口分别与A/O反应池、水解酸化池连通。
[0008]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沉淀池包括用于加药搅拌混凝的混凝池、进行混凝沉淀反应的沉淀池,所述混凝池的出水口与沉淀池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沉淀池的排泥口分别与混凝池、外接储泥设备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混凝池内按照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和稳流区,所述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底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隔板与稳流区之间上端设置有连接口,所述稳流区下端与沉淀池连通。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反应区设置有导流筒,所述混凝池上部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
上设置有第一搅拌装置和第二搅拌装置,所述第一搅拌装置靠近第一沉淀池的入水口,所述第二搅拌装置靠近第一沉淀池的出水口,所述第二搅拌装置部分穿插在导流筒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搅拌装置包括第一电机、若干个搅拌杆、若干个第一搅拌叶,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盖板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搅拌杆连接,若干个所述搅拌杆之间间隔分布,若干个所述第一搅拌叶间隔分布在搅拌杆上,若干个所述搅拌杆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搅拌杆远离第一电机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螺旋部。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搅拌装置包括第二电机、转轴、第二搅拌叶,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盖板上,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转轴连接,所述第二搅拌叶间隔分布在转轴上,所述转轴远离第二电机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螺旋部。
[0013]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包括按照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沉淀室和调节PH值的搅拌室,所述沉淀室的底部呈锥型,所述沉淀室底部中间设置有排泥口,所述排泥口与第一反应区管路连通,所述沉淀室底部设置有中心刮泥机,所述沉淀室上部设置有斜管,所述斜管上端设置有缓冲板,所述搅拌室内设置有第三搅拌装置。
[0014]进一步地,所述水解酸化池内设置有悬浮填料,所述水解酸化池内设置有分割板,所述分割板的设置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所述分割板靠近出水口的一侧设置有滤网,所述分割板两侧均设置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上套均设有推流器,两个所述推流器的推流方向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所述推流器设置有叶片的一端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远离推流器的一端设置有防护网。
[0015]进一步地,所述A/O反应池内设置有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所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底部均设置有潜水搅拌器,所述第三反应池内底部设置有曝气管,所述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和第三反应池的上端依次连通,所述第三反应池的下端的出水口与第二沉淀池连通。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将垃圾渗滤液进行多个环节的依次处理,首先通过第一沉淀池进行大颗粒固体悬浮物的沉淀,以及去除总磷,减少管式膜电极的运行负荷,然后再利用管式膜电极去除去除COD和总氮,然后再利用水解酸化池的生物法以及A/O反应池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氮、小颗粒固体悬浮物和COD,最后利用第二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同时分离的部分污泥再回流至水解酸化池和A/O反应池内,维持生化系统的污泥浓度,保证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第一沉淀池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水解酸化池的俯视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A/O反应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第二反应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为:第一沉淀池10、混凝池11、沉降池12、缓冲板121、隔板13、导流筒14、盖板15、第一搅拌装置16、第一电机161、搅拌杆162、第一搅拌叶163、第一螺旋部164、第二搅拌装置17、第二电机171、转轴172、第二搅拌叶173、第二螺旋部174、中心刮泥机18、斜管
19、管式膜电极反应装置20、水解酸化池30、悬浮填料31、分割板32、滤网33、定位杆34、推流器35、连杆36、防护网37、A/O反应池40、第一反应池41、第二反应池42、第三反应池43、潜水搅拌器44、曝气管45、第二沉淀池50、扰流筒51、出水堰52、第三搅拌装置60。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5]参照图1

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包括用于初步沉淀垃圾渗滤液中的大颗粒固体悬浮物和去除总磷的第一沉淀池10,用于去除COD和总氮的管式膜电极反应装置20,用于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氮、小颗粒固体悬浮物和COD的水解酸化池30和A/O反应 池40,用于进行泥水分离的第二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初步沉淀垃圾渗滤液中的大颗粒固体悬浮物和去除总磷的第一沉淀池,用于去除COD和总氮的管式膜电极,用于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氮、小颗粒固体悬浮物和COD的水解酸化池和A/O反应池,用于进行泥水分离的第二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出水口与管式膜电极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管式膜电极的出水口与水解酸化池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水解酸化池的出水口与A/O反应池的入水口连接,所述A/O反应池的出水口与第二沉淀池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沉淀池的排泥口分别与A/O反应池、水解酸化池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包括用于加药搅拌混凝的混凝池、进行混凝沉淀反应的沉淀池,所述混凝池的出水口与沉淀池的入水口连接,所述沉淀池的排泥口分别与混凝池、外接储泥设备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池内按照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和稳流区,所述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底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隔板与稳流区之间上端设置有连接口,所述稳流区下端与沉淀池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应区设置有导流筒,所述混凝池上部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第一搅拌装置和第二搅拌装置,所述第一搅拌装置靠近第一沉淀池的入水口,所述第二搅拌装置靠近第一沉淀池的出水口,所述第二搅拌装置部分穿插在导流筒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装置包括第一电机、若干个搅拌杆、若干个第一搅拌叶,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盖板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搅拌杆连接,若干个所述搅拌杆之间间隔分布,若干个所述第一搅拌叶间隔分布在搅拌杆上,若干个所述搅拌杆之间通过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诚朱来松管春雷谢婷婷高占平李靖梅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