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初沉池改造的污水处理厂合流制溢流处理设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6649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初沉池改造的污水处理厂合流制溢流处理设施,将组合使用的多个平流式初沉池的部分沉淀区改造为合流制溢流处理区,针对溢流雨污水排放具有间歇性和无周期性等特点,在无溢流产生时通过关闭闸门作为初沉池使用,以提高设施利用率,在有溢流产生时则通过打开闸门,使雨污水流过速过滤区进行悬浮颗粒污染物以及有机污染物的快速过滤,实现对超过初沉池设计处理量的合流制溢流的处理,有效提高了污水处理厂在雨季时对合流制溢流的处理效率,并通过利用原有平流式初沉池进行改造,降低了建造成本;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够浮于水面的颗粒状轻质滤料,能够持续的截留雨污水中的悬浮颗粒污染物,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的去除效果。的去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初沉池改造的污水处理厂合流制溢流处理设施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施,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初沉池改造的污水处理厂合流制溢流处理设施。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透水下垫层面积迅速增长,降雨排水对城市排水系统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同时我国大部分城镇老城区仍保留了大面积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或存在分流制混接错接污水,且依赖管网进行排水的单一做法,导致雨季常出现污水溢流现象。由于溢流中包含管道沉积物、地表雨水径流、生活污水等,携带大量固体污染物等,导致初期溢流雨污水污染远高于正常排放的污水,未经处理排入受纳水体,会严重影响城市水环境,导致水体黑臭,危害公共卫生安全。降雨时,超过设计处理量的合流制溢流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会增加其处理压力,因此在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污水处理厂增加合流制溢流处理工艺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初沉池改造的污水处理厂合流制溢流处理设施,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超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的合流制溢流难以及时进行过滤处理的问题。
[0004]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基于初沉池改造的污水处理厂合流制溢流处理设施,包括组合使用的多个平流式初沉池,所述多个平流式初沉池通过隔墙分隔为处于同一水平面的进水区、若干个配水区和N个长方体形的沉淀区,N≥2,外部的雨污水通过进水区流入各个配水区,每一个沉淀区均通过一个位于进水端侧壁的沉淀区进水口连通其中一个配水区;且所述沉淀区在位于其进水端侧壁处的端部与泥斗上下连通,所述沉淀区除与泥斗连通之外的底面部分设置由沉淀区的出水端侧壁至进水端侧壁向下倾斜的斜坡;
[0006]其特征在于:
[0007]N个所述沉淀区中的n个改造为合流制溢流处理区,1≤n<N;改造方式为:所述合流制溢流处理区的沉淀区进水口安装有闸门,所述合流制溢流处理区设有与斜坡之间留有悬空间隔的导流隔墙,所述导流隔墙的底部与出水端侧壁之间设置有滤料支撑网,以将导流隔墙、出水端侧壁和滤料支撑网之间划分为快速过滤区,将导流隔墙与进水端侧壁之间则划分为预处理区,其中,快速过滤区的表面负荷一般不超过14m3/m2·
h,预处理区的表面负荷一般不超过38m3/m2·
h,并且,所述滤料支撑网的上方放置有能够浮于水面并铺满快速过滤区水面的颗粒状轻质滤料,所述滤料支撑网的上方设有多面平行于导流隔墙的出水堰,所述出水堰的顶面设有网孔孔径小于颗粒状轻质滤料粒径的挡网,所述合流制溢流处理区的外部设有出水渠,该出水渠与所述快速过滤区位于出水堰的顶面之上的上部空间连通。
[0008]其中,如果合流制溢流处理区在改造前原来配备的是行车式刮泥机,可以予以保
留,以用于将斜坡位于导流隔墙与泥斗之间的区段上的污泥刮到泥斗中;而如果合流制溢流处理区在改造前原来配备的是链条式刮泥机,由于会影响快速过滤区的安装,则需要进行拆除。
[0009]从而,本技术的污水处理厂合流制溢流处理设施的工作方式如下:
[0010]在晴天时,流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未超过污水处理厂的初沉池设计处理量,通过关闭闸门,使通过进水区流入各个配水区的污水,不流入合流制溢流处理区,仅流入未进行改造的沉淀区中,在沉淀区中沉淀杂质后流出;其中,通过关闭闸门,也可起到使合流制溢流处理区在非雨季时保持干燥状态的作用。
[0011]在产生合流制溢流(即包含雨水和污水的雨污水)的雨季时,雨污水超过污水处理厂的初沉池设计处理量,通过打开闸门,使通过进水区流入各个配水区的雨污水分流,部分照常流入未进行改造的沉淀区中,超出设计处理量的部分则流入合流制溢流处理区;对于流入合流制溢流处理区中的雨污水,其中较大块的杂质,如树枝、泥沙等可在预处理区沉淀去除,并且,随着合流制溢流处理区内的水位上升,雨污水向上穿过滤料支撑网流入快速过滤区中,而雨污水在快速过滤区的上升过程中:首先,雨污水中密度较大的污染物继续在快速过滤区下方的斜坡沉淀,并且粒径大于滤料支撑网孔径的污染物(特别是漂浮污染物)被分离阻隔在滤料支撑网之下;其次,颗粒状轻质滤料随雨污水在快速过滤区中的水位上升而始终悬浮于水面,以使颗粒状轻质滤料持续的捕获雨污水中的悬浮颗粒污染物以及由悬浮颗粒污染物产生的有机污染物;最后,经颗粒状轻质滤料过滤的雨污水在水位上升到出水堰的顶面之上时流入出水渠中进行出水,而颗粒状轻质滤料则由于有挡网的阻挡而保留在快速过滤区中,在防止颗粒状轻质滤料跑料的同时,也可以防止颗粒状轻质滤料固结。
[0012]另外,在晴天时,如果流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流量很大,也可以打开闸门,以按上述雨季时的方式进行工作。
[0013]因此,本技术将组合使用的多个平流式初沉池的部分沉淀区改造为合流制溢流处理区,针对溢流雨污水排放具有间歇性和无周期性等特点,在无溢流产生时通过关闭闸门作为初沉池使用,以提高设施利用率,在有溢流产生时则通过打开闸门,使雨污水流过速过滤区进行悬浮颗粒污染物以及有机污染物的快速过滤,实现对超过初沉池设计处理量的合流制溢流的处理,有效提高了污水处理厂在雨季时对合流制溢流的处理效率,并通过利用原有平流式初沉池进行改造,降低了建造成本;
[0014]并且,本技术采用够浮于水面的颗粒状轻质滤料,能够持续的截留雨污水中的悬浮颗粒污染物,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0015]而且,针对溢流雨污水具有突发性、初期浓度高等特点,本技术保留了平流式沉淀池耐冲击负荷的优点,来水即处理,不需要启动时间,可以快速启动、进水即时达到处理效果,处理速度快。
[0016]优选的:所述配水区的底面设有缓冲墙,以使得进水区流入配水区的雨污水先被缓冲墙阻挡在配水区的前部,再从缓冲墙上方越过流入到配水区的后部以通过沉淀区进水口进入沉淀区,实现对污水的缓冲;所述沉淀区设有位于泥斗上方并具有多个流通孔的稳流墙,以使得从沉淀区进水口进入沉淀区的污水从稳流墙的各个流通孔流过,实现稳流,起到均匀进水的作用。
[0017]优选的:所述配水区中设有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合流制溢流处理区在位于导流
隔墙与进水端侧壁之间的位置也即预处理区设有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快速过滤区中设有位于出水堰上方的第三液位传感器。从而,控制系统能够基于第一液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配水区的后部水位是否超过预设值,在超过预设值时认定产生合流制溢流,以控制闸门打开;并且,控制系统能够基于第二液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预处理区的水位是否超过预设值,在超过预设值时认定流入的雨污水水量过大超过了合流制溢流处理区的处理能力,以控制闸门关闭;而且,控制系统能够基于第三液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断快速过滤区的水位是否超过预设值,在超过预设值时认定颗粒状轻质滤料需要进行清洗。
[001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合流制溢流处理区在滤料支撑网的下方布置有空气清洗配管,该空气清洗配管的多个出气口向上对准快速过滤区,该空气清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初沉池改造的污水处理厂合流制溢流处理设施,包括组合使用的多个平流式初沉池,所述多个平流式初沉池分隔为处于同一水平面的进水区(1)、若干个配水区(2)和N个长方体形的沉淀区(3),N≥2,外部的雨污水通过进水区(1)流入各个配水区(2),每一个沉淀区(3)均通过一个位于进水端侧壁(3

1)的沉淀区进水口(3a)连通其中一个配水区(2);且所述沉淀区(3)在位于其进水端侧壁(3

1)处的端部与泥斗(4)上下连通,所述沉淀区(3)除与泥斗(4)连通之外的底面部分设置由沉淀区(3)的出水端侧壁(3

2)至进水端侧壁(3

1)向下倾斜的斜坡(3b);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沉淀区(3)中的n个改造为合流制溢流处理区(3

),1≤n<N;改造方式为:所述合流制溢流处理区(3

)的沉淀区进水口(3a)安装有闸门(5),所述合流制溢流处理区(3

)设有与斜坡(3b)之间留有悬空间隔(3c)的导流隔墙(3

3),所述导流隔墙(3

3)的底部与出水端侧壁(3

2)之间设置有滤料支撑网(3

4),以将导流隔墙(3

3)、出水端侧壁(3

2)和滤料支撑网(3

4)之间划分为快速过滤区(3d),并且,所述滤料支撑网(3

4)的上方放置有能够浮于水面并铺满快速过滤区(3d)水面的颗粒状轻质滤料,所述滤料支撑网(3

4)的上方设有多面平行于导流隔墙(3

3)的出水堰(3

5),所述出水堰(3

5)的顶面设有网孔孔径小于颗粒状轻质滤料粒径的挡网,所述合流制溢流处理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莹周艳伟王知兵葛乐乐杨昌达毛海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