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通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排水管减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6528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排水管减能装置,包括壳体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上部的进水口及所述壳体下部的排水口,所述壳体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减能机构和第二减能机构,所述第一减能机构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设置,所述第二减能机构连通所述第一减能机构,所述第二减能机构的末端和所述第一减能机构的末端对应设置为减能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第一减能机构、第二减能机构和减能结构的相互配合,对下落的雨水进行多级减能处理,减能效果好,且该装置全部为固定的机械结构,不会出现装置本身的运行故障,无需进行维护,使用更为方便。方便。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排水管减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排水
,尤其是涉及了一种建筑排水管减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物屋顶排水系统是用于将建筑物顶部雨水排出的排水系统,一般通过排水管道将雨水引流至地面或地面的下水道内。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雨水的落差较大,雨水下落的势能大大增加,雨水从排水管道中下落的冲击力较大,容易对管道或地面造成大的破坏,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现有管道一般用到减能装置对雨水的下落势能进行削弱。
[0003]现有的减能装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采用弯管结构,将竖直下落的雨水每隔一定高度引流至水平流动后,再竖直下落,如申请日为2012.05.12、申请号为201220217925.8的专利文件中公开的一种塑料排水管道降噪缓冲结构,该方式相当于将对地面的大落差势能冲击分解为多个对弯头管道的小落差势能冲击,但是该方式由于只有弯头处承受一次冲击,对水流速度的削弱作用较小,因此减能作用不明显;另一种方式大多采用一些具有一定阻尼作用的机械部件,如弹簧、叶轮等,如申请日为2019.04.11、申请号为201910289062.1的专利文件中公开的一种房屋建筑排水系统用减能器,其通过能进行阻力调节的叶轮对下落的雨水进行缓冲,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需要借助活动的机械部件,而这些装置需要装设在建筑外墙的管道上,日常难以维护,一旦出现故障,不仅无法起到有效减能作用,可能还会影响排水的顺畅,且维修和更换时操作难度较高,使用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建筑排水管减能装置。
[0005]一种建筑排水管减能装置,包括壳体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上部的进水口及所述壳体下部的排水口,所述壳体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减能机构和第二减能机构,所述第一减能机构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设置,所述第二减能机构连通所述第一减能机构,所述第二减能机构的末端和所述第一减能机构的末端对应设置为减能结构。
[0006]基于上述,所述第一减能机构包括筒体和设置在所述筒体内的第一减能件,所述筒体的顶部连通所述进水口,所述筒体的下部对应所述排水口设置;所述筒体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二减能机构均布有连通孔,所述筒体外侧壁与所述壳体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环型腔。
[0007]基于上述,所述第一减能件为正向螺旋板,所述正向螺旋板的螺距逐渐减小。
[0008]基于上述,所述环型腔的底部为敞口设置且对应所述排水口设置。
[0009]基于上述,所述第二减能机构包括第二减能件,所述第二减能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减能机构之间。
[0010]基于上述,所述第二减能件为反向螺旋板,所述反向螺旋板的螺距逐渐减小。
[0011]基于上述,所述第一减能机构的末端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减能结构的末端出水口对应设置,且出水方向相反,相互冲抵的出水结构构成所述减能结构。
[0012]基于上述,所述第一减能件的上部表面设置有缓冲垫片。
[0013]基于上述,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处分别设置有连接件。
[0014]本专利技术相对现有技术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体的说,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减能机构、第二减能机构和减能结构的相互配合,对下落的雨水进行多级减能处理,减能效果好,且该装置全部为固定的机械结构,不会出现装置本身的运行故障,无需进行维护,使用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进水口;3.排水口;4.筒体;5.正向螺旋板;6.反向螺旋板;7.连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建筑排水管减能装置,包括壳体1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部的进水口2及所述壳体1下部的排水口3,所述壳体1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减能机构和第二减能机构,所述第一减能机构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所述进水口2和所述排水口3设置,所述第二减能机构连通所述第一减能机构,所述第二减能机构的末端和所述第一减能机构的末端对应设置为减能结构。
[0020]使用时,在建筑排水管上每隔一定距离装设该减能装置,如每隔十米。进水口2连接上一段排水管的底部,排水口3连接下一段排水管的顶部,实际中,所述进水口2和所述排水口3处分别设置有连接件,本实施例中连接件为螺纹,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现有的其他的排水管连接结构。雨水从进水口2进入第一减能机构后,部分雨水由第一减能机构进行势能的削弱减能处理,还有一部分雨水,由于第二减能机构与第一减能机构的连通而进入第二减能机构,由第二减能机构进行势能的削弱减能处理,从第一减能机构和第二减能机构排出的雨水,再经由减能结构进行一次势能的削弱减能处理。多级减能处理后,下落的雨水势能大大减弱,减能效果好。该装置全部为固定的机械结构,不会出现装置本身的运行故障,无需进行维护,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
[0021]具体的,所述第一减能机构包括筒体4和设置在所述筒体4内的第一减能件,所述筒体4的顶部连通所述进水口2,所述筒体4的下部对应所述排水口3设置;所述筒体4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二减能机构均布有连通孔7,所述筒体4外侧壁与所述壳体1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环型腔。所述环型腔的底部为敞口设置且对应所述排水口3设置。所述第二减能机构包括第二减能件,所述第二减能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减能机构之间的环型腔内。所述第一减能件和所述第二减能件分别为按减能能力逐渐递进的渐变式结构,雨水由进水口2进入所述筒体4内,经由第一减能件减能处理后由所述筒体4底部向排水口3排出,在所述筒体4内时部分雨水经由所述连通孔7进入所述环型腔内,经由第二减能件减能处理后,
由环型腔的底部向排水口3处排出。所述第一减能件的渐变式结构,使得第一减能件的上部减能能力弱,但是在承接下落的雨水时承受的冲击力相对较小,随着第一减能件渐变式结构的减能能力的提升,对接触的雨水势能进行渐变加强的削弱。同样的,所述第二减能件的渐变式结构,使得第二减能件的上部减能能力弱,但是在承接由第一减能机构上部进入的势能还较大的雨水时承受的冲击力相对较小,随着第二减能件渐变式结构的减能能力的提升,对接触的雨水势能进行渐变加强的削弱。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能件为正向螺旋板5,所述正向螺旋板5的螺距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减能件为反向螺旋板6,所述反向螺旋板6的螺距逐渐减小。雨水由进水口2进入所述筒体4内后,先接触在所述正向螺旋板5上部,由于所述正向螺旋板5的上部螺距大、倾斜度大,雨水与所述正向螺旋板5上部的冲击力相对较小,起到对所述正向螺旋板5的保护作用。在所述正向螺旋板5的作用下,雨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排水管减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上部的进水口及所述壳体下部的排水口,所述壳体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减能机构和第二减能机构,所述第一减能机构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设置,所述第二减能机构连通所述第一减能机构,所述第二减能机构的末端和所述第一减能机构的末端对应设置为减能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排水管减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能机构包括筒体和设置在所述筒体内的第一减能件,所述筒体的顶部连通所述进水口,所述筒体的下部对应所述排水口设置;所述筒体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二减能机构均布有连通孔,所述筒体外侧壁与所述壳体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环型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排水管减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能件为正向螺旋板,所述正向螺旋板的螺距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曼曼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