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5335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32
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包括绝缘体、信号接触部件,所述信号接触部件包括片式结构的接触片,接触片固定在绝缘体上,其接触部的一面朝向绝缘体,另一面暴露在空气中,用于与另一连接器的接触片进行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该连接器中的接触片采用片式结构,可对接触片进行局部连续电镀以降低接触件电镀成本;接触弹片紧贴在绝缘体上,利用绝缘体本身的强度,提高了接触部件整体的强度;片式的接触片减小了所占用的连接器空间,使连接器能够实现小型化。使连接器能够实现小型化。使连接器能够实现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在企业网数据中心中,UPS电源柜中的现有连接器,主要承担给服务器等设备进行不间断地供电,连接器经常作为直流输出的接口。现有UPS电源柜设备中的抽屉式电源模块比较重,一般重量在100Kg以上,电源模块与电源柜上的引导结构精度较难保证,一般情况下对插比较粗犷,使用力量比较大。所以电源模块上的连接器中用于信号传输的接触件要确保足够强度,现有的信号针1、信号孔2结构为圆针圆孔结构。为了适应模块电源的盲插、精度差、对插力量大等复杂场景,信号接触件的大小和强度一直都是关注的重点,典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
[0003]现有模块电源用连接器使用场景较为复杂,信号接触件的强度一直作为连接器的关注重点。而现有的接触件结构在连接器所占的空间较大,不利于UPS电源模块的小型化发展趋势;而且现有的信号接触件的结构主流为圆针圆孔的形状,零件的加工和电镀成本都比较高,不利于连接器的市场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连接器强度低、所占空间较大、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包括绝缘体、信号接触部件,所述信号接触部件包括片式结构的接触片,接触片固定在绝缘体上,其接触部的一面朝向绝缘体,另一面暴露在空气中,用于与另一连接器的接触片进行接触。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该连接器中的接触片采用片式结构,可对接触片进行局部连续电镀以降低接触件电镀成本;接触弹片紧贴在绝缘体上,利用绝缘体本身的强度,提高了接触部件整体的强度;片式的接触片减小了所占用的连接器空间,使连接器能够实现小型化。
[0007]进一步的,所述信号接触部件包括至少两排接触片,两排接触片至少包含一个接触片对,两排接触片分别设置在绝缘体两侧或者绝缘体内腔。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接触片为刚性接触片,所述绝缘体包括向对插端延伸的加强结构,刚性接触片至少部分贴合在加强结构上。
[0009]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两侧部开设有供刚性接触片插入的开放孔。
[0010]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设置从前端面向后端延伸的插孔,所述插孔的内壁上设置开放孔,开放孔内插装刚性接触片。
[0011]进一步的,所述接触片为弹性接触片,在一个接触片对中,两个弹性接触片的接触部相对弯折或相背弯折;所述绝缘体包括向对插端延伸的加强结构,弹性接触片至少部分
贴合在加强结构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两侧部开设有供弹性接触片插入的开放孔,弹性接触片的接触部相背弯折。
[0013]进一步的,所述开放孔前端设置避位槽II,用于为弹性接触片接触部的形变提供避让空间。
[0014]进一步的,所述避位槽II延伸至加强结构IV的前端面,并在加强结构前端部形成矫正孔,弹性接触片接触部的前端部限位在矫正孔内。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矫正孔可以使弹性接触片的整齐排列在加强结构上,防止弹性接触片不能与另一连接器实现牢固插合。
[0016]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设置从前端面向后端延伸的插孔,所述插孔相对的内壁上设置开放孔,开放孔内插装弹性接触片,弹性接触片的接触部相对弯折。
[0017]进一步的,所述开放孔前端的底部设置避位槽I,用于为弹性接触片接触部的形变提供避让空间。
[0018]进一步的,所述避位槽I延伸至加强结构II的前端面,加强结构前端形成矫正台阶,所述矫正台阶能够对避让槽I内的弹性接触片接触部进行限位。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矫正台阶可以使弹性接触片的整齐排列在加强结构上,防止弹性接触片不能与另一连接器实现牢固插合。
[0020]进一步的,所述开放孔由加强结构的侧壁、侧壁上的包裹凸起围成,所述包裹凸起包括沿插接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位于加强结构前端部并沿垂直于插接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包裹凸起沿接触片的排列方向设置,接触片插入开放孔后,仅使其与适配连接器中接触片接触的面外露。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凸起对接触片进行限位,并进一步增大接触弹片的强度。
[0022]进一步的,所述接触片通过子绝缘体固定在绝缘体上,接触片的端接部通过强装或一体注塑的方式固定在子绝缘体上,子绝缘体插合固定在绝缘体上后,接触片的部分接触部紧贴在绝缘体上。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接触部件可拆卸连接在绝缘体上,方便在必要时进行更换。
[0024]进一步的,所述子绝缘体通过凸起止位结构定位在绝缘体上,凸起止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子绝缘体上的悬臂结构、设置在绝缘体上的凸块结构,所述悬臂结构、凸块结构均包括引导面、止挡面,子绝缘体插装在绝缘体上时,子绝缘体、绝缘体上的引导面相互接触滑动,待插装到位,子绝缘体、绝缘体上的的止挡面相互卡接实现定位。
[0025]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的前端设置用于引导另一连接器插合的倒角或圆角。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倒角或圆角作为引导结构,便于连接器的插合。
[0027]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现有技术中连接器的信号针、信号孔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0030]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实施例二的局部剖视图;
[0031]图4为图3中绝缘体与刚性插针接触部件分解后的立体剖视图;
[0032]图5为图3中绝缘体与刚性插针接触部件安装时的立体剖视图;
[0033]图6为图3中刚性插针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0034]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实施例三的局部剖视图;
[0035]图8a为图7中绝缘体与弹性插孔接触部件分解后的立体剖视图;
[0036]图8b为图8a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37]图9为图7中弹性插孔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0038]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实施例四的局部剖视图;
[0039]图11为图10中绝缘体与刚性插孔接触部件配合时的立体剖视图;
[0040]图12为图10中刚性插孔接触部件的立体图;
[0041]图1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实施例五的局部剖视图;
[0042]图14为图13中绝缘体与弹性插针接触部件插合时的立体剖视图;
[004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包括绝缘体(6)、信号接触部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接触部件(5)包括片式结构的接触片,接触片固定在绝缘体(6)上,其接触部的一面朝向绝缘体(6),另一面暴露在空气中,用于与另一连接器的接触片进行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接触部件(5)包括至少两排接触片,两排接触片至少包含一个接触片对,两排接触片分别设置在绝缘体两侧或者绝缘体内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片为刚性接触片,所述绝缘体包括向对插端延伸的加强结构,刚性接触片至少部分贴合在加强结构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两侧部开设有供刚性接触片插入的开放孔(6030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设置从前端面向后端延伸的插孔,所述插孔的内壁上设置开放孔,开放孔内插装刚性接触片。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片为弹性接触片,在一个接触片对中,两个弹性接触片的接触部相对弯折或相背弯折;所述绝缘体包括向对插端延伸的加强结构,弹性接触片至少部分贴合在加强结构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两侧部开设有供弹性接触片插入的开放孔,弹性接触片的接触部相背弯折。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孔前端设置避位槽II(60601),用于为弹性接触片接触部的形变提供避让空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避位槽II(60601)延伸至加强结构的前端面,并在加强结构前端部形成矫正孔(60602),弹性接触片接触部的前端部限位在矫正孔(60602)内。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信号模块化结构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设置从前端面向后端延伸的插孔(6040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富李建平李猛李亮崔艳磊武学顺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