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进行多种表面图案设计的提花针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5256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进行多种表面图案设计的提花针织物。提花针织物由多个针织单元循环编织而成,每个所述针织单元具有正面和反面,并包括多根纬纱,每根纬纱在正面和反面交替编织,反面的每一编织行包括多个线圈/吊目和浮线,反面的多个编织列为线圈和/或吊目列与浮线列交替排列,位于反面的同一编织列的线圈反向串套在一起。圈反向串套在一起。圈反向串套在一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进行多种表面图案设计的提花针织物


[0001]本技术涉及针织面料
,特别涉及一种包含正面针织和反面针织的双面针织物。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针织面料大都是单面面料,单面面料的表面图案容易设计,种类繁多,例如纬编棉麻面料、仿丝绸针织面料、针织蛇骨纹面料、针织斜纹菱形面料,等等。
[0003]目前包含正面针织和反面针织的双面针织物较为少见。中国专利申请号CN112805427A公开了一种双面针织物,其正面和反面的针织结构相同,均是由多个串套的线圈组成,详细来说,第一编织行包含多个线圈,第一列的多个线圈串套在一起。因此CN112805427A公开的双面针织物的表面图案仅是普通的串套花纹,无法设计出更多样的表面图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进行多种表面图案设计的提花针织物。
[000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一种能进行多种表面图案设计的提花针织物,由多个针织单元循环编织而成,每个所述针织单元具有正面和反面,并包括多根纬纱,每根纬纱在正面和反面交替编织,反面的每一编织行包括多个线圈/吊目和浮线,反面的多个编织列为线圈和/或吊目列与浮线列交替排列,位于反面的同一编织列的线圈反向串套在一起。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每根所述纬纱在正面形成线圈,正面的每一编织行包括至少4个线圈,位于正面的同一编织列的线圈正向串套在一起。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还包括至少一根衬纬,所述衬纬夹设于正面的编织行的多个线圈之间。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衬纬由裸光纤材料制成。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正面沿纬向设有多个区域,反面沿纬向设有多个区域,且反面的多个区域与正面的多个区域相互对应;正面的每个区域的每一编织行设有至少一个线圈。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正面的区域依次包括第一正面区域、第二正面区域、第三正面区域;反面的区域依次包括第一反面区域、第二反面区域、第三反面区域;正面的三个区域中的其中一个区域的每一编织行设有两个线圈,另外两个区域的第一编织行各自设有一个线圈。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正面的区域依次包括第一正面区域、第二正面区域、第三正面区域;反面的区域依次包括第一反面区域、第二反面区域、第三反面区域;正面的三个区域中的每个区域的每一编织行设有4个线圈。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多根纬纱包括第一纬纱、第二纬纱、第三纬纱、
第四纬纱、第五纬纱和第六纬纱,其中所述第一纬纱和第二纬纱设置于所述第一正面区域、第二反面区域和第三反面区域;所述第三纬纱和第五纬纱设置于所述第一反面区域、第二反面区域和第三正面区域;所述第四纬纱和第六纬纱设置于所述第一反面区域、第二正面区域和第三反面区域。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在所述第一正面区域:所述第二纬纱形成的4个线圈一一对应地正向串套于所述第一纬纱形成的4个线圈;和/或在所述第一反面区域:在第一编织列,所述第六纬纱形成的线圈反向串套于所述第三纬纱形成的线圈,所述第四纬纱、第五纬纱与所述第三纬纱形成的线圈吊目;在第二编织列,所述第三纬纱、第四纬纱、第五纬纱、第六纬纱均为浮线;在第三编织列,所述第五纬纱形成的线圈反向串套于所述第四纬纱形成的线圈,所述第六纬纱与所述第五纬纱形成的线圈吊目;在第四编织列,所述第三纬纱、第四纬纱、第五纬纱、第六纬纱均为浮线。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在所述第二正面区域:所述第六纬纱形成的4个线圈一一对应地正向串套于所述第四纬纱形成的4个线圈;和/或在所述第二反面区域:在第一编织列,所述第三纬纱形成的线圈反向串套于所述第一纬纱形成的线圈,所述第二纬纱、第五纬纱与所述第三纬纱形成的线圈吊目;在第二编织列,所述第一纬纱、第二纬纱、第三纬纱、第五纬纱均为浮线;在第三编织列,所述第五纬纱形成的线圈反向串套于所述第二纬纱形成的线圈,第三纬纱与第二纬纱交缠绕;在第四编织列,所述第一纬纱、第二纬纱、第三纬纱、第五纬纱、第六纬纱均为浮线。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在所述第三正面区域:所述第五纬纱形成的4个线圈一一对应地正向串套于所述第三纬纱形成的4个线圈;和/或在所述第三反面区域:在第一编织列,所述第六纬纱形成的线圈反向串套于所述第一纬纱形成的线圈,所述第二纬纱、第四纬纱与所述第一纬纱形成的线圈吊目;在第二编织列,所述第一纬纱、第二纬纱、第四纬纱、第六纬纱均为浮线;在第三编织列,所述第二纬纱形成的线圈反向串套于所述第四纬纱形成的线圈,所述第六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形成的线圈吊目;在第四编织列,所述第一纬纱、第二纬纱、第四纬纱、第六纬纱均为浮线。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反面区域、第二反面区域、第三反面区域的后基础纬纱,所述后基础纬纱沿纬向线圈和浮线交替排列;在第一反面区域的第一编织列,所述第三纬纱的线圈反向串套于后基础纬纱的线圈,在第一反面区域的第三编织列,所述第四纬纱的线圈反向串套于后基础纬纱的线圈,且所述第三纬纱与后基础纬纱的线圈吊目;在第二反面区域的第一编织列,所述第一纬纱的线圈反向串套于后基础纬纱的线圈,在第二反面区域的第三编织列,所述第二纬纱的线圈反向串套于后基础纬纱的线圈,且所述第一纬纱、第三纬纱与后基础纬纱的线圈吊目;在第三反面区域的第一编织列,所述第一纬纱的线圈反向串套于后基础纬纱的线圈,在第三反面区域的第三编织列,所述第四纬纱的线圈反向串套于后基础纬纱的线圈,且所述第一纬纱与后基础纬纱的线圈吊目。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还包括前基础纬,所述前基础纬包括多个线圈,正面的第一个编织行的多个线圈分别对应地正向串套于,所述前基础纬的多个线圈。
[0018]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还包括由裸光纤材料制成的前基础衬纬,所述前基础衬纬夹设于所述前基础纬的多个线圈之间。
[0019]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多根纬纱包括至少三种颜色。
[0020]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纬纱与第二纬纱为同一根纱线,并为第一种颜色;所述第三纬纱和第五纬纱为同一根纱线,并为第二种颜色;所述第四纬纱和第六纬纱为同一根纱线,并为第三种颜色。
[0021]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提花针织物,是包含正面针织和反面针织的双面针织物,反面的每一编织行包括多个线圈/吊目和浮线,且反面的多个编织列为线圈和/或吊目列与浮线列交替排列。本技术的提花针织物中,在纺织过程中,反面的浮线结构使正面的编织能作翻针动作,而翻针动作则允许在正面进行多种多样的设计,例如设计孔洞、衬纬、特殊纹理等等。因此本技术的提花针织物能够灵活地在正面设计多种表面图案。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能进行多种表面图案设计的提花针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进行多种表面图案设计的提花针织物,由多个针织单元循环编织而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针织单元具有正面和反面,并包括多根纬纱,每根纬纱在正面和反面交替编织,反面的每一编织行包括多个线圈/吊目和浮线,反面的多个编织列为线圈和/或吊目列与浮线列交替排列,位于反面的同一编织列的线圈反向串套在一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花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纬纱在正面形成线圈,正面的每一编织行包括至少4个线圈,位于正面的同一编织列的线圈正向串套在一起。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花针织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根衬纬,所述衬纬夹设于正面的编织行的多个线圈之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花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衬纬由裸光纤材料制成。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花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正面沿纬向设有多个区域,反面沿纬向设有多个区域,且反面的多个区域与正面的多个区域相互对应;正面的每个区域的每一编织行设有至少一个线圈。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花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正面的区域依次包括第一正面区域、第二正面区域、第三正面区域;反面的区域依次包括第一反面区域、第二反面区域、第三反面区域;正面的三个区域中的其中一个区域的每一编织行设有两个线圈,另外两个区域的第一编织行各自设有一个线圈。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花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正面的区域依次包括第一正面区域、第二正面区域、第三正面区域;反面的区域依次包括第一反面区域、第二反面区域、第三反面区域;正面的三个区域中的每个区域的每一编织行设有4个线圈。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花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纬纱包括第一纬纱、第二纬纱、第三纬纱、第四纬纱、第五纬纱和第六纬纱,其中所述第一纬纱和第二纬纱设置于所述第一正面区域、第二反面区域和第三反面区域;所述第三纬纱和第五纬纱设置于所述第一反面区域、第二反面区域和第三正面区域;所述第四纬纱和第六纬纱设置于所述第一反面区域、第二正面区域和第三反面区域。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提花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正面区域:所述第二纬纱形成的4个线圈一一对应地正向串套于所述第一纬纱形成的4个线圈;和/或在所述第一反面区域:在第一编织列,所述第六纬纱形成的线圈反向串套于所述第三纬纱形成的线圈,所述第四纬纱、第五纬纱与所述第三纬纱形成的线圈吊目;在第二编织列,所述第三纬纱、第四纬纱、第五纬纱、第六纬纱均为浮线;在第三编织列,所述第五纬纱形成的线圈反向串套于所述第四纬纱形成的线圈,所述第六纬纱与所述第五纬纱形成的线圈吊目;在第四编织列,所述第三纬纱、第四纬纱、第五纬纱、第六纬纱均为浮线。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提花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正面区域:所述第六纬纱形成的4个线圈一一对应地正向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芊瑞邓晓婷林雁怡
申请(专利权)人:人工智能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