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型车用转向器中的转向齿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5013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28
本申请中的改进型车用转向器中的转向齿轮,包括主动轴,所述主动轴的端部设有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两侧分别连接有左转向机构和右转向机构;所述左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一端装设有与主动锥齿轮啮合的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连接轴上装设有第一传动部;所述右转向机构包括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一端装设有与主动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连接轴上装设有第二传动部。本申请能够将主动轴的转动转换为第一控制泵和第二控制泵的驱动力控制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的伸缩,且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的伸缩同步反向,进而实现转向功能。进而实现转向功能。进而实现转向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进型车用转向器中的转向齿轮


[0001]本技术属于车用转向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车用转向器中的转向齿轮。

技术介绍

[0002]汽车中广泛使用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主体结构为齿轮齿条机构,通过齿轮齿条的配合完成由旋转运动到直线运动或近似直线运动,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等优点。循环球式转向器则一般有两级传动副,第一级是螺杆螺母传动副,第二级是齿条齿扇传动或滑传动 ,其中螺杆和螺母并不直接接触,其间装有多个钢球,以实现滚动摩擦,由于利用滚动摩擦其具有使用寿命长等优势。蜗杆曲柄指销式转向器的传动副以转向蜗杆为主动件,以装在摇臂轴上曲柄端部的指销为从动件,其具有工作寿命较长、摇臂轴转角大等优点。
[0003]现有技术中,上述的转向器还存在以下问题:1、从方向盘的转动转换成拉杆的直线运动的过程均通过机械结构传动实现,存在磨损大或为降低磨损设计结构复杂精密,生产要求高的问题。2、在转向器检修后或发生自由行程过大等问题时需要及时对结构进行调整,调节不当容易使零部件卡死,导致部件损坏。
[0004]因此,基于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一些情况,本申请进行了转向器中的转向齿轮进一步的设计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型车用转向器中的转向齿轮,整体结构精简,齿轮部件磨损低,后期维护和调节十分方便。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0007]本申请中的改进型车用转向器中的转向齿轮,包括主动轴,所述主动轴的端部设有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两侧分别连接有左转向机构和右转向机构;所述左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一端装设有与主动锥齿轮啮合的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连接轴上装设有第一传动部;所述右转向机构包括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一端装设有与主动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连接轴上装设有第二传动部。
[0008]本申请能够将主动轴的转动转换为第一控制泵和第二控制泵的驱动力控制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的伸缩,且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的伸缩同步反向,进而实现转向功能。
[0009]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轴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液压杆;所述第一液压杆连接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端部设有第一拉杆;所述第一液压缸内部被第一液压杆分割成第一左油腔和第二左油腔,所述第一左油腔设有联通外部的第一左油口,所述第二左油腔设有联通外部的第二左油口;所述第二连接轴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液压杆;所述第二液压杆连接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端部设有第二拉杆;所述第二液压缸内部被第二液压杆分割成第一右油腔和第二右油腔,所述第一右油腔设有联通外部的第一右
油口,所述第二右油腔设有联通外部的第二右油口。
[0010]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左转向机构还包括与第一传动部连接的第一控制泵,所述第一控制泵上设有第一左泵口和第二左泵口;所述第一左泵口与第一左油口连接,所述第二左泵口与第一右油口连接;所述右转向机构还包括与第二传动部连接的第二控制泵,所述第一控制泵上设有第一右泵口和第二右泵口;所述第一右泵口与第二左油口连接,所述第二右泵口与第二右油口连接。
[0011]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均包括第一齿轮对和第二齿轮对,所述第一齿轮对包括第一主轮和与第一主轮啮合的第一副轮;所述第二齿轮对包括第二主轮和与第二主轮啮合的第二副轮;所述第一副轮和第二主轮同轴连接装配;所述第一主轮装配在第一连接轴或第二连接轴上。该设计能提高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的输出转速,使得第一控制泵和第二控制泵能够高效地泵油,提高左转向机构和右转向机构的转向灵敏度。
[0012]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齿轮对和第二齿轮对为静音齿轮啮合结构;所述静音齿轮啮合结构包括静音主轮和静音副轮,所述第一主轮和第二主轮为静音主轮,所述第一副轮和第二副轮为静音副轮;所述静音主轮和静音副轮均包括硬齿部和软齿部,所述静音主轮的硬齿部与静音副轮的软齿部啮合,所述静音主轮的软齿部与静音副轮的硬齿部啮合,使得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的运转噪音小。
[0013]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硬齿部上环设有轮齿;所述软齿部包括环槽,所述环槽内装配有齿环,所述齿环上环设有能与轮齿对应啮合的齿槽,硬性的轮齿和软性的齿环啮合能够大大减少磨损,提高齿轮的使用寿命。
[0014]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环槽底部环设有固定槽,所述齿环上设有与固定槽配合的固定凸起,使得齿环能够牢固的固定在环槽内,防止齿环滑动。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型车用转向器中的转向齿轮,整体结构精简,齿轮部件磨损低,后期维护和调节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申请的立体示意图。
[0017]图2为本申请传动结构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3为本申请传动结构部分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0019]图4为本申请侧视方向上第一控制泵和第二控制泵的半剖平面示意图。
[0020]图5为本申请传动结构部分的平面剖视图。
[0021]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7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8为静音齿轮啮合结构局部剖视立体示意图。
[0024]图9为静音齿轮啮合结构的平面剖视图一。
[0025]图10为静音齿轮啮合结构的平面剖视图二。
[0026]以下为本申请附图中的标记说明:1、壳体;2、主动轴;21、主动锥齿轮;3、左转向机构;31、第一连接轴;311、第一装配盖;312、第一轴承;313、第一卡簧;32、第一锥齿轮;33、第一液压杆;34、第一液压缸;341、第一左油腔;342、第二左油腔;343、第一左油口;344、第二
左油口;35、第一拉杆;36、第一控制泵;361、第一左泵口;362、第二左泵口;4、右转向机构;41、第二连接轴;411、第二装配盖;412、第二轴承;413、第二卡簧;42、第二锥齿轮;43、第二液压杆;44、第二液压缸;441、第一右油腔;442、第二右油腔;443、第一右油口;444、第二右油口;45、第二拉杆;46、第二控制泵;461、第一右泵口;462、第二右泵口;50、第一传动部;51、第二传动部;52、第一齿轮对;521、第一主轮;522、第一副轮;53、第二齿轮对;531、第二主轮;532、第二副轮;60、泵体;61、主动泵轮;62、从动泵轮;63、软性油管;70、静音主轮;71、静音副轮;72、硬齿部;721、轮齿;73、软齿部;731、环槽;732、固定槽;74、齿环;741、齿槽;742、固定凸起;75、通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8]以下实施方式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原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原件,以下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改进型车用转向器中的转向齿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轴(2),所述主动轴(2)的端部设有主动锥齿轮(21),所述主动锥齿轮(21)两侧分别连接有左转向机构(3)和右转向机构(4);所述左转向机构(3)包括第一连接轴(31),所述第一连接轴(31)一端装设有与主动锥齿轮(21)啮合的第一锥齿轮(32),所述第一连接轴(31)上装设有第一传动部(50);所述右转向机构(4)包括第二连接轴(41),所述第二连接轴(41)一端装设有与主动锥齿轮(21)啮合的第二锥齿轮(42),所述第二连接轴(41)上装设有第二传动部(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车用转向器中的转向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轴(31)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液压杆(33);所述第一液压杆(33)连接有第一液压缸(34),所述第一液压缸(34)端部设有第一拉杆(35);所述第一液压缸(34)内部被第一液压杆(33)分割成第一左油腔(341)和第二左油腔(342),所述第一左油腔(341)设有联通外部的第一左油口(343),所述第二左油腔(342)设有联通外部的第二左油口(344);所述第二连接轴(41)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液压杆(43);所述第二液压杆(43)连接有第二液压缸(44),所述第二液压缸(44)端部设有第二拉杆(45);所述第二液压缸(44)内部被第二液压杆(43)分割成第一右油腔(441)和第二右油腔(442),所述第一右油腔(441)设有联通外部的第一右油口(443),所述第二右油腔(442)设有联通外部的第二右油口(44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型车用转向器中的转向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转向机构(3)还包括与第一传动部(50)连接的第一控制泵(36),所述第一控制泵(36)上设有第一左泵口(361)和第二左泵口(362);所述第一左泵口(361)与第一左油口(343)连接,所述第二左泵口(362)与第一右油口(443)连接;所述右转向机构(4)还包括与第二传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建敏朱焕亮焦文英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夏厦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