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槽间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3703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缆槽间连接结构,包括两个相邻设置的电缆槽,所述电缆槽包括电缆槽面板以及设置在电缆槽面板两侧的内侧板和外侧板,所述外侧板上端设置扶手;所述两个电缆槽面板之间采用软性连接板连接。所述电缆槽面板端头向下折弯;所述软性连接板包括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以及连接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的中间连接条;所述上连接板下表面以及下连接板上表面都呈V型且V型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电缆槽面板端头处的折弯角度对应;所述两个电缆槽面板端头固定在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下连接板之间的空间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加配合的软性连接板以及卡槽、与扶手配合的软性连接套。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保护电缆及电缆夹。保护电缆及电缆夹。保护电缆及电缆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缆槽间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刮板输送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槽间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缆槽是刮板输送机结构组成的基本单元之一,也是采煤机电缆夹运行的载体和通道。作为电缆夹的通道,采煤机电缆夹不仅要在电缆槽中运动,还与电缆槽在运动中因两侧间隙的存在必然接触带来电缆夹一定程度的磨损,尤其电缆槽之间的磨损更为严重。同时,采煤机电缆夹材料为高分子塑胶材料,这种材料的磨损是不可逆的,当磨损到极限寿命后,需要更换采煤机电缆夹。因此,电缆槽之间增加适应性连接装置对电缆夹进行一定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0003]目前,电缆槽之间的连接形式,现有技术方案为两种:1、电缆槽钢管扶手和面板在槽间内侧采用折弯形式,避开与电缆夹的直接碰撞,但这种折弯受限弯曲空间的存在,电缆夹仍会与电缆槽硬性接触,带来磨损;2、电缆槽钢管扶手不折弯,为直臂结构,在其内壁增加刚性连接套,解决了采煤机电缆夹在高度方向上与电缆槽的碰撞。但这种刚性连接套与扶手的硬性连接,带来电缆槽在水平方向的弯曲难度增加,从而损坏扶手。同时连接套为合金材料,加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缆槽间连接结构。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电缆槽间连接结构,包括两个相邻设置的电缆槽,所述电缆槽包括电缆槽面板以及设置在电缆槽面板两侧的内侧板和外侧板,所述外侧板上端设置扶手;所述两个电缆槽面板之间采用软性连接板连接。
[0006]所述电缆槽面板端头向下折弯;所述软性连接板包括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以及连接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的中间连接条;所述上连接板下表面以及下连接板上表面都呈V型且V型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电缆槽面板端头处的折弯角度对应;所述两个电缆槽面板端头固定在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下连接板之间的空间内。
[0007]所述电缆槽面板端头上表面设置卡槽,所述上连接板或者所述下连接板对应所述卡槽的位置设置弹性卡块。
[0008]所述两个电缆槽的扶手之间采用软件连接套连接;所述软性连接套包括双头螺柱,所述双头螺柱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软柱,每个所述软柱分别插入对应侧电缆槽的所述扶手的孔中。
[000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电缆槽面板两端折弯处,增加配合的软性连接板以及卡槽,卡槽软性连接板的弹性卡块配合。电缆槽弯管扶手,首次增加了与扶手配合的软性连接套;软性连接套,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保护电缆及电缆夹。另外,软性连接套和软性连接板,安装在电缆槽之间,对电缆夹和电缆在上下和前后方向起到封闭式保护结构;对电缆槽扶手和电缆槽面板作用力较小,电缆槽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的爆炸视图。
[0012]图3是电缆槽面板以及扶手部分放大图。
[0013]图4是软性连接板示意图。
[0014]图5是软性连接套示意图。
[0015]其中,1是软性连接套、2是软性连接板、3是电缆槽面板、4是扶手、11是双头螺柱、12是软柱、20是弹性卡块、21是上连接板、22是下连接板、30是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述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术语“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者“上方”或者“上面”等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或“下方”或“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诸如第一、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外一个实体或者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描述中使用的术语比如“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高度”“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0017]以下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电缆槽间连接结构,包括两个相邻设置的电缆槽,所述电缆槽包括电缆槽面板3以及设置在电缆槽面板3两侧的内侧板和外侧板,所述外侧板上端设置扶手4;所述两个电缆槽面板3之间采用软性连接板2连接。
[0018]所述电缆槽面板3端头向下折弯;所述软性连接板2包括上连接板21、下连接板22以及连接所述上连接板21和所述下连接板22的中间连接条;所述上连接板21下表面以及下连接板22上表面都呈V型且V型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电缆槽面板3端头处的折弯角度对应;所述两个电缆槽面板3端头固定在所述上连接板21与所述下连接板22之间的空间内。
[0019]所述电缆槽面板3端头上表面设置卡槽30,所述上连接板21或者所述下连接板22对应所述卡槽30的位置设置弹性卡块20。附图中弹性卡块20在所述下连接板22上,V型的两侧各有一个。电缆槽面板3的卡槽30是弹性卡块20运动的槽体空间,当电缆槽面板3转动时,弹性卡块20会在卡槽30内随电缆槽面板3运动而运动,保持弹性卡块20与电缆槽面板3始终有间隙,不会因两者之间运动间隙不足造成所述弹性卡块20被卡槽30拉断的问题。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在电缆槽面板3端头上设置弹性卡块20、在上连接板21或者所述下连接板22上
设置卡槽30。卡槽30和弹性卡块20的连接方式属于现有技术,在别的领域也用于连接两个零部件,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0020]所述两个电缆槽的扶手4之间采用软性连接套1连接;所述软性连接套1包括双头螺柱11,所述双头螺柱11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软柱12,每个所述软柱12分别插入对应侧电缆槽的所述扶手4的孔中。软柱12的材质可以是塑料、橡胶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双头螺柱11两端的软柱12结构对称。软性连接套1安装,首先是将软柱12的两部分分别安装在两侧扶手4之内,然后通过双头螺柱11将两侧连软柱12连接在一起,这样可降低安装软性连接套1在扶手4内的难度。双头螺柱11和软柱12之间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两个电缆槽的后侧板之间可以采用板件相连或者不连接。
[0021]具体实施时:所述软性连接件向着所述电缆槽面板3方向推动直到所述弹性卡块20进入所述卡槽30。把软性连接套1的两端分别塞入所述扶手4,然后用双头螺柱11连接两个软柱1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槽间连接结构,包括两个相邻设置的电缆槽,所述电缆槽包括电缆槽面板以及设置在电缆槽面板两侧的内侧板和外侧板,所述外侧板上端设置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电缆槽面板之间采用软性连接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缆槽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槽面板端头向下折弯;所述软性连接板包括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以及连接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的中间连接条;所述上连接板下表面以及下连接板上表面都呈V型且V型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电缆槽面板端头处的折弯角度对应;所述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庆中高凯全陈正宋海洋鲁凤张雪峰张守成刘洋洋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煤机长壁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