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器上支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3057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器上支撑,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上端活动连接有扣盖,所述外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减震套筒,所述减震套筒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套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连接套筒挤压第一减震弹簧进行第一层缓冲,减震套筒受力挤压橡胶套通过橡胶套对竖直方向进行第二次缓冲,当出现水平方向的颠簸时,连接套筒左右移动挤压连接杆,连接杆挤压第二减震弹簧进行第一次缓冲减震,减震套筒横向挤压橡胶套通过橡胶套达到第二层减震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竖直结合水平方向进行两次减震,大大提高了减震效果,增加了车辆驾驶的舒适性。增加了车辆驾驶的舒适性。增加了车辆驾驶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器上支撑


[0001]本技术涉及减震器
,具体为一种减震器上支撑。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会受到地面的冲击力作用,这不仅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也会影响人们驾驶的舒适性,因此常用到减震器进行缓震,汽车的减震器上支撑是安装在减震器的活塞杆上用于连接车身的支撑结构,属于汽车减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减震器上支撑一般由橡胶材料制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橡胶的内摩擦特性,将车身重力、路面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行吸收,从而达到减震目的。
[0003]但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时,单靠橡胶材料进行减震时效果不理想,且减震器主要是对竖直方向进行减震,水平方向减震的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器上支撑,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器上支撑,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上端活动连接有扣盖,所述外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减震套筒,所述减震套筒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套筒,所述减震套筒的内壁开设有弹簧槽,所述弹簧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套筒的上端侧表面固定连接有辅助减震环,所述连接套筒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震器活塞杆。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开设有活动孔,且减震器活塞杆活动连接在活动孔的内壁,所述连接杆活动连接在弹簧槽的内壁,所述连接套筒活动连接在连接杆远离第二减震弹簧的一端侧表面。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内壁的底部和扣盖的下表面均分别固定连接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一端活动镶嵌在橡胶套的表面。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簧槽、第二减震弹簧和连接杆的数量均为八个,且八个弹簧槽、第二减震弹簧和连接杆关于减震套筒表面的竖直中线相互对称。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辅助减震环通过阻尼材料制成,所述外壳、扣盖、减震套筒和连接套筒均通过钢材料制成。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扣盖扣合在外壳的上端,所述扣盖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安装螺栓,所述安装螺栓分别螺纹贯穿外壳和扣盖。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通过连接套筒向上挤压第一减震弹簧进行第一层缓冲,减震套筒受力挤压橡胶套通过橡胶套对竖直方向进行第二次缓冲,当出现水平方向的颠簸时,连接套筒左右移动挤压连接杆,连接杆挤压第二减震弹簧进行第一次缓冲减震,减震套筒横向挤
压橡胶套通过橡胶套达到第二层减震效果,本技术通过竖直结合水平方向进行两次减震,大大提高了减震效果,增加了车辆驾驶的舒适性;
[0013]2、本技术同时还通过辅助减震环对连接套筒进行卡定,避免当出现极限情况连接套筒向下移动时,连接杆的一端脱离连接套筒的上端侧表面并对连接套筒进行卡定,阻止连接套筒向上回弹,在对水平方向进行减震时,通过辅助减震环可起到辅助减震效果,当连接套筒横向挤压辅助减震环使得辅助减震环与减震套筒内壁接触时,通过辅助减震环自身特性进行减震缓冲,提高减震效果,通过定位柱可将橡胶套进行卡定,防止其在外壳内壁转动造成减震效果降低。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一种减震器上支撑正剖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一种减震器上支撑减震套筒结构俯剖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一种减震器上支撑连接套筒和辅助减震环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外壳;2、扣盖;3、橡胶套;4、定位柱;5、减震套筒;6、第一减震弹簧;7、连接套筒;8、弹簧槽;9、第二减震弹簧;10、连接杆;11、辅助减震环;12、活动孔;13、减震器活塞杆;14、安装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减震器上支撑,包括外壳1,外壳1的上端活动连接有扣盖2,扣盖2扣合在外壳1的上端,扣盖2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安装螺栓14,安装螺栓14分别螺纹贯穿外壳1和扣盖2,通过安装螺栓14可将外壳1和扣盖2与汽车连接板快速栓接并且将外壳1和扣盖2锁紧安装,外壳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橡胶套3,外壳1内壁的底部和扣盖2的下表面均分别固定安装有定位柱4,定位柱4的一端活动镶嵌在橡胶套3的表面,通过定位柱4可将橡胶套3进行卡定,防止橡胶套3在受到挤压时出现滑动情况,橡胶套3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减震套筒5,减震套筒5内壁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减震弹簧6,第一减震弹簧6的下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套筒7,减震套筒5的内壁开设有弹簧槽8,弹簧槽8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二减震弹簧9,第二减震弹簧9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10,连接套筒7的上端侧表面固定安装有辅助减震环11,连接套筒7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减震器活塞杆13,当受到颠簸时,连接套筒7向上挤压第一减震弹簧6进行一次缓冲,减震套筒5挤压橡胶套3进行二次缓冲,通过两次缓冲提高减震效果,辅助减震环11通过阻尼材料制成,阻尼材料分子间相互作用会妨碍分子链的运动原理,从而表现出黏性阻尼性,而且同时具有滞后、阻尼及能进行可逆大变形的特点,因而具有良好的减震、隔音和缓冲性能,外壳1、扣盖2、减震套筒5和连接套筒7均通过钢材料制成,具有使用寿命长,不易生锈等诸多优点。
[0020]外壳1的下表面开设有活动孔12,且减震器活塞杆13活动连接在活动孔12的内壁,减震器活塞杆13通过活动孔12与连接套筒7下表面固定连接,连接杆10活动连接在弹簧槽8
的内壁,连接杆10可沿着弹簧槽8滑动挤压第二减震弹簧9进行缓冲,连接套筒7活动连接在连接杆10远离第二减震弹簧9的一端侧表面,在进行上下减震时连接套筒7可在连接杆10侧表面滑动,避免出现运动妨碍,弹簧槽8、第二减震弹簧9和连接杆10的数量均为八个,且八个弹簧槽8、第二减震弹簧9和连接杆10关于减震套筒5表面的竖直中线相互对称,通过八个第二减震弹簧9可对连接套筒7进行多方向水平减震,使得减震效果更佳。
[0021]工作原理:当出现颠簸时,减震器活塞杆13受力挤压连接套筒7,连接套筒7向上挤压第一减震弹簧6通过第一减震弹簧6对竖直方向的进行第一层缓冲,减震套筒5受力挤压橡胶套3通过橡胶套3对竖直方向进行第二次缓冲,通过两层缓冲效果大大提高了对竖直方向的减震效果,当出现水平方向的颠簸时,连接套筒7左右移动挤压连接杆10,连接杆10挤压第二减震弹簧9通过第二减震弹簧9进行第一次缓冲减震,此时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器上支撑,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上端活动连接有扣盖(2),所述外壳(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橡胶套(3),所述橡胶套(3)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减震套筒(5),所述减震套筒(5)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6),所述第一减震弹簧(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套筒(7),所述减震套筒(5)的内壁开设有弹簧槽(8),所述弹簧槽(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减震弹簧(9),所述第二减震弹簧(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0),所述连接套筒(7)的上端侧表面固定连接有辅助减震环(11),所述连接套筒(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震器活塞杆(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器上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下表面开设有活动孔(12),且减震器活塞杆(13)活动连接在活动孔(12)的内壁,所述连接杆(10)活动连接在弹簧槽(8)的内壁,所述连接套筒(7)活动连接在连接杆(10)远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大权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润康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