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蓄热型热泵综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2690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成式蓄热型热泵综合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蜿蜒设于壳体内的导热管,还包括填充于壳体和导热管间的蓄热材料,以及布设于壳体内的蓄放水组件,蓄放水组件位于导热管的上方,以收集蓄热材料吸热时脱水反应所产生的水蒸气的冷凝液、或向蓄热材料上喷洒水而使蓄热材料放热,导热管的两端分别从壳体的上侧部和底侧部伸出,从底侧部伸出的导热管一端与泵的出口端连通,从上侧部伸出的导热管的一端及泵的入口端分别与三通管连通,两个三通管的另外两个管口分别为蓄热入口和放热入口,以及蓄热出口和放热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中、低温余热的回收升温和错时利用,集蓄热和热泵于一体,结构简单,具有蓄热时间长,热损失小等优势。热损失小等优势。热损失小等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式蓄热型热泵综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式蓄热型热泵综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能源的大量消耗,节能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工业余热、废热的利用已经成为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然而这些能源都具有间断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所以,蓄热装置以及能够提升中、低温余热温度的工业用高温热泵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传统的蓄热可以分为显热蓄热和潜热蓄热,显热蓄热是用水等作为蓄热载体而利用其比热实现热量存储,潜热蓄热是利用液体或固体相变时潜热的释放和吸收而实现热量存储,其相对于显热蓄热来讲蓄热密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其造价、体积和散热损失等仍无法满足大型工业化中时间、空间跨度较大的情况下的蓄热需求。目前,工业余热的温度一般在150℃以下,而工业余热利用则需要加热温度至200℃以上,同时,工业余热产生的时间以及空间跨度又多取决于用热工艺及用户需求,因此,如何在能够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性的前提下实现对中、低温余热的温度提升,以及能够实现时间、空间的跨度要求,进而实现中、低温余热等的回收、升温及余热供需时间及空间的平衡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式蓄热型热泵综合装置,能够实现中、低温余热的回收和错时利用,集蓄热和热泵于一体,结构简单,具有蓄热时间长,热损失小,能量密度高,热泵能效比高,电耗小等优势。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成式蓄热型热泵综合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蜿蜒盘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导热管,还包括填充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导热管间的蓄热材料,以及布设于所述壳体内的蓄放水组件,所述蓄放水组件位于所述导热管的上方,以收集所述蓄热材料吸热时脱水反应所产生的水蒸气的冷凝液、或向所述蓄热材料上喷洒水而使所述蓄热材料放热,所述导热管的两端分别从所述壳体的上侧部和底侧部伸出,从底侧部伸出的所述导热管一端与泵的出口端连通,从上侧部伸出的所述导热管的一端及泵的入口端分别与三通管连通,与泵的入口端连通的三通管的另外两个管口分别为蓄热入口和放热入口,另一个三通管的另外两个管口分别为蓄热出口和放热出口。
[0005]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蓄热材料为热化学蓄热材料。
[0006]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蓄热材料包括正磷酸,所述正磷酸吸热而脱水成焦磷酸、同时产生的水蒸气冷凝收集于所述蓄放水组件内,所述蓄放水组件于壳体内喷洒水使所述焦磷酸溶于水而成正磷酸进行放热。
[0007]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蓄放水组件包括蓄水槽,以及与所述蓄水槽相连通的喷洒组件,所述蓄水槽与所述喷洒组件间安装有止水阀,所述蓄水槽呈敞口状设置。
[0008]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蓄放水组件还包括设于靠近所述蓄水槽上方的液位计。
[0009]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喷洒组件包括与所述蓄水槽相连通的喷洒管,以及安装于所述喷洒管上的喷洒头,所述止水阀安装于所述蓄水槽和所述喷洒管的连通处。
[0010]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集成式蓄热型热泵综合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底部的搅拌器,所述导热管的从所述壳体的底侧部伸出一端的高度高于所述搅拌器的高度。
[0011]本技术的一种集成式蓄热型热泵综合装置,通过壳体、蜿蜒设于壳体内的导热管、填充于壳体和导热管间的蓄热材料,以及布设于壳体内的蓄放水组件的设置,能够在余热回收时,使蓄热材料吸热而储能,吸热时,所产生的水蒸气被冷凝成冷凝液收集至蓄放水组件,而在有放热需求时,经由蓄放水组件向蓄热材料上喷洒水而使蓄热材料放热,而能够实现中、低温余热等的回收和错时利用,同时,集蓄热和热泵于一体,结构简单,具有蓄热时间长,热损失小,能量密度高,热泵能效比高,电耗小等优势。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一种集成式蓄热型热泵综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0014]图3为图1的B处局部放大图。
[0015]图中:
[0016]1‑
壳体,2

导热管,3

蓄热材料,4

蓄放水组件,41

蓄水槽,42

止水阀,43

液位计,44

喷洒管,45

喷洒头,5

泵,6

三通管,61

蓄热入口, 62

放热入口,63

蓄热出口,64

放热出口,7

搅拌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8]实施例
[0019]由图1至图3中所示,一种集成式蓄热型热泵综合装置,其包括壳体1,以及蜿蜒盘设于壳体1内的导热管2,还包括填充于壳体1和导热管2间的蓄热材料3,以及布设于壳体1内的蓄放水组件4,蓄放水组件4位于导热管2的上方,以收集蓄热材料3吸热时脱水反应所产生的水蒸气的冷凝液、或向蓄热材料3上喷洒水而使蓄热材料3放热,导热管2的两端分别从壳体1的上侧部和底侧部伸出,从底侧部伸出的导热管2一端与泵5的出口端连通,从上侧部伸出的导热管2的一端及泵5的入口端分别与三通管6连通,与泵5的入口端连通的三通管6的另外两个管口分别为蓄热入口61和放热入口62,另一个三通管6的另外两个管口分别为蓄热出口63和放热出口64。
[0020]通过壳体1、蜿蜒盘设于壳体1内的导热管2、填充于壳体1和导热管2间的蓄热材料3,以及布设于壳体1内的蓄放水组件4的设置,能够在余热回收时,使蓄热材料3吸热而储能,吸热时,所产生的水蒸气被冷凝成冷凝液收集至蓄放水组件4,而在有放热需求时,经由蓄放水组件4向蓄热材料3上喷洒水而使蓄热材料3放热,而能够实现中、低温余热等的回收
和错时利用,同时,集蓄热和热泵于一体,结构简单,具有蓄热时间长,热损失小,能量密度高,热泵能效比高,电耗小等优势,且蓄放水组件4能够使水循环利用,而节省资源。
[0021]由图2结合图3中所示,为便于对蓄热入口61、放热入口62、蓄热出口 63和放热出口64的通断进行控制,于蓄热入口61、放热入口62、蓄热出口 63和放热出口64对应的三通管6位置均设置有阀门,具体的,各阀门均经由法兰与导热管2连接。
[0022]具体的,蓄热材料3为热化学蓄热材料,更为具体的,热化学蓄热材料包括正磷酸,正磷酸吸热而脱水成焦磷酸的同时释放大量热量,反应释放的水分受热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后冷凝成冷凝液收集于蓄放水组件4 内,具体的,正磷酸会在加热的条件下脱水反应,蓄放水组件4于壳体1内喷洒水使焦磷酸溶于水而成正磷酸进行放热,蓄放水组件4能够实现水的循环利用,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蓄热型热泵综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蜿蜒盘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导热管,还包括填充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导热管间的蓄热材料,以及布设于所述壳体内的蓄放水组件,所述蓄放水组件位于所述导热管的上方,以收集所述蓄热材料吸热时脱水放应所产生的水蒸气的冷凝液、或向所述蓄热材料上喷洒水而使所述蓄热材料放热,所述导热管的两端分别从所述壳体的上侧部和底侧部伸出,从底侧部伸出的所述导热管一端与泵的出口端连通,从上侧部伸出的所述导热管的一端及泵的入口端分别与三通管连通,与泵的入口端连通的三通管的另外两个管口分别为蓄热入口和放热入口,另一个三通管的另外两个管口分别为蓄热出口和放热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式蓄热型热泵综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材料为热化学蓄热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式蓄热型热泵综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化学蓄热材料包括正磷酸,所述正磷酸吸热而脱水成焦磷酸、同时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耀华李敬德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日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