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余度角位移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2076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0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双余度角位移传感器,包括壳体和后盖,壳体和后盖形成一个腔体,且腔体内部分为前通道和后通道,还包括:定子组件,定子组件包括置于前通道内部的前定子组件和置于后通道内部的后定子组件;转子组件,转子组件沿壳体的中轴线转动设置于壳体的一端,且转子组件的一端贯穿于壳体的一端;隔磁环组件,隔磁环组件包括隔离环和隔磁片,隔离环位于前通道和后通道连接处,隔磁片设置成环状。通过在双余度角位移传感器两通道之间增加隔磁设计,来防止线包端部产生的漏磁通之间交叉干扰,提高产品通道间抗干扰能力,降低通道间磁性能影响,达到大梯度、高精度输出的目的。高精度输出的目的。高精度输出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余度角位移传感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磁式角位移传感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双余度角位移传感器。

技术介绍

[0002]电磁式角位移传感器用于将机械偏转角位移量转换为成比例的交流电压信号,实时反馈系统的机械偏转角度,主要由壳体、定子组件、转子组件、隔磁环组件和后盖等组成,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电磁式角位移传感器主要以外径大于等于φ28mm、设计梯度约120mV/
°
、交叉干扰约20mV的产品为主。
[0003]角位移传感器的激磁绕组都在定子上,所产生的磁通大部分通过引导磁路的转子叠层沿径向做环行运动。在轴向方向没有主磁通,轴向主要是存在线包端部产生的漏磁通。由于产品结构的限制,前、后通道定子端部线包距离很近,端部的漏磁通就会产生相互干扰的信号,影响传感器正常的输出电压信号,梯度越大,干扰越强,使得设计双余度角位移传感器时输出梯度难以提高,精度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双余度角位移传感器,本技术通过在双余度角位移传感器两通道之间增加隔磁设计,来防止线包端部产生的漏磁通之间交叉干扰,提高产品通道间抗干扰能力,降低通道间磁性能影响,达到大梯度、高精度输出的目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双余度角位移传感器,包括壳体和后盖,所述壳体和后盖形成一个腔体,且腔体内部分为前通道和后通道,还包括:
[0006]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包括置于前通道内部的前定子组件和置于后通道内部的后定子组件;r/>[0007]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沿壳体的中轴线转动设置于壳体的一端,且转子组件的一端贯穿于壳体的一端;
[0008]隔磁环组件,所述隔磁环组件包括隔离环和隔磁片,所述隔离环位于前通道和后通道连接处,所述隔磁片设置成环状,所述隔磁片贴合安装于隔离环一侧壁中部,所述隔磁片远离隔离环一侧壁内圆处设置有导磁壁。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嵌设有两个出线管,两个所述出线管分别与前通道、后通道相连通,所述导磁壁设置成环状,所述隔离环两端面边缘设置有环沿板,一个所述环沿板对称开设有用于导线引出的豁口。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隔离环由钛合金材料制造而成。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隔磁片由铁镍软磁合金制造而成。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和后盖上均固定有用于支撑转子组件转动的轴承。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14]隔磁片安装于隔离环一侧壁中部,形成隔磁环组件,在产品中位于前定子组件、后定子组件之间,因隔磁片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磁性能,其自身不带有磁性,在产品工作时,能够有效对前定子组件、后定子组件产生的漏磁进行隔离,防止前、后磁场产生交叉干扰,避免影响产品精度,本技术通过在双余度角位移传感器两通道之间增加隔磁设计,来防止线包端部产生的漏磁通之间交叉干扰,提高产品通道间抗干扰能力,降低通道间磁性能影响,达到大梯度、高精度输出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隔离环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隔离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隔离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隔磁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隔磁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壳体;2、后盖;3、前定子组件;4、后定子组件;5、转子组件;6、隔离环;7、隔磁片;8、出线管;9、环沿板;101、前通道;102、后通道;701、导磁壁;901、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4]实施例:
[0025]如图1

7所示,双余度角位移传感器,包括壳体1和后盖2,壳体1和后盖2形成一个腔体,且腔体内部分为前通道101和后通道102,还包括:
[0026]定子组件,定子组件包括置于前通道101内部的前定子组件3和置于后通道102内部的后定子组件4。
[0027]转子组件5,转子组件5沿壳体1的中轴线转动设置于壳体1的一端,且转子组件5的一端贯穿于壳体1的一端。转子逐渐5中的转子叠层与前定子组件3和后定子组件4中的定子叠层相对应。
[0028]隔磁环组件,隔磁环组件包括隔离环6和隔磁片7。隔磁环组件主要用于隔离、定位前定子组件3、后定子组件4,其中的隔磁片7有效的防止了前、后定子组件漏磁的相互干扰。
[0029]隔离环6位于前通道101和后通道102的中间位置。隔离环6为一个筒状部件。隔离环6的外壁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隔离环6的两端分别于前定子组件3和后定子组件4相抵,起到定位的作用。隔离环6的中间设有一个垂直于轴线的隔板,隔板上设有通孔。隔磁片7设置成环状,隔磁片7贴合安装于隔离环6一侧壁中部。隔磁片7的内孔与隔离环6上的通孔同轴贯通。隔磁片7远离隔离环6一侧壁内圆处设置有导磁壁701。导磁壁701是一段垂直伸出隔磁片7内孔的圆环。设置导磁壁701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引导磁场方向。由于前定子组件3和后定子组件4的线包端部产生漏磁通。导磁壁701能够将前定子组件3的磁通引导成为一个闭
环。避免与后定子组件4之间产生交叉干扰。
[0030]通过专用定位工装将前定子组件3压入壳体1中至止挡平面处,将隔磁环组件置入壳体1内部的挡平面处,再通过工装将后定子组件4压入壳体1中,装入后盖2,然后在转子组件5的转子轴上安装轴承后装入壳体1与后盖2之间,通过调整垫片调节转子组件5的轴向位置,产品性能达到要求后通过螺钉紧固轴承止挡后盖2;
[0031]本技术通过在双余度角位移传感器两通道之间增加隔磁设计,来防止线包端部产生的漏磁通之间交叉干扰,提高产品通道间抗干扰能力,降低通道间磁性能影响,达到大梯度、高精度输出的目的。
[0032]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嵌设有两个出线管8,两个出线管8分别与前通道101、后通道102相连通,导磁壁701设置成环状,隔离环6两端面边缘设置有环沿板9,一个环沿板9对称开设有用于导线引出的豁口901;隔磁片7通过胶液紧固于隔离环6靠近前定子组件3一侧环沿板9的内腔中部,使角位移传感器内部的导线可通过豁口901和出线管8引出,方便角位移传感器的排线。
[0033]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离环6由钛合金材料制造而成;该材料具有优良的结构强度,其自身不带有磁性,也不参与导磁,不会对前定子组件3、后定子组件4产生的磁场造成影响。
[0034]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磁片7由铁镍软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余度角位移传感器,包括壳体(1)和后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和后盖(2)形成一个腔体,且腔体内部分为前通道(101)和后通道(102),还包括: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包括置于前通道(101)内部的前定子组件(3)和置于后通道(102)内部的后定子组件(4);转子组件(5),所述转子组件(5)沿壳体(1)的中轴线转动设置于壳体(1)的一端,且转子组件(5)的一端贯穿于壳体(1)的一端;隔磁环组件,所述隔磁环组件包括隔离环(6)和隔磁片(7),所述隔离环(6)位于前通道(101)和后通道(102)连接处,所述隔磁片(7)设置成环状,所述隔磁片(7)贴合安装于隔离环(6)一侧壁中部,所述隔磁片(7)远离隔离环(6)一侧壁内圆处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军浩严海平崔建鑫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东方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