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的主管路消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0896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的主管路消杀装置,旨在解决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主管路内的强传染性病源体,并不能完全阻隔,对主管路的消杀也是目前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空白环节的问题,包括吸引分气缸;主管路;真空缓冲罐、主管路真空泵;排放灭菌器;回流管路;所述主管路的首尾端上均安装有第一气动阀,回流管路的首尾端上均安装有第二气动阀,回流管路上沿气相循环方向依次设有前置细菌过滤单元、高频循环泵和臭氧发生器以对主管路内气相循环消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尤其适用于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的主管路消杀,具有较高的社会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的主管路消杀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消毒
,具体涉及一种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的主管路消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广泛的应用于医院气体工程,如医院抢救室、手术室、口腔科、传染病房、重症监护室等多种医疗场所,用于为病人吸痰及手术中吸脓、血、腹水等。
[0003]现有中心负压吸引系统使用负压吸引时,吸引终端和负压吸引设备都会采取过滤灭菌措施,但对于主管路内的强传染性病源体,并不能完全阻隔,这些主管路内的病源体会随着吸引系统的运行使用而不断汇集,并顺着负压排气管道排入大气环境中,形成新的传染源且造成局部空气环境严重污染。
[0004]对主管路的消杀是目前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的一个空白环节,尚未有专门对主管路进行消杀处理的手段。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的主管路消杀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或至少缓解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的主管路消杀装置,包括:
[0007]与至少一个病房负压吸引终端相连接的吸引分气缸;
[0008]安装于吸引分气缸输出端上的主管路;
[0009]依次安装于所述主管路上的真空缓冲罐、主管路真空泵;
[0010]设置于主管路尾端并用于废气处理的排放灭菌器;
[0011]贯通连接于主管路首尾端上以形成循环气相回路的回流管路;
[0012]所述主管路的首尾端上均安装有第一气动阀,回流管路的首尾端上均安装有第二气动阀,回流管路上沿气相循环方向依次设有前置细菌过滤单元、高频循环泵和臭氧发生器以对主管路内气相循环消杀。
[0013]可选地,所述回流管路位于前置细菌过滤单元与高频循环泵之间的管身上还安装有深紫外杀菌器。
[0014]可选地,所述前置细菌过滤单元包括安装于回流管路上的过滤容器,过滤容器内置有对进入气相过滤且可拆卸式设置的滤芯,且底部安装有排污阀,过滤容器上安装有用于观察气相输入端与气相输出端差压情况以确定滤芯状况的差压计。
[0015]可选地,所述过滤容器的气相输入端上还安装有消毒剂发生器的输出端,且过滤容器的气相输出端上通过消杀排放管与排放灭菌器的输入端相连通,且消杀排放管上安装有第三气动阀,所述消毒剂发生器于高频循环泵运行时不开启。
[0016]可选地,所述回流管路对应过滤容器输入侧和输出侧位置的管身上均安装有用于换滤芯时关闭的手动控制阀。
[0017]可选地,所述吸引分气缸上设有真空计,且吸引分气缸通过真空传感器与智能电
控柜相连。
[0018]可选地,所述排放灭菌器为高温灭菌器,且排放灭菌器的工作温度为80℃

120℃,过滤精度为0.01μm,消毒剂发生量为30g/h。
[0019]可选地,所述吸引分气缸的底端通过导管连接有设置于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最低点的集污器。
[0020]本技术主要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1]1、本技术在主管路消杀时,由智能电控柜和主控服务器控制,可实现一键消杀控制,无需人员实地操控,消杀时,主管路与回流管路形成一条闭合的气相回路,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输入气相回路内,配合高频循环泵,不断将臭氧逆时针循环输入主管路中,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形成主管路消杀,而逆时针的臭氧回流至回流管路的首端时,再配合前置细菌过滤单元和深紫外杀菌器对循环气相携带的病菌形成第二重和第三重的消杀,实现对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主管路持续无死角的循环消毒灭菌。
[0022]2、本技术在主管路消杀完成后,为了保证滤芯的下次使用或更换废弃的滤芯,开启小型臭氧发生器和第三气动阀,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来杀灭过滤容器和滤芯上的各种细菌和病毒,一方面保证主管路消杀时前置细菌过滤单元的再使用,另一方面保证工作人员不被感染。
附图说明
[0023]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的主管路消杀装置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中主管路消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中前置细菌过滤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吸引分气缸10、集污器101、真空传感器102、真空计103、主管路20、第一气动阀201、回流管路30、第二气动阀301、真空缓冲罐40、主管路真空泵50、排放灭菌器60、前置细菌过滤单元70、过滤容器701、排污阀702、手动控制阀703、消毒剂发生器704、差压计705、第三气动阀706、消杀排放管707、智能电控柜80、主控服务器90、离子发生器11、高频循环泵13、深紫外杀菌器12。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1

3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9]实施例1
[0030]一种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的主管路消杀装置,包括:
[0031]用于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控制的智能电控柜80和主控服务器90,本实施例中,智能电控柜80内集成有自动控制电路,且智能电控柜80通过导线与主控服务器90相连;
[0032]与至少一个病房负压吸引终端相连接的吸引分气缸10,且可以理解的是,吸引分气缸10针对每个病房负压吸引终端均具有切断阀,本实施例中,吸引分气缸10的底端通过导管连接有设置于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最低点的集污器101,吸引分气缸10上设有真空计103,且吸引分气缸10通过真空传感器102与智能电控柜80相连;
[0033]安装于吸引分气缸10输出端上的主管路20;
[0034]依次安装于所述主管路20上的真空缓冲罐40、主管路真空泵50;
[0035]设置于主管路20尾端并用于废气处理的排放灭菌器60,本实施例中,排放灭菌器60为高温灭菌器,且排放灭菌器60的工作温度为80℃

120℃,过滤精度为0.01μm,消毒剂发生量为30g/h;
[0036]贯通连接于主管路20首尾端上以形成循环气相回路的回流管路30;
[0037]所述主管路20的首尾端上均安装有第一气动阀201,回流管路30的首尾端上均安装有第二气动阀301,回流管路30上沿气相循环方向依次设有前置细菌过滤单元70、高频循环泵13和臭氧发生器11以对主管路20内气相循环消杀;
[0038]可以理解的是,臭氧发生器11产生臭氧,常态的臭氧(O3)为强氧化剂,其消毒杀菌原理如下:
[0039]O3为强氧化剂,灭菌过程属生物化学氧化反应,为溶菌级方法,杀菌彻底,无残留,杀菌广谱,直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细菌、病毒粉碎和死亡;O3能够透过细胞膜组织,侵入细胞内,作用于外膜的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的主管路消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至少一个病房负压吸引终端相连接的吸引分气缸(10);安装于吸引分气缸(10)输出端上的主管路(20);依次安装于所述主管路(20)上的真空缓冲罐(40)、主管路真空泵(50);设置于主管路(20)尾端并用于废气处理的排放灭菌器(60);贯通连接于主管路(20)首尾端上以形成循环气相回路的回流管路(30);所述主管路(20)的首尾端上均安装有第一气动阀(201),回流管路(30)的首尾端上均安装有第二气动阀(301),回流管路(30)上沿气相循环方向依次设有前置细菌过滤单元(70)、高频循环泵(13)和臭氧发生器(11)以对主管路(20)内气相循环消杀。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的主管路消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路(30)位于前置细菌过滤单元(70)与高频循环泵(13)之间的管身上还安装有深紫外杀菌器(1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的主管路消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细菌过滤单元(70)包括安装于回流管路(30)上的过滤容器(701),过滤容器(701)内置有对进入气相过滤且可拆卸式设置的滤芯,且底部安装有排污阀(702),过滤容器(701)上安装有用于观察气相输入端与气相输出端差压情况以确定滤芯状况的差压计(705)。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中心负压吸引系统的主管路消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容器(701)的气相输入端上还安装有消毒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骁诚林庆旋李贤勇王鹤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依技设备成套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