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度益生藻类的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10584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密度益生藻类的培养装置,包括箱体和培养机构;箱体:其前端的出口处分别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箱门的中部均设有把手,箱体的上端设置有输液箱;培养机构:其包括底座、握把、培养箱、连接块、电机和搅拌叶片,所述底座滑动连接于箱体底壁设置的滑槽内,连接块分别设置于底座的上表面左右两端,连接块均通过螺丝与箱体的底壁连接,握把均设置于底座上表面的前端,培养箱设置于底座上表面的中部,电机设置于底座上表面的右端;其中:还包括单片机,该高密度益生藻类的培养装置,可以使藻类与营养液混合均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养箱内的温度和光照,为藻类生长提供一个合适的空间。合适的空间。合适的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密度益生藻类的培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藻类培养
,具体为一种高密度益生藻类的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藻类植物又称原植体植物,是一种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光能自养型生活的无根茎叶分化、无维管束、无胚的叶状体植物,主要分为浮游藻类、飘浮藻类、底栖藻类三类;
[0003]现有的藻类培养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等距离固定设有多个U形框,所述箱体等距离固定设有多个布风箱,所述连接杆均转动连接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均固定设有搅拌片;
[0004]现有技术中培养皿中的藻类分布不均匀,倒入营养液时,营养液和藻类不能混合均匀影响速度和质量,同时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藻类生长时的温度、光照都不能得到保证,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高密度益生藻类的培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高密度益生藻类的培养装置,可以使藻类与营养液混合均匀,防止藻类的沉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养箱内的温度和光照,为藻类生长提供一个合适的空间,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密度益生藻类的培养装置,包括箱体和培养机构;
[0007]箱体:其前端的出口处分别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箱门的中部均设有把手,箱体的上端设置有输液箱;
[0008]培养机构:其包括底座、握把、培养箱、连接块、电机和搅拌叶片,所述底座滑动连接于箱体底壁设置的导向滑槽内,连接块分别设置于底座的上表面左右两端,连接块远离箱体的一端均通过螺丝与箱体的底壁连接,握把均设置于底座上表面的前端,培养箱设置于底座上表面的中部,电机设置于底座上表面的右端,电机左端的输出轴通过密封轴承穿过冷培养箱右表面的通孔,搅拌叶片均匀设置于电机输出轴的外弧面;
[0009]其中:还包括单片机,所述单片机设置于箱体的左壁下端,单片机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电机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电连接,可以使藻类与营养液混合均匀,防止藻类的沉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养箱内的温度和光照,为藻类生长提供一个合适的空间。
[0010]进一步的,还包括补液管、抽水机、输送管道、喷头和进液管,所述补液管设置于输液箱上端的补液口处,抽水机设置于箱体的上端右侧,抽水机左端的进水口穿过输液箱的右表面延伸至冷输液箱的内部底端,进液管的左端与抽水机右端的出水口固定连接,输送管道设置于箱体的内部,输送管道的进水口与进液管的出水口固定连接,喷头分别设置于输送管道外弧面下端均匀设置的洒水口处,抽水机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电连接,为藻类的生长提供营养。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营养液补液闸,所述营养液补液闸串联于补液管的入口处,实现营养液的补充。
[0012]进一步的,还包括植物补光灯,所述植物补光灯均匀设置于箱体顶壁,植物补光灯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电连接,为藻类的生长提供光照。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温度检测仪和加热板,所述温度检测仪设置于箱体的左壁中部,加热板设置于箱体的右壁中部,加热板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电连接,温度检测仪与单片机双向电连接,为藻类的生长提供合适的温度。
[0014]进一步的,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分别设置于箱体左右两端的通风口内,防止灰尘进入培养箱。
[0015]进一步的,还包括观察窗,所述观察窗分别设置于箱门的上端,便于观察培养箱的内部情况。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高密度益生藻类的培养装置,具有以下好处:
[0017]1、在使用时,通过外部设备将设备移动到指定的工作地点,使用时,拉动把手,打开箱门,通过扳手将连接在连接块远离培养箱一端的螺丝取出,此时拉动握把,抽出底座,将需要培养的藻类倒入培养箱,推动握把,使底座复原,将螺丝重新拧回原位,实现对底座以及上方结构的紧固锁止,防止培养时因为底座的偏移,影响培养效果,此时打开营养液补液闸,通过补液管向输液箱补充营养液,通过单片机的调控,抽水机开始运行,输液箱里的营养液经过进液管源源不断的进入到输送管道内,营养液通过喷头均匀的喷洒在培养箱的内部,通过单片机的调控,电机开始运行,输出轴转动,带动搅拌叶片旋转,搅拌叶片在培养箱内不断地搅拌,避免藻类因为沉淀在培养箱的底部无法均匀地吸收营养液的营养而影响生长速度。
[0018]2、通过单片机的调控,植物补光灯开始运行,为藻类的生长提供照明,温度检测仪会实时监测箱体内的温度,温度检测仪会将监测的数据传送给单片机,当箱体内的温度较低时,通过单片机的调控,电热板开始运行,为藻类的生长提供合适的温度。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培养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箱体、2单片机、3观察窗、4箱门、5过滤网、6培养机构、61底座、62握把、63培养箱、64连接块、65电机、66搅拌叶片、7输液箱、8补液管、9抽水机、10输送管道、11喷头、12进液管、13温度检测仪、14把手、15电热板、16植物补光灯、17营养液补液闸。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密度益生藻类的培养装置,包
括箱体1和培养机构6;
[0024]箱体1:其前端的出口处分别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4,箱门4的中部均设有把手14,箱体1的上端设置有输液箱7;
[0025]培养机构6:其包括底座61、握把62、培养箱63、连接块64、电机65和搅拌叶片66,底座61滑动连接于箱体1底壁设置的导向滑槽内,连接块64分别设置于底座61的上表面左右两端,连接块64远离箱体1的一端均通过螺丝与箱体1的底壁连接,握把62均设置于底座61上表面的前端,培养箱63设置于底座61上表面的中部,电机65设置于底座61上表面的右端,电机65左端的输出轴通过密封轴承穿过冷培养箱63右表面的通孔,搅拌叶片66均匀设置于电机65输出轴的外弧面,使用时,拉动把手14,打开箱门4,通过扳手将连接在连接块远离培养箱63一端的螺丝取出,此时拉动握把62,抽出底座61,将需要培养的藻类倒入培养箱63,推动握把62,使底座61复原,将螺丝重新拧回原位,实现对底座61以及上方结构的紧固锁止,防止培养时因为底座61的偏移,影响培养效果,此时打开营养液补液闸17,通过补液管8向输液箱7补充营养液,通过单片机2的调控,抽水机9开始运行,输液箱7里的营养液经过进液管12源源不断的进入到输送管道10内,营养液通过喷头11均匀的喷洒在培养箱63的内部,通过单片机2的调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密度益生藻类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和培养机构(6);箱体(1):其前端的出口处分别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4),箱门(4)的中部均设有把手(14),箱体(1)的上端设置有输液箱(7);培养机构(6):其包括底座(61)、握把(62)、培养箱(63)、连接块(64)、电机(65)和搅拌叶片(66),所述底座(61)滑动连接于箱体(1)底壁设置的导向滑槽内,连接块(64)分别设置于底座(61)的上表面左右两端,连接块(64)远离箱体(1)的一端均通过螺丝与箱体(1)的底壁连接,握把(62)均设置于底座(61)上表面的前端,培养箱(63)设置于底座(61)上表面的中部,电机(65)设置于底座(61)上表面的右端,电机(65)左端的输出轴通过密封轴承穿过冷培养箱(63)右表面的通孔,搅拌叶片(66)均匀设置于电机(65)输出轴的外弧面;其中:还包括单片机(2),所述单片机(2)设置于箱体(1)的左壁下端,单片机(2)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电机(65)的输入端与单片机(2)的输出端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益生藻类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液管(8)、抽水机(9)、输送管道(10)、喷头(11)和进液管(12),所述补液管(8)设置于输液箱(7)上端的补液口处,抽水机(9)设置于箱体(1)的上端右侧,抽水机(9)左端的进水口穿过输液箱(7)的右表面延伸至冷输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良宝王建东刘厚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沃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