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柱梁连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5649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柱梁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柱梁连接组件,包括方柱、第一方梁以及第二方梁,方柱设有安装腔,方柱前侧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方柱左侧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第二开口,第一方梁后端设有通过第一开口伸入安装腔内的第一连接柱,第二方梁右端设有通过第二开口伸入安装腔内的第二连接柱,第二连接柱设有让位通孔,第一连接柱后端穿过让位通孔并与方柱后侧螺纹连接,第一连接柱上下两侧与第一开口上下侧对应相抵,第二连接柱右端与方柱右侧螺纹连接,第二连接柱上下两侧与第二开口上下两侧对应相抵。实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得方柱的四侧受力更为均衡,减少方柱的变形,提高柱梁连接组件的使用寿命。提高柱梁连接组件的使用寿命。提高柱梁连接组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柱梁连接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柱梁连接
,尤其是一种柱梁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行业里,建筑物的转角处,经常出现两条梁的端部分别与方柱的两个相邻的侧面对应连接,使得两条梁成90度夹角。现有技术中,梁的端部采用焊接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方柱侧面连接,作用在梁上的力传递到方柱侧面并分布在方柱的两相邻侧面,使得方柱四侧的受力不够均衡,容易使方柱产生变形,降低柱梁连接组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柱梁连接组件,能够提高柱梁连接组件的使用寿命。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柱梁连接组件,包括方柱、第一方梁以及第二方梁,所述方柱设有安装腔,所述方柱前侧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方柱左侧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方梁后端设有通过第一开口伸入安装腔内的第一连接柱,第二方梁右端设有通过第二开口伸入安装腔内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设有让位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柱后端穿过让位通孔并与方柱后侧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上下两侧与第一开口上下侧对应相抵,所述第二连接柱右端与方柱右侧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柱上下两侧与第二开口上下两侧对应相抵。
[0005]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本技术的柱梁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方柱后侧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第三开口,所述方柱右侧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第四开口,所述第一连接板上部于第三开口上方与方柱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下部于第三开口下方与方柱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上部于第四开口上方与方柱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下部于第四开口下方与方柱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中部与第一连接柱后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中部与第二连接柱后端螺纹连接。
[0006]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方柱后侧于第三开口上方设有与第三开口连通并用于容纳第一连接板上部的第一容纳槽,所述方柱后侧于第三开口下方设有与第三开口连通并用于容纳第一连接板下部的第二容纳槽,所述方柱右侧于第四开口上方设有与第四开口连通并用于容纳第二连接板上部的第三容纳槽,所述方柱右侧于第四开口下方设有与第四开口连通并用于容纳第二连接板上部的第四容纳槽。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容纳槽与第三容纳槽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容纳槽与第四容纳槽相互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板右侧与第二连接板后侧固定连接。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板后侧与方柱后侧共面,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方柱右侧共面。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方梁后端与方柱前侧相抵,所述第二方梁右端与方柱左侧相抵。
[001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柱上下两侧与让位通孔上下两侧对应相抵。
[001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柱上侧面从前往后向下倾斜,所述让位通孔上侧面与第一连接柱上侧面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柱下侧面从前往后向上倾斜,所述让位通孔下侧面与第一连接柱下侧面平行。
[0012]实施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的柱梁连接组件通过方柱、第一方梁、第二方梁、安装腔、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以及让位通孔相互配合,使第一方梁以及第二方梁的作用力分布到方柱前后左右四侧,使得方柱的四侧受力更为均衡,减少方柱的变形,提高柱梁连接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柱梁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0015]图2为图1中A

A剖视图;
[0016]图3为图1中B

B剖视图。
[0017]图中:1、方柱;2、第一方梁;3、第二方梁;4、安装腔;5、第一开口;6、第二开口;7、第一连接柱;8、第二连接柱;9、让位通孔;10、第一连接板;11、第二连接板;12、第三开口;13、第四开口;14、第一容纳槽;15、第二容纳槽;16、第三容纳槽;17、第四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仅此声明,本技术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技术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具体限定。
[0019]如图1至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柱梁连接组件,包括方柱1、第一方梁2以及第二方梁3,实际上,所述方柱1、第一方梁2以及第二方梁3的材质均为钢,具有一定的支承能力。
[0020]所述方柱1设有安装腔4,所述方柱1前侧设有与安装腔4连通的第一开口5,所述方柱1左侧设有与安装腔4连通的第二开口6,所述第一方梁2后端设有通过第一开口5伸入安装腔4内的第一连接柱7,第二方梁3右端设有通过第二开口6伸入安装腔4内的第二连接柱8,所述第二连接柱8设有让位通孔9,所述第一连接柱7后端穿过让位通孔9并与方柱1后侧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7上下两侧与第一开口5上下侧对应相抵,实际上,所述第一连接柱7的高度与第一开口5的高度相同,使得第一连接柱7卡在第一开口5中,实现所述第一连接柱7上下两侧与第一开口5上下侧对应相抵;所述第二连接柱8右端与方柱1右侧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柱8上下两侧与第二开口6上下两侧对应相抵,实际上,所述第二连接柱8的高度与第二开口6的高度相同,使得第一连接柱7卡在第二开口6中,实现所述第二连接柱8上下两侧与第二开口6上下侧对应相抵。
[0021]本技术的柱梁连接组件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第一连接柱7后端穿过让位通孔9后与方柱1后侧螺纹连接以及第一连接柱7上下两侧与第一开口5上下侧对应相抵,使得第一方梁2的作用力通过第一连接柱7传递到方柱1的前后两侧;通过第二连接柱8右端与方
柱1右侧螺纹连接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柱8上下两侧与第二开口6上下两侧对应相抵,使得第二方梁3的作用力通过第二连接柱8传递到方柱1的左右两侧;使第一方梁2以及第二方梁3的作用力分布到方柱1前后左右四侧。
[0022]本技术的柱梁连接组件通过方柱1、第一方梁2、第二方梁3、安装腔4、第一开口5、第二开口6、第一连接柱7、第二连接柱8以及让位通孔9相互配合,使第一方梁2以及第二方梁3的作用力分布到方柱1前后左右四侧,使得方柱1的四侧受力更为均衡,减少方柱1的变形,提高柱梁连接组件的使用寿命。
[0023]具体地,本技术的柱梁连接组件还优选包括第一连接板10以及第二连接板11,所述方柱1后侧设有与安装腔4连通的第三开口12,所述方柱1右侧设有与安装腔4连通的第四开口13,所述第一连接板10上部于第三开口12上方与方柱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0下部于第三开口12下方与方柱1螺纹连接,实现第一连接板10板与方柱1后侧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11上部于第四开口13上方与方柱1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11下部于第四开口13下方与方柱1螺纹连接,实现第二连接板11与方柱1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柱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方柱、第一方梁以及第二方梁,所述方柱设有安装腔,所述方柱前侧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方柱左侧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方梁后端设有通过第一开口伸入安装腔内的第一连接柱,第二方梁右端设有通过第二开口伸入安装腔内的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设有让位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柱后端穿过让位通孔并与方柱后侧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上下两侧与第一开口上下侧对应相抵,所述第二连接柱右端与方柱右侧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柱上下两侧与第二开口上下两侧对应相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柱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方柱后侧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第三开口,所述方柱右侧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第四开口,所述第一连接板上部于第三开口上方与方柱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下部于第三开口下方与方柱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上部于第四开口上方与方柱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下部于第四开口下方与方柱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中部与第一连接柱后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中部与第二连接柱后端螺纹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柱梁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柱后侧于第三开口上方设有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麦伟文林锦波郝稼祥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粤驰建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