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043011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旨在利用种植浮台单独种植水稻,种植浮台与鱼塘相互独立,分别为鱼和水稻提供适宜的环境,同时避免水稻根部被鱼塘中的杂鱼咬食,确保鱼和水稻的产量,其技术方案: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包括鱼塘,所述鱼塘上漂浮多个相互连接的种植浮台,所述种植浮台通过抽水泵精准控制水位,采用淤泥泵抽取鱼塘的底泥作为水稻种植的营养土;多个所述种植浮台占鱼塘总面积的1/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鱼稻共生
,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稻共生是利用鱼类和植物生态原理,在养鱼的同时种植水稻,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提高种养收入。
[0003]例如,CN209473368U就公开了一种鱼蛙稻共生循环利用系统,包括池塘,池塘的左侧设置有静水池、右侧设置有泄洪沟,静水池与池塘间设置有进水过滤网,静水池中设置有清扫装置,清扫装置包括清扫机构、传动螺杆、驱动电机和导向杆,清扫机构包括与传动螺杆相连的驱动块、与导向杆相连的导向块、刷板和设置在刷板上的刷毛,导向块的一端与驱动块相连、另一端与刷板相连,池塘中设置有多个用于种植水稻的漂浮平台,漂浮平台上设置有多个种植盘,池塘的池埂的四周设置有围网、上方的四周设置有天网。
[0004]上述共生系统中,在池塘中设置了漂浮平台,水稻种植在漂浮平台上的种植盘中,水稻的根部可以进入到池塘中,吸收养分;
[0005]这种结构下,水稻还是采用水培模式种植,水稻放置在池塘水面上,与养殖使用同一水源;其实水稻所需的营养和鱼所需的水环境不一致;
[0006]且,食草型杂鱼会去咬食水稻根部,进而影响水稻的生长,无法保障水稻的产量;
[0007]现有的漂浮平台多采用普通材质,使用寿命仅1

2年;采用的“花盆式”种植,投入成本高,复产成本更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旨在利用种植浮台单独种植水稻,种植浮台与鱼塘相互独立,分别为鱼和水稻提供适宜的环境,同时避免水稻根部被鱼塘中的杂鱼咬食,确保鱼和水稻的产量。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包括鱼塘,所述鱼塘上漂浮多个相互连接的种植浮台,所述种植浮台通过抽水泵精准控制水位,采用淤泥泵抽取鱼塘的底泥作为水稻种植的营养土;多个所述种植浮台占鱼塘总面积的1/3

3/4。
[0010]上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中,所述种植浮台种植水稻时采用浅水栽秧、深水活棵、露水分蘖、打苞深水、干湿壮籽五步法。
[0011]上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中,所述浅水栽秧深水活棵、露水分蘖、打苞深水、干湿壮籽是通过抽水泵调节种植浮台的水位来实现的。
[0012]上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中,所述种植浮台设有拉绳,通过外部牵引力来移动种植浮台至干燥地方收割。
[0013]上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中,多个所述种植浮台呈矩形阵列布置。
[0014]上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中,所述种植浮台为聚苯乙烯泡材质,所述种植浮台的顶部设有朝上开放的用于种植水稻的种植腔,所述抽水泵设置在种植腔内,所述种植
浮台的底部设有多个朝下开放的凹槽。
[0015]上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中,所述种植腔内设有一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与种植腔的内壁相配合围住所述抽水泵,所述分隔板上设有多个通孔。
[0016]上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中,所述种植腔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矩形,所述种植腔相对的两侧之间设有一龙骨,所述龙骨位于所述种植腔的宽度方向的中轴线上,所述龙骨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弧面。
[0017]上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中,所述种植腔的侧壁上设有延伸至种植腔的底部的加强块。
[0018]上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中,所述种植浮台的外壁上套设有环形带,所述环形带上设有用于串接所述拉绳的连接孔位。
[0019]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
[0020]本专利技术中在鱼塘上设置了多个种植浮台来种植水稻,种植浮台和鱼塘相互独立,不再是传统的水培模式,可以利用鱼塘底泥来充当水稻种植的营养土,为水稻提供适宜的种植环境,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同时,池塘有机底泥可培植出绿色有机水稻,从而产出高品质大米。而种植品平台又可以为鱼类遮阳,避免夏日暴晒,由于多个所述种植浮台占鱼塘总面积的1/3

3/4,在鱼类需要阳光时,也有足够的光照空间。
[0021]由于种植浮台和鱼塘相互独立,鱼塘可以自行调配合适鱼类生长的水环境,鱼塘内的食草型杂鱼无法咬食水稻根部,很好地保护水稻的生长,以此使得鱼和水稻的产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0022]同时,可以利用抽水泵来精准控制种植浮台的水位,根据水稻种植的不同阶段,来调配种植浮台的水位,让水稻高产稳产。并且,控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水面均匀还可实现点播,减少人工成本投入。
附图说明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说明;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种植浮台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图2的A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种植浮台的俯视图;
[0028]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图4的B

B剖视图;
[0029]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图4的C

C剖视图;
[0030]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种植浮台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2]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不同方案。
[0033]实施例1
[0034]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包括鱼塘100,所述鱼塘100上漂浮多个相互连接的种植浮台1,所述种植浮台1通过抽水泵3精准控制水位,采用淤泥泵抽取鱼塘100的底泥作为水稻种植的营养土;
[0035]在鱼塘100上设置了多个种植浮台1来种植水稻,种植浮台1和鱼塘100相互独立,可以利用鱼塘100底泥来充当水稻种植的营养土,为水稻提供适宜的种植环境,降低化肥使用量,不再是传统的水培模式,鱼塘100可以自行调配合适鱼类生长的水环境,鱼塘100内的杂鱼无法咬食水稻根部,很好地保护水稻的生长,以此使得鱼和水稻的产量都得到了保障;
[0036]同时,可以利用抽水泵3来精准控制种植浮台1的水位,根据水稻种植的不同阶段,来调配种植浮台1的水位,让水稻高产稳产。
[0037]具体来说,种植浮台1种植水稻时采用浅水栽秧、深水活棵、露水分蘖、打苞深水、干湿壮籽五步法,即可完成种植到收割,产出效率高,复产投入成本低;
[0038]浅水栽秧是指在水稻移栽时要保持一定的水层深度,防止移栽时倒苗和植株没水过多发生淹苗现象,水层深度根据秧苗大小灵活掌握,水层深度以栽秧后没过植株三分之一左右为宜;深水活棵是指在水稻在移栽后处于返青阶段,要防止干苗,需要保持水层深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包括鱼塘,其特征在于,所述鱼塘上漂浮多个相互连接的种植浮台,所述种植浮台通过抽水泵精准控制水位,采用淤泥泵抽取鱼塘的底泥作为水稻种植的营养土;多个所述种植浮台占鱼塘总面积的1/3

3/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浮台种植水稻时采用浅水栽秧、深水活棵、露水分蘖、打苞深水、干湿壮籽五步法。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水栽秧深水活棵、露水分蘖、打苞深水、干湿壮籽是通过抽水泵调节种植浮台的水位来实现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浮台设有拉绳,通过外部牵引力来移动种植浮台至干燥地方收割。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种植浮台呈矩形阵列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稻共生种养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锐区维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观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