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02836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4 2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两栖车辆技术领域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所述的两栖车辆包括车体(9),车体(9)上安装伸缩部件(1)和摆臂(3),伸缩部件(1)连接摆臂(3),摆臂(3)连接驱动部件(4),驱动部件(4)的转盘(10)偏心连接支架(5),支架(5)连接脱困板(8)。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性能可靠,操作便捷,在车辆行驶在凹凸不平路面无法通过时,能够有效对车辆提供助推力,实现脱困板与路面接触的摩擦力转化为驱动力,方便可靠通过凹凸不平的特殊路况,可靠助力车辆脱困,提高通过性能。提高通过性能。提高通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栖车辆脱困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两栖车辆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两栖车辆脱困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陆两栖车辆在陆地和水面行驶。两栖车辆在陆地行驶时,当行驶在凹凸不平路面时,有时出现陷入凹坑及泥沙路况而无法脱困的问题,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行驶。水陆两栖车辆对于车辆行驶的通过性要求更高,这样的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车辆正常使用,导致严重的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性能可靠,操作便捷,在车辆行驶在凹凸不平路面无法通过时,能够有效对车辆提供助推力,实现脱困板与路面接触的摩擦力转化为驱动力,方便可靠通过凹凸不平的特殊路况,可靠助力车辆脱困,提高通过性能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
[0004]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本专利技术为一种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包括车体,车体上安装伸缩部件和摆臂,伸缩部件连接摆臂,摆臂连接驱动部件,驱动部件的转盘偏心连接支架,支架连接脱困板。
[0006]所述的摆臂一端通过销轴Ⅰ活动连接车体,摆臂另一端固定连接驱动部件。
[0007]所述的伸缩部件一端活动连接车体,伸缩部件另一端活动连接靠近驱动部件的摆臂一端。
[0008]所述的支架呈V字形结构,支架的端部活动连接转盘,支架的两个分支分别连接脱困板。
[0009]所述的伸缩部件和驱动部件分别连接控制部件。
[0010]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伸缩部件伸出且控制部件控制驱动部件的转盘带动支架向下方位置移动时,驱动部件设置为能够带动支架和脱困板逆时针转动,脱困板设置为能够施力在车体通过面而实现车体行走的结构。
[0011]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伸缩部件收缩且控制部件控制驱动部件的转盘带动支架向上方位置移动时,驱动部件设置为能够带动支架和脱困板顺时针转动,脱困板设置为能够向上移动而收起到车体底部位置结构。
[0012]所述的支架的端部通过销轴Ⅱ与转盘活动连接。
[0013]所述的伸缩部件通过销轴Ⅲ与摆臂活动连接。
[0014]所述的伸缩部件为液压油缸,驱动部件为液压马达。
[0015]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001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主要创新点在于,在车体上安装一个或多个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可以在车体底部每侧分别设置装置,在两栖车辆行驶在水面时,可以控制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向上移动,收起到靠近车体底部位置,此时,两栖车辆脱困装置不会对车
辆的行驶产生阻力。与此同时,脱困板上还设置密封条,通过密封条的密封,达到增加排水体积目的。两栖车辆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而无法通过时,可以控制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向下移动,脱困板施力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从而助力推动车辆向前移动,离开凹凸不平的路面,这样,有效提高车辆的通过性能。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是:当需要进行两栖车辆脱困时,控制部件控制伸缩部件伸出且控制部件控制驱动部件的转盘带动支架向下方位置移动,驱动部件带动支架和脱困板逆时针转动,脱困板能够施力在车体通过面而实现车体行走。两栖车辆脱困后,控制部件控制伸缩部件收缩且控制部件控制驱动部件的转盘带动支架向上方位置移动,驱动部件能够带动支架和脱困板顺时针转动,脱困板能够向上移动而收起到车体底部位置。这样,不会干涉车辆正常行驶。本专利技术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性能可靠,操作便捷,在车辆行驶在凹凸不平路面无法通过时,能够有效对车辆提供助推力,实现脱困板与路面接触的摩擦力转化为驱动力,方便可靠通过凹凸不平的特殊路况,可靠助力车辆脱困,提高通过性能。
附图说明
[0017]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向下移动进行脱困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收起到车体底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伸缩部件;2、销轴Ⅰ;3、摆臂;4、驱动部件;5、支架;6、销轴Ⅱ;7、密封胶条;8、脱困板;9、车体;10、转盘;11、端部;12、分支;13、控制部件;14、车体通过面;15、销轴Ⅲ。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3]如附图1

附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包括车体9,车体9上安装伸缩部件1和摆臂3,伸缩部件1连接摆臂3,摆臂3连接驱动部件4,驱动部件4的转盘10偏心连接支架5,支架5连接脱困板8。上述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全新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在车体上安装一个或多个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在两栖车辆行驶在水面时,可以控制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向上移动,收起到靠近车体底部位置,此时,两栖车辆脱困装置不会对车辆的行驶产生阻力。当两栖车辆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而无法通过时,可以控制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向下移动,脱困板施力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从而助力推动车辆向前移动,离开凹凸不平的路面,这样,有效提高车辆的通过性能。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是:当需要进行两栖车辆脱困时,控制部件13控制伸缩部件1伸出且控制部件13控制驱动部件4的转盘10带动支架5向下方位置移动,驱动部件4带动支架5和脱困板8逆时针转动,脱困板8能够施力在车体通过面14而实现车体9行走。两栖车辆脱困后,控制部件13控制伸缩部件1收缩且控制部件13控制驱动部件4的转盘10带动支架5向上方位置移动,驱动部件4能够带动支架5和脱困板8顺时针转动,脱困板8能够向上移动而收起到车体9底部位
置。这样,不会干涉车辆正常行驶。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性能可靠,操作便捷,在车辆行驶在凹凸不平路面无法通过时,能够有效对车辆提供助推力,实现脱困板与路面接触的摩擦力转化为驱动力,方便可靠通过凹凸不平的特殊路况,可靠助力车辆脱困,提高通过性能。
[0024]所述的摆臂3一端通过销轴Ⅰ2活动连接车体9,摆臂3另一端固定连接驱动部件4,上述结构,一方面,在伸缩部件伸缩时,能够实现摆臂相对于车体的摆动,从而带动脱困板的位置变化。而液压马达作为驱动动力源性能可靠。
[0025]所述的伸缩部件1一端活动连接车体9,伸缩部件1另一端活动连接靠近驱动部件4的摆臂3一端。上述结构,在控制部件控制电机转动时,驱动部件的转轴转动,带动与转轴连接的转盘转动,因为支架与转盘偏心连接,在转盘转动到不同位置时,支架的位置变化,支架位置变化,则脱困板高度相对于车体变化,在收起和打开状态切换。
[0026]所述的支架5呈V字形结构,支架5的端部11活动连接转盘10,支架5的两个分支12分别连接脱困板8。上述结构,一方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9),车体(9)上安装伸缩部件(1)和摆臂(3),伸缩部件(1)连接摆臂(3),摆臂(3)连接驱动部件(4),驱动部件(4)的转盘(10)偏心连接支架(5),支架(5)连接脱困板(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摆臂(3)一端通过销轴Ⅰ(2)活动连接车体(9),摆臂(3)另一端固定连接驱动部件(4)。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缩部件(1)一端活动连接车体(9),伸缩部件(1)另一端活动连接靠近驱动部件(4)的摆臂(3)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5)呈V字形结构,支架(5)的端部(11)活动连接转盘(10),支架(5)的两个分支(12)分别连接脱困板(8)。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缩部件(1)和驱动部件(4)分别连接控制部件(1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栖车辆脱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伟石正鹏王裕学方洁赵永安李澄顺李勇明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