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组件和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1130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5: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散热组件和手机,能够提升散热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热管、主管道、循环组件及支管道,热管内部设有毛细层和冷却液;主管道穿设于热管的内部;支管道具有第一段管道、第二段管道及第三段管道,第一段管道设于热管的外部且第一段管道与主管道连通,第二段管道穿设于热管的内部且第二段管道与第一段管道连通,第三段管道设于热管的外部且第三段管道与主管道连通,第三段管道与第二段管道连通;循环组件连通于主管道和第一段管道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循环组件,可以使冷却水在主管道和支管道之间循环流动,配合热管及内部的冷却液对手机内部发热位置进行吸热,可以实现有效地热传递,对手机内部发热位置进行降温。行降温。行降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组件和手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
,特别是一种散热组件和手机。

技术介绍

[0002]智能手机配置换代越来越快,核心数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强大,但是发热量也越来越大。目前市场上的旗舰机在满负荷运行时,散热效率低,手机温度较高,甚至出现烫手的情况,严重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散热组件,能够提升散热效果。
[0004]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散热组件的手机。
[0005]一方面,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散热组件,包括热管、主管道、循环组件及至少一根支管道,所述热管内部设有毛细层和在所述毛细层内的冷却液;所述主管道穿设于所述热管的内部;每一根所述支管道具有第一段管道、第二段管道及第三段管道,所述第一段管道设于所述热管的外部且所述第一段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主管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段管道穿设于所述热管的内部且所述第二段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段管道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三段管道设于所述热管的外部且所述第三段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主管道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三段管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段管道的第二端连通;所述循环组件连通于所述主管道的第一段和所述第一段管道的第一端之间,以驱动冷却水在所述主管道和所述支管道之间循环流动。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多个散热鳍片和多个吸热板;所述散热鳍片设于所述第一段管道的外壁上或所述第三段管道的外壁上;所述吸热板与对应的所述散热鳍片连接。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段管道和所述第三段管道呈回形纹路铺设于所述热管的外部。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循环组件包括安装管道、驱动件及至少两片扇叶;所述安装管道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段管道的第一端连通,第二端与所述主管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安装管道内;至少两片所述扇叶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驱动端上。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毛细层由铜或铝材质制成。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所述主管道及所述支管道的壁厚均为0.01mm~0.30mm。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所述主管道及所述支管道的壁厚均为0.5mm~0.15mm。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所述主管道及所述支管道的壁厚均为0.1mm。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所述主管道及所述支管道由连铸连轧法制作而成。
[0014]另一方面,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手机,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散热组件。
[00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利用循环组件,可以使冷却水在主管道和支管道之间循环流动,配合热管及内部的冷却液对手机内部发热位置进行吸热,可以实现有效地热传递,对手机内部发热位置进行降温;此外,配合呈回形纹路设置的第一段管道和第二管道,可以增大散热手机内部散热面积,以避免手机后壳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情况,避免烫手,且配合散热鳍片和吸热板,可以提升热传递效率,以使手机运行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有效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0016]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示出的散热组件的主管道和两根支管道铺设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示出的散热组件的散热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0018]附图标记:热管100、主管道200、支管道300、第一段管道310、第二段管道320、第三段管道330、循环组件400、安装管道410、驱动件420、扇叶430、散热鳍片500、吸热板600。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0]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顶、底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专利技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0021]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组合。
[0022]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元件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类似地,第二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
[0023]一方面,参照图1至图3,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散热组件,包括热管100、主管道200、
循环组件400及至少一根支管道300,热管100内部设有毛细层和在毛细层内的冷却液;主管道200穿设于热管100的内部;每一根支管道300具有第一段管道310、第二段管道320及第三段管道330,第一段管道310设于热管100的外部且第一段管道310的第一端与主管道200的第一端连通,第二段管道320穿设于热管100的内部且第二段管道320的第一端与第一段管道310的第二端连通,第三段管道330设于热管100的外部且第三段管道330的第一端与主管道200的第二端连通,第三段管道330的第二端与第二段管道320的第二端连通;循环组件400连通于主管道200的第一段和第一段管道310的第一端之间,以驱动冷却水在主管道200和支管道300之间循环流动。
[0024]参照图1和图2,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支管道300设有两根,两根支管道300以对称的方式设于热管100和主管道200的两侧,设置两根支管道300,可以提升需要散热设备的内的散热面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0025]其中,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任何需要散热的环境内,如平板电脑、电脑、服务器等设备内,本专利技术以设于手机内部进行主要的原理说明,热管100设于手机处理器的表面,热管100吸收热量后,会使毛细层内的冷却液蒸发气化,主管道200和第二段管道320内的冷却水则会吸收蒸汽的热量,使冷却液的蒸汽凝结成液体,第一段管道310及第三段管道330则设于手机内部元件其它温度较高的位置,配合驱动组件驱动冷却水在主管道200和支管道300内循环流动,可以对手机内部的温度进行循环吸热降温,以使手机可以运行在合适的环境温度下,提升了可靠性,同时也避免手机会出现烫手的情况,有效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热管(100),内部设有毛细层和在所述毛细层内的冷却液;主管道(200),穿设于所述热管(100)的内部;至少一根支管道(300),每一根所述支管道(300)具有第一段管道(310)、第二段管道(320)及第三段管道(330),所述第一段管道(310)设于所述热管(100)的外部且所述第一段管道(310)的第一端与所述主管道(200)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段管道(320)穿设于所述热管(100)的内部且所述第二段管道(32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段管道(310)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三段管道(330)设于所述热管(100)的外部且所述第三段管道(330)的第一端与所述主管道(200)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三段管道(33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段管道(320)的第二端连通;循环组件(400),连通于所述主管道(200)的第一段和所述第一段管道(310)的第一端之间,以驱动冷却水在所述主管道(200)和所述支管道(300)之间循环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散热鳍片(500),所述散热鳍片(500)设于所述第一段管道(310)的外壁上或所述第三段管道(330)的外壁上;多个吸热板(600),所述吸热板(600)与对应的所述散热鳍片(500)连接。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金科孟凡铎牛文宇李仁伟张福祥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奥润铜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