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9754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46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金属氮化物扩散阻障层可被包含在钴基结构及钌基结构之间,以减少、最小化及/或防止钴与钌的混合。金属氮化物扩散阻障层可包括氮化钴(C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是关于一种半导体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金属氮化物扩散阻障的半导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子装置(例如,处理器、存储器)可包括各个半导体装置(例如,晶体管、电容器、电阻器)通过内连线结构互连的各种中间层及后端层或区域。内连线结构可包括金属化层(也称作导线)、连接金属化层的导孔、接触插塞、及/或沟槽等。可在称作双镶嵌制程的相同制造制程期间形成沟槽和导孔。在双镶嵌制程中,使用导孔先制制程(via

first procedure)或沟槽先制制程(trench

first procedure)来蚀刻导孔及沟槽。然后,在相同的沉积操作(例如电镀)中用导电材料填充沟槽及导孔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包括:形成凹槽在装置的介电层中;其中凹槽形成在导电结构上方,使得凹槽中的底表面位于凹槽及导电结构之间的界面;及其中导电结构包括第一材料;使用联氨对凹槽中的底表面进行表面处理操作,以在底表面上形成扩散阻障层;其中扩散阻障层包括第一材料的氮化物;及沉积一层第二材料在凹槽中的扩散阻障层上方,以在导电结构上方形成内连线结构。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包括:形成开口,穿过装置的第一介电层到装置的第二介电层中的导电结构,其中导电结构包括第一材料;进行下列组合的一个或多个循环,以在开口中的底表面上形成扩散阻障层:对底表面进行表面处理操作:及在表面处理操作的步骤之后,进行第二材料的前驱物的沉积操作:其中扩散阻障层包括第二材料的氮化物;及沉积一层第二材料在开口中的扩散阻障层上方,以形成内连线结构在导电结构上方。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导电结构,被包括于装置的第一介电层中,包括第一导电材料;内连线结构,被包括于装置的第二介电层中,包括一层第二导电材料;及扩散阻障层,位于导电结构及内连线结构之间,包括第一导电材料的氮化物或第二导电材料的氮化物。
附图说明
[0006]本公开的各面向从以下详细描述中配合附图可最好地被理解。应强调的是,依据业界的标准做法,各种部件并未按照比例绘制且仅用于说明的目的。事实上,为了清楚讨论,各种部件的尺寸可任意放大或缩小。
[0007]图1是在其中可实现本文所述的系统及/或方法的例示性环境的视图。
[0008]图2是本文所述的例示性电子装置的一部分的视图。
[0009]图3是本文所述的电子装置的例示性部分的视图。
[0010]图4A、图4B、图4C、图4D、图4E是本文所述的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视图。
[0011]图5是本文所述的电子装置的例示性部分的视图。
[0012]图6A、图6B、图6C、图6D、图6E是本文所述的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视图。
[0013]图7是本文所述的电子装置的例示性部分的视图。
[0014]图8A、图8B、图8C、图8D、图8E是本文所述的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视图。
[0015]图9是本文所述的电子装置的例示性部分的视图。
[0016]图10A、图10B、图10C、图10D、图10E是本文所述的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视图。
[0017]图11是本文所述的电子装置的例示性部分的视图。
[0018]图12A、图12B、图12C、图12D、图12E是本文所述的例示性实施方式的视图。
[0019]图13是图1的一个或多个装置的例示性元件的视图。
[0020]图14及图15是与形成半导体结构相关的例示性制程的流程。
[0021]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2]100:例示性环境
[0023]102:沉积设备
[0024]104:曝光设备
[0025]106:显影设备
[0026]108:蚀刻设备
[0027]110:平坦化设备
[0028]112:镀膜设备
[0029]114:晶圆/晶粒运输设备
[0030]200:装置
[0031]202:基板
[0032]204:鳍片结构
[0033]206:介电层
[0034]208:蚀刻停止层
[0035]210:介电层
[0036]212:蚀刻停止层
[0037]214:介电层
[0038]216:蚀刻停止层
[0039]218:介电层
[0040]220:蚀刻停止层
[0041]222:介电层
[0042]224:蚀刻停止层
[0043]226:介电层
[0044]228:外延区
[0045]230:金属源极或漏极接触件
[0046]232:栅极
[0047]234:间隔物
[0048]236:间隔物
[0049]238:内连线
[0050]240:内连线
[0051]242:栅极接触件
[0052]244:导电结构
[0053]246:导电结构
[0054]248:导孔
[0055]250:导孔
[0056]252:导电结构
[0057]254:导电结构
[0058]300:例示性部分
[0059]302:介电层
[0060]304:介电层
[0061]306:导电结构
[0062]308:内连线结构
[0063]310:侧壁
[0064]312:底表面
[0065]314:第二导电层
[0066]316:扩散阻障层
[0067]400:例示性实施方式
[0068]402:开口
[0069]404:气体混合物
[0070]500:例示性部分
[0071]502:介电层
[0072]504:介电层
[0073]506:导电结构
[0074]508:内连线结构
[0075]510:侧壁
[0076]512:底表面
[0077]514:扩散阻障层
[0078]516:扩散阻障层
[0079]600:例示性实施方式
[0080]602:开口
[0081]604:气体混合物
[0082]700:例示性部分
[0083]702:介电层
[0084]704:介电层
[0085]706:导电结构
[0086]708:内连线结构
[0087]710:侧壁
[0088]712:底表面
[0089]714:扩散阻障层
[0090]716:扩散阻障层
[0091]800:例示性实施方式
[0092]802:开口
[0093]804:气体混合物
[0094]806:气体混合物
[0095]900: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包括:形成一凹槽在一装置的一介电层中;其中该凹槽形成在一导电结构上方,使得该凹槽中的一底表面位于该凹槽及该导电结构之间的一界面;及其中该导电结构包括一第一材料;使用联氨对该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丁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