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9404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41
一种驱动装置,能进一步紧凑地配置。驱动装置的分隔壁具有第一分隔壁及第二分隔壁。第一分隔壁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并覆盖马达外壳的轴向一端部。第二分隔壁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且配置为比第一分隔壁靠与轴向垂直的第一方向的一侧,并与第一分隔壁一起覆盖齿轮外壳的轴向另一端部。第二分隔壁配置为比第一分隔壁靠轴向一侧。比第一分隔壁靠轴向一侧。比第一分隔壁靠轴向一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一种驱动装置,以规定的减速比将马达的扭矩减速并传递至驱动轴。例如,驱动装置由马达、与马达连动的变速器及控制器一体地构成。(例如,参照国际公开公报2019/154155号)
[000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公报2019/154155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近几年来,要求更紧凑地配置驱动装置。例如,在将驱动装置配置于电动车辆的较后方的情况下,要求进一步减小驱动装置在铅垂方向上的尺寸。在上述驱动装置中,控制器配置于变速器的上方,因此,难以针对上述需求减小驱动装置在铅垂方向上的尺寸。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能进一步紧凑地配置驱动装置的技术。
[0006]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例示性的驱动装置包括马达部、齿轮部及外壳。所述马达部具有转子及定子。所述转子具有马达轴。所述马达轴能以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一转轴为中心旋转。所述定子配置在比所述转子靠径向外侧处。所述齿轮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端部处。所述外壳收容所述马达部和所述齿轮部。所述齿轮部具有第一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及第四齿轮。所述第一轴与所述马达轴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位于所述第一轴的径向外侧面。所述第二齿轮及所述第三齿轮位于沿轴向延伸的所述第一轴的径向外侧面,且能以沿轴向延伸的第二转轴为中心旋转。所述第四齿轮能以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三转轴为中心旋转。所述第二齿轮配置为比所述第三齿轮靠轴向另一侧,且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第二齿轮的节圆直径比第三齿轮的节圆直径大。所述第三转轴配置为比所述第一转轴靠与所述轴向垂直的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外壳具有马达外壳、齿轮外壳、分隔壁及逆变器外壳。所述马达外壳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并收容所述马达部。所述齿轮外壳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并收容所述齿轮部。所述分隔壁对所述马达外壳和所述齿轮外壳进行划分。所述逆变器外壳收容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的逆变器单元。所述第四齿轮配置为比所述逆变器外壳靠轴向一侧。所述第一转轴配置为比所述逆变器外壳靠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三转轴配置为比所述逆变器外壳靠与轴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分隔壁具有第一分隔壁及第二分隔壁。所述第一分隔壁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并覆盖所述马达外壳的轴向一端部。所述第二分隔壁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且配置为比所述第一分隔壁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分隔壁一起覆盖所述齿轮
外壳的轴向另一端部。所述第二分隔壁配置为比所述第一分隔壁靠轴向一侧。
[0007]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驱动装置,能够提供能进一步紧凑地配置驱动装置的技术。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从Z轴方向观察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从X轴方向观察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3是示出具有驱动装置的车辆的一例的概略图。图4是外壳的立体图。图5是外壳的分解立体图。(符号说明)100驱动装置;1马达部;10输出轴;11转子;111马达轴;1111轴筒部;1112中空部;1113轴孔部;112转子芯部;1121转子贯穿孔;1122
··
转子连通部;113磁体;12定子;121定子芯部;122线圈;1221线圈边端;2齿轮部;21減速装置;211第一齿轮;212第二齿轮;213第三齿轮;214第一轴;2141轴筒部;2142中空部;215第二轴;22差动装置;221第四齿轮;2211齿;222差动装置壳体;3外壳;301马达收容部;302齿轮收容部;303逆变器收容部;31外壳主体;311马达外壳;312齿轮外壳;313分隔壁;314逆变器外壳;3141底板;3142周壁;32第一盖部;321第二齿轮轴承保持部;3211第二齿轮轴承;322第二中间轴承保持部;3221第二中间轴承;323第二驱动轴通过孔;324接收盘部;3241供给孔;325齿轮侧油路;326齿轮侧限制构件;33第二盖部;331第二马达轴承保持部;3311第二马达轴承;34第三盖部;4第一分隔壁;41插通孔;42第一马达轴承保持部;421第一马达轴承;43第一齿轮轴承保持部;431第一齿轮轴承;44第一中间轴承保持部;441第一中间轴承;45分隔壁开口;5第二分隔壁;51第一驱动轴通过孔;52差动装置收容部;6逆变器单元;7泵;71马达侧油路;72油供给部;721供给孔;8油冷却器;CL油;Ds驱动轴;J1旋转轴线;J2中间轴线;J3差动轴线;P油积存部;RE制冷剂;200车辆;150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以下,参照附图,对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0]在以下说明中,基于驱动装置100装设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200上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重力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为上方(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铅垂上方),-Z方向为下方(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的铅垂下方)。另外,以下说明中的“Z轴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向”的一例。此外,
“‑
Z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向的一侧”的一例,“+Z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一例。
[0011]此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其表示供驱动装置100装设的车辆200的前后方向。+X方向是车辆200的前方,

X方向是车辆200的后方。但是,也可以是,+X方向为车辆200的后方,

X方向为车辆200的前方。另外,以下说明中的“X轴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向”的一例。此外,“+X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向的一侧”的一例,
“‑
X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第
一方向的另一侧”的一例。
[0012]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表示车辆20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

Y方向是车辆200的左方,+Y方向是车辆200的右方。但是,在+X方向为车辆200的后方的情况下,也可以是,+Y方向为车辆200的左方,

Y方向为车辆200的右方。即,无论X轴方向如何,仅记为+Y方向为车辆200的左右方向的一侧,

Y方向为车辆200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此外,根据驱动装置100相对于车辆200的装设方法,也可以是,X轴方向为车辆20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为车辆200的前后方向。在下述实施方式中,Y轴方向例如与马达部1的旋转轴线J1等平行。另外,以下说明中的“Y轴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轴向”的一例。而且,“+Y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轴向一侧”的一例,
“‑
Y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轴向另一侧”的一例。
[0013]在以下说明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有时将与马达部1的旋转轴线J1等规定轴线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此外,将与规定轴线正交的方向简称为“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马达部,所述马达部具有转子及定子,所述转子具有马达轴,所述马达轴能以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一转轴为中心旋转,所述定子配置在比所述转子靠径向外侧处;齿轮部,所述齿轮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端部处;以及外壳,所述外壳收容所述马达部以及所述齿轮部,所述齿轮部具有:第一轴,所述第一轴与所述马达轴连接;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位于所述第一轴的径向外侧面;第二轴,所述第二轴沿第二转轴延伸,所述第二转轴沿轴向延伸;第二齿轮及第三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及第三齿轮位于沿轴向延伸的所述第二轴的径向外侧面,且能以所述第二转轴为中心旋转;以及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能以沿着轴向延伸的第三转轴为中心旋转,所述第二齿轮配置为比所述第三齿轮靠轴向另一侧,且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第二齿轮的节圆直径比第三齿轮的节圆直径大,所述第三转轴配置为比所述第一转轴靠与所述轴向垂直的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外壳具有:马达外壳,所述马达外壳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并收容所述马达部;齿轮外壳,所述齿轮外壳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并收容所述齿轮部;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对所述马达外壳和所述齿轮外壳进行划分;以及逆变器外壳,所述逆变器外壳收容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的逆变器单元,所述第四齿轮配置为比所述逆变器外壳靠轴向一侧,所述第一转轴配置为比所述逆变器外壳靠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所述第三转轴配置为比所述逆变器外壳靠与轴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分隔壁具有:第一分隔壁,所述第一分隔壁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并覆盖所述马达外壳的轴向一端部;以及第二分隔壁,所述第二分隔壁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且配置为比所述第一分隔壁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分隔壁一起覆盖所述齿轮外壳的轴向另一端部,所述第二分隔壁配置为比所述第一分隔壁靠轴向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包括所述马达外壳、所述齿轮外壳及所述逆变器外壳;第一盖部,所述第一盖部位于所述外壳主体的轴向一侧;第二盖部,所述第二盖部位于所述外壳主体的轴向另一侧;以及第三盖部,所述第三盖部位于所述外壳主体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所述马达外壳、所述齿轮外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圭吾福永庆介藤本祥平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