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装置以及夹具个数调节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9294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40
拉伸装置(100)具备:一对导轨装置(10L、10R),其对无端状的循环路径进行划定,并被配置于薄膜的左右两侧;多个夹具单元(CU),其在一对导轨装置(10L、10R)的循环路径上行驶,并对薄膜进行把持;连杆机构(50),其对在循环路径上邻接的夹具单元(CU)进行连结;驱动机构(60),其使夹具单元(CU)沿着循环路径行驶;调节机构(70),其对夹具单元(CU)的纵向的间距和横向的间距进行调节;控制器(80),其对驱动机构(60)以及调节机构(70)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器(80)根据从夹具单元(CU)作用于导轨装置(10L、10R)的负载而控制出口侧链轮(62L、62R)的旋转。的旋转。的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拉伸装置以及夹具个数调节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拉伸装置以及夹具个数调节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日本专利特开2012

12125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具备无端连杆装置的二轴同时拉伸装置,所述无端连杆装置在片材状物的两侧具备对片材状物的端部进行把持的多个抓握装置。
[0003]该无端连杆装置在拉伸区间中,由在行进方向上呈末端扩大状地被平行配置的两根导向用引导导轨导向,在TD方向(末端扩大部分的纵向)上拉伸,并且在MD方向(行进方向)上从抓握间距P1向P2逐渐扩大。借此,使片材状物在纵横两方向上同时拉伸。无端连杆装置被构成为,由出口侧链轮驱动,并返回至入口侧链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在日本专利特开2012

121259号公报所记载的拉伸装置中,无端连杆装置的沿着引导导轨的移动由多个辊导向。另外,无端连杆装置由多个连杆机构构成,通过改变两个引导导轨的间隔而变更MD方向上的抓握装置(夹具单元)的间距,薄膜(片材状物)在MD方向上拉伸。
[0005]在这种拉伸装置中,要求了恰当地调节位于使薄膜拉伸的拉伸区域的夹具单元的个数。例如,在拉伸区域的夹具单元的个数少于恰当的个数的状态下,在将夹具单元彼此连结的连杆机构上,作用有将夹具单元的间距扩大的方向的力。通过该力,而使被设置于夹具单元的辊相对于引导导轨而向一方向被按压。当从辊作用于引导导轨的负载过大时,可能产生导轨装置、夹具单元的变形等。为了避免这种事态,需要恰当地对拉伸区域的夹具单元的个数进行调节。
[0006]拉伸区域的夹具单元的个数的调节是通过对驱动出口侧链轮的电动马达的动作进行调节而被实施的。目前,作业者一边确认电动马达的转矩值等,一边手动地调节电动马达的动作,从而存在调节需要较多的时间等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实施夹具的个数的调节的拉伸装置。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方式,将被输送的薄膜在纵横方向上拉伸的拉伸装置具备:导轨装置,其对无端状的循环路径进行划定,并被配置于薄膜的左右两侧;多个夹具单元,其在导轨装置的循环路径上行驶,并对薄膜进行把持;连杆机构,其将在循环路径上邻接的夹具单元连结;驱动机构,其使夹具单元沿着循环路径行驶;调节机构,其对夹具单元的纵向的间距和横向的间距进行调节;控制器,其对驱动机构以及调节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取得表示从夹具单元作用于导轨装置的负载的负载数据,夹具单元具有与导轨装置卡合并对沿着循环路径的夹具单元的移动进行导向的辊部,驱动机构具有:入口侧链轮,其在供给薄膜的入口侧被设置于薄膜的左右两侧,并与夹具单元卡合;出口侧链轮,其在送出所拉伸的薄膜的出口侧被设置于薄膜的左右两侧,并与夹具单元卡合;第一驱动单元,其对出口侧
链轮进行旋转驱动;第二驱动单元,其对入口侧链轮进行旋转驱动,控制器根据从夹具单元作用于导轨装置的负载而控制第一驱动单元以及第二驱动单元中的至少一方的动作。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0010]图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的连杆机构的放大俯视图。
[0011]图3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的导轨单元的示意图。
[0012]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的夹具单元的侧视图。
[0013]图5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的导轨单元的示意图,且为表示夹具个数过少的状态的图。
[0014]图6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的导轨单元的示意图,且为表示夹具个数过多的状态的图。
[0015]图7为表示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实施的间距的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0016]图8为表示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实施的夹具个数的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装置100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恰当地变更各结构的规模,并不一定被严密地图示。另外,关于多个相同的结构,仅对其一部分标注符号,关于其他的部分有时省略符号。
[0018]首先,参照图1~图6,对拉伸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0019]拉伸装置100为,一边将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省略图示)从入口侧(图1中左侧)朝向出口侧(图1中右侧)向一方向输送,一边在沿着该输送方向的纵向(以下也称为“MD方向”)以及与MD方向垂直的横向(以下也称为“TD方向”)上同时拉伸的所谓同时二轴拉伸装置。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右侧”是指,在从入口侧观察出口侧时的右侧(图1中下侧),“左侧”是指,在从入口侧观察出口侧时的左侧(图1中上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恰当地称为“上下”。
[0020]如图1以及图2所示,拉伸装置100具备:一对导轨装置10L、10R,其对无端状的循环路径进行划定,并被配置于薄膜的左右两侧;多个夹具单元CU,其在一对导轨装置10L、10R的循环路径上行驶,并对薄膜进行把持;连杆机构50,其对在循环路径上邻接的夹具单元CU进行连结;驱动机构60,其使夹具单元CU沿着循环路径行驶;调节机构70,其对夹具单元CU的纵向的间距和横向的间距进行调节;控制器80,其对驱动机构60以及调节机构70的动作进行控制。
[0021]在拉伸装置100中,左右的导轨装置10L、10R所对置的区域构成为薄膜输送区。另外,在薄膜输送区TA中,从入口侧朝向输出侧依次配置(分配)有预热区Za、拉伸区Zb、热处理区Zc。薄膜输送区TA由加热炉(省略图示)覆盖,并按每一个区而被控制温度。各区的具体的结构在后面说明。
[0022]一对导轨装置10L、10R由分别对使夹具单元CU循环的循环路径进行划定的成对的
基准导轨11和间距设定导轨12构成。在一对导轨装置10L、10R中,间距设定导轨12分别呈环状地被配置于与基准导轨11相比靠内侧。
[0023]图3为将图1中的A部放大后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被配置成环状的基准导轨11以及间距设定导轨12由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而被连结的多个导轨单元15、和对相邻的导轨单元15进行补充的中间导轨部16形成。即,导轨单元15的端部分别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而与中间导轨部16连结。这样相邻的导轨单元15彼此通过中间导轨部16而彼此被连结成自由转动,从而能够对多个导轨单元15的配置进行变更,以形成期望的循环路径。
[0024]间距设定导轨12与基准导轨11的分离距离越大,则夹具单元CU的MD间距越小。在预热区Za中,基准导轨11与间距设定导轨12的分离距离以遍及全部区域的方式而均匀地成为最大值(即,MD间距成为最小值)。
[0025]在拉伸区Zb中,基准导轨11与间距设定导轨12的分离距离在拉伸开始端(与预热区Za的连接端)处为最大值,并且,由此随着朝向拉伸结束端侧而逐渐变短,在拉伸结束端处成为最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拉伸装置,将被输送的薄膜在纵横方向上拉伸,其中,具备:导轨装置,其对无端状的循环路径进行划定,并被配置于所述薄膜的左右两侧;多个夹具单元,其在所述导轨装置的所述循环路径上行驶,并对所述薄膜进行把持;连杆机构,其将在所述循环路径上邻接的所述夹具单元连结;驱动机构,其使所述夹具单元沿着所述循环路径行驶;调节机构,其对所述夹具单元的纵向的间距和横向的间距进行调节;控制器,其对所述驱动机构以及所述调节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取得表示从所述夹具单元作用于所述导轨装置的负载的负载数据,所述夹具单元具有与所述导轨装置卡合并对沿着所述循环路径的所述夹具单元的移动进行导向的辊部,所述驱动机构具有:入口侧链轮,其在供给所述薄膜的入口侧被设置于所述薄膜的左右两侧,并与所述夹具单元卡合;出口侧链轮,其在送出所拉伸的所述薄膜的出口侧被设置于所述薄膜的左右两侧,并与所述夹具单元卡合;第一驱动单元,其对所述出口侧链轮进行旋转驱动;第二驱动单元,其对所述入口侧链轮进行旋转驱动,所述控制器根据从所述夹具单元作用于所述导轨装置的负载而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中的至少一方的动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装置,其中,所述导轨装置具有:基准导轨;间距设定导轨,其构成为与所述基准导轨的间隔可变,所述辊部包括:第一辊,其与所述基准导轨卡合;第二辊,其与所述间距设定导轨卡合,所述连杆机构具有:第一连杆部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辊连结,另一端与邻接的所述夹具单元的所述第一辊连结;第二连杆部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辊连结,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部件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之间的中间部连结,所述调节机构具有使所述间距设定导轨相对于所述基准导轨进退的调节马达。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伸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取得所述调节马达的转矩值以作为所述负载数据,在所述调节马达的所述转矩值超过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出口侧链轮与所述入口侧链轮的旋转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健氏贺茂刚晴山口智则富樫直人
申请(专利权)人:芝浦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