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抱杆提升驱动装置和落地摇臂抱杆提升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9091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抱杆提升驱动装置和落地摇臂抱杆提升架,其中,抱杆提升驱动装置包括立式框架,第一滑轮、第二滑轮、支撑杆、滑动杆和上拉绳索,立式框架为顶板、底板和两块侧板组成的框体,滑动杆的两端滑动连接两块侧板件,支撑杆的底端连接滑动杆,顶端竖直向上穿过顶板,用于连接提升小车,多个第一滑轮并排固定在顶板下,多个第二滑轮并排固定在滑动杆上,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的数量相同,上拉绳索的一端上下交错绕过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后固定于顶板,另一端从立式框架一侧引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较好的山地运输、组装适用性,可进行超高抱杆的组立和提升。可进行超高抱杆的组立和提升。可进行超高抱杆的组立和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抱杆提升驱动装置和落地摇臂抱杆提升架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抱杆提升驱动装置和落地摇臂抱杆提升架。

技术介绍

[0002]落地摇臂抱杆作为组立大中型铁塔作业的重要施工器具,广泛应用于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领域。目前落地摇臂抱杆组立和提升主要有吊车吊装、滑车组提升、液压提升架顶升等方法。但是,由于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铁塔大多位于山区,交通非常不变,有些地方甚至只能采用索道运输,因此大重量、大体积的吊车无法运输,液压泵、油缸等设备运输困难。现阶段,山区的抱杆组立和提升宜优先采用滑车组。但是,现有的滑车组提升架结构承载能力较低,一般用于抱杆初始高度的组立(低于40米),40米以上需要采用塔身上挂滑车组提升的方式,增加了登高作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效率不高,对于山区超过40米的抱杆组立和提升一直是存在的技术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抱杆提升驱动装置和落地摇臂抱杆提升架。
[0004]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抱杆提升驱动装置,包括立式框架,第一滑轮、第二滑轮、支撑杆、滑动杆和上拉绳索,所述立式框架为顶板、底板和两块侧板组成的框体,所述滑动杆的两端滑动连接两块侧板件,所述支撑杆的底端连接滑动杆,顶端竖直向上穿过顶板,用于连接提升小车,多个第一滑轮并排固定在顶板下,多个第二滑轮并排固定在滑动杆上,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的数量相同,所述上拉绳索的一端上下交错绕过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后固定于顶板,另一端从立式框架一侧引出。
[000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滑轮和下拉绳索,所述第三滑轮固定在滑动杆下,所述下拉绳索的一端绕过第三滑轮后固定于底板,另一端从立式框架一侧引出。
[000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拉绳索从立式框架一侧引出的一端连接绞磨设备。
[000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式框架一侧设有多个导向轮,所述上拉绳索依次绕过导向轮。
[000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轮的数量至少为4个。
[0010]一种落地摇臂抱杆提升架,包括提升架底座、提升架本体和提升小车,所述提升架本体固定在提升架底座上,所述提升小车抱箍在提升架本体上,所述提升架本体的两侧对称安装有如上任一所述的抱杆提升驱动装置。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升小车设有连接滑槽的卡座,使提升小车
可沿着滑槽在相对提升架本体上下移动。进一步地,所述提升小车包括矩形框架和卡座,至少三个卡座分布于矩形框架的内侧,所述滑槽为镂空槽,所述矩形框架抱箍在提升架本体外,使卡座对应穿过镂空槽,所述卡座的悬空端设有翻转单元,用于抬升抱杆节。
[00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杆的顶端和提升小车可拆卸式连接。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固定在提升架底座上。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抱杆提升驱动装置为扁平的一体化结构,结构简单、便于运输、易于维护和保养;装置中通过第一滑轮、第二滑轮和上拉绳索组成了并列的定滑轮组,可以有效分摊绳索受到的拉力,抬升更多节数的抱杆节,从而实现超高抱杆的组立。
[0016]2、抱杆提升驱动装置还设有第三滑轮和下拉绳索,确保滑动杆下降时匀速稳定,提高了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0017]2、抱杆提升驱动装置可以配合组塔现场已有的绞磨设备进行驱动,操作更加便捷。
[0018]3、在立式框架一侧设有多个导向轮,用于引导上拉绳索,避免绳索缠绕。
[0019]4、在提升架本体的两侧设有两个对称的抱杆提升驱动装置,确保抬升操作的安全稳定。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落地摇臂抱杆提升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落地摇臂抱杆提升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提升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抱杆提升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支撑杆和滑动杆的连接示意图。
[0025]图6为抱杆提升驱动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26]图7为落地摇臂抱杆提升架的整体工作示意图。
[0027]1、提升架底座,2、提升架本体,21、滑槽,2a、上支架,2a

1、主板件,2a

2、侧板件,2b、下支架,3、提升小车,31、卡座,32、矩形框架,321、主杆,322、侧杆,33、限位轮,34、连接槽,35、连接销,36、翻转单元,4、抱杆节,51、立式框架,511、顶板,512、底板,513、侧板,52、第一滑轮,53、第二滑轮, 54、支撑杆,55、滑动杆,56、上拉绳索,57、第三滑轮,58、下拉绳索,59、导向轮,6、绞磨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2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落地摇臂抱杆提升架,包括提升架底座1、提升架本体2、提升小车3和两个抱杆提升驱动装置。提升架底座1固定在地面上,提升架本体2固定在提升架底座1上,所述提升小车3抱箍在提升架本体2上,在提升架本体2上设有滑槽21,在提升小车3上设有连接滑槽21的卡座31,提升小车3可以借由卡座31沿着滑槽21相对提升架
本体2上下移动。两个抱杆提升驱动装置对称安装在提升架本体2的两侧并且连接提升小车3,抱杆提升驱动装置的底部固定在提升架底座1上。
[0030]如图2所示,提升架本体2包括上下结构的上支架2a和下支架2b,上支架2a 和下支架2b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上支架2a和下支架2b均采用常规的A字形立方体支架,中央部分中空用于抬升抱杆节4。下支架2b的一侧设有设开口用于装入抱杆节4。上支架2a包括两块主板件2a

1和两块侧板件2a

2,两块主板件2a

1均为凹字型,互相相对设置,两块侧板件2a

2位于两块主板件2a

1之间,主板件2a

1 和侧板件2a

2通过螺栓连接。主板件2a

1和侧板件2a

2之间的间隙形成了镂空槽,即为连接提升小车3的滑槽21。
[0031]如图3所示,提升小车3包括矩形框架32、卡座31和限位轮33。矩形框架 32由两个对称的结构件组成,每个结构件包括主杆321和侧杆322,侧杆322位于主杆321的两端,两个结构件的侧杆322端部通过螺栓连接。每个结构件的主杆 321的内侧分布有两个卡座31,对称穿过提升架本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抱杆提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式框架(51),第一滑轮(52)、第二滑轮(53)、支撑杆(54)、滑动杆(55)和上拉绳索(56),所述立式框架(51)为顶板(511)、底板(512)和两块侧板(513)组成的框体,所述滑动杆(55)的两端滑动连接两块侧板件(2a

2),所述支撑杆(54)的底端连接滑动杆(55),顶端竖直向上穿过顶板(511),用于连接提升小车(3),多个第一滑轮(52)并排固定在顶板(511)下,多个第二滑轮(53)并排固定在滑动杆(55)上,第一滑轮(52)和第二滑轮(53)的数量相同,所述上拉绳索(56)的一端上下交错绕过第一滑轮(52)和第二滑轮(53)后固定于顶板(511),另一端从立式框架(51)一侧引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抱杆提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滑轮(57)和下拉绳索(58),所述第三滑轮(57)固定在滑动杆(55)下,所述下拉绳索(58)的一端绕过第三滑轮(57)后固定于底板(512),另一端从立式框架(51)一侧引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抱杆提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拉绳索(56)从立式框架(51)一侧引出的一端连接绞磨设备(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抱杆提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框架(51)一侧设有多个导向轮(59),所述上拉绳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天刚吕锦杰毋恒先安清龙丁晨茅炜王世久夏杰钱毅盛健昌虞佳旻马涛李劲云李轶群赵骏丹倪锦钱土根冯超俊黄涛乐群冯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