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座管柱与鞍座连接固定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8438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碳纤维座管柱与鞍座连接固定机构,包括座管柱和鞍座,座管柱顶端形成有组配槽,鞍座底面形成有固定杆;还包括滑动杆、基座和固定座;滑动杆滑动在组配槽内部,滑动杆两端固定有螺母;基座在滑槽内前后分别开设有基座通孔,基座通孔内穿设有第一六角螺栓,基座前后两端对称开设有U型槽,基座在U型槽的下方设置有可调节垫块,固定座卡接在鞍座的固定杆上,固定座的底面形成有位于弧形凹槽内的弧形凸起,固定座在前后两端分别形成有固定槽,并设置有锁紧螺母,前后两个固定槽内分别形成有通槽,固定座与基座之间通过第二六角螺栓与锁紧螺母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根据使用者习惯调整鞍座角度以及前后位置,适应不同使用场景。不同使用场景。不同使用场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纤维座管柱与鞍座连接固定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自行车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碳纤维座管柱与鞍座连接固定机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保护环境和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环保、健康的自行车出行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碳纤维复合材料自行车以其具有重量轻、比强度高、造型多样、吸震性好、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好等特点,已逐步取代金属类自行车,广泛应用于各类中高档自行车的生产。
[0003]目前现有技术的自行车,其鞍座与车架之间一般仅能实现上下位置的调节,即鞍座只可与车架在上下方向进行位置调整,而不能进行前后方向的调整以及上下倾角的调节,这对于手臂以及腿长比例超出正常范围的人群来说,无疑是非常难受的。这类特殊人群往往不能通过调节鞍座位置,进而无法达到舒适的骑行姿势。另外,由于现有产品的自行车的鞍座不能调整角度,在面对不同的骑行的场景中,例如上山,下山等,也让骑行者无法保持一个较佳的姿势完成骑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碳纤维座管柱与鞍座连接固定机构,可实现鞍座水平或上下一定角度地调节,骑行者保持一种较佳的姿势,完成骑行。
[0005]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提供一种碳纤维座管柱与鞍座连接固定机构,包括座管柱和鞍座,座管柱的顶端形成有前后方向设置的组配槽,鞍座的底面形成有两个与组配槽平行设置的固定杆;
[0007]还包括滑动杆、基座和固定座;
[0008]滑动杆滑动设置在组配槽内部,滑动杆的两端分别固定有螺母;
[0009]基座的中部在前后方向形成有弧形凹槽,基座的底面形成有可与组配槽外部滑动连接的滑槽,基座在滑槽内前后分别开设有与滑动杆上螺母正对且上下贯穿基座的基座通孔,基座通孔内穿设有与滑动杆上螺母螺纹连接的第一六角螺栓,基座的前后两端分别对称开设有倾斜设置且呈开口状的U型槽,基座在前后两个U型槽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中部开设有垫块通孔的可调节垫块,可调节垫块在U型槽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凸设形成有可与U型槽宽度两侧卡接配合的凸台;
[0010]固定座卡接在鞍座的固定杆上,固定座的底面形成有位于弧形凹槽内的弧形凸起,固定座在前后两端分别形成有固定槽,并在固定槽内设置有锁紧螺母,前后两个固定槽内分别形成有上下贯穿的通槽,固定座与基座之间通过第二六角螺栓与锁紧螺母螺纹连接,第二六角螺栓依次插入垫块通孔、U型槽和通槽内。
[0011]进一步的,固定座包括上盖和下盖,上盖的两侧形成有用于夹持鞍座底面固定杆的上夹槽,下盖的两侧形成有与上夹槽配合对鞍座底面固定杆夹持的下夹槽,固定槽开设
在上盖的前后两端,弧形凸起形成在下盖的底部。
[0012]固定座为分体形式,通过上盖和下盖拼接形成,利用上盖的上夹槽和下盖的下夹槽拼接后可对鞍座底面的固定杆进行夹持。
[0013]进一步的,固定槽呈半圆柱体形,通槽开设在半圆柱体形的固定槽的弧形底面中部,锁紧螺母的形状与固定槽的形状相配,锁紧螺母的中心开设有与第二六角螺栓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0014]锁紧螺母与固定槽均呈半圆柱体形,使得锁紧螺母可与可调节垫块与第二六角螺栓配合时,能实现转动,对鞍座的角度进行调整,并通过螺栓螺母锁紧时对鞍座角度进行固定。
[0015]进一步的,可调节垫块呈半圆柱体形,凸台形成在半圆柱体形的弧形面的两端。
[0016]半圆柱体形的可调节垫块可利用半圆面转动,配合外六角螺栓实现对鞍座角度的调整,凸台可卡接基座,防止可调节垫块左右移动。
[0017]进一步的,第一六角螺栓为内六角螺栓,第二六角螺栓为外六角螺栓。
[0018]外六角拆装活动角度大,易于拆卸;内六角与扳手配合转动角度受限,不易拆卸。
[0019]进一步的,基座在基座通孔内设有与第一六角螺栓配合的沉台。
[0020]基座内留有沉台形成沉台孔,不仅看起来美观,而且第一六角螺栓安装后不会干涉到装配中的其他配件。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2]本技术能有效调整鞍座的前后位置,也可以利用第二六角螺栓和基座以及固定座配合,实现鞍座的调角度的功能,使鞍座可向上,水平或向下按照一定角度调节。
[0023]鞍座本身可以在机构上前后调整,座管柱的顶部设计为滑轨造型,便于鞍座前后移到,使得鞍座前后可调整的空间增大,让手臂,腿长比例超出正常范围的人群,也能轻松通过调整鞍座的位置,达到舒适的骑行姿势。同时也可使得鞍座按照一定的角度上下调节,可以在不同的骑行的场景中,例如上山,下山等,通过调整鞍座的角度,让骑行者保持一种较佳的姿势,完成骑行。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中基座的俯视图。
[0028]图5为本技术中基座的仰视图。
[0029]图6为本技术中上盖的仰视图。
[0030]图7为本技术中上盖的俯视图。
[0031]图8为本技术中锁紧螺母的立体图。
[0032]图9为本技术中鞍座的仰视图。
[0033]图10为本技术中可调节垫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中所示:
[0035]1、鞍座,2、座管柱,3、固定杆,4、锁紧螺母,5、上盖,6、下盖,7、第一六角螺栓,8、基
座,9、可调节垫块,10、螺母,11、第二六角螺栓,12、组配槽,13、滑动杆,14、弧形槽,15、滑槽,16、基座通孔,17、U型槽,18、沉台,19、通槽,20、固定槽,21、螺纹孔,22、垫块通孔,23、凸台,24、弧形凸起,25、上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0037]一种碳纤维座管柱与鞍座连接固定机构,包括座管柱2和鞍座1,座管柱2的顶端形成有前后方向设置的组配槽12,鞍座1的底面形成有两个与组配槽12平行设置的固定杆3。为了精确调整鞍座1位置,鞍座1下面的固定杆3上有行程刻线,可以通过刻线的极限值,确认最终调整前后的范围。文中所描述的上下前后为骑乘时,产品所在的方向。
[0038]还包括滑动杆13、基座8和固定座,滑动杆13滑动设置在组配槽12内部,为了便于装配,组配槽12的两端分别开设与组配槽连通的通孔,滑动杆可通过通孔进入组配槽12内,组配槽12前后孔边缘到各自的端口有5mm是封闭的用于限位,防止滑动杆13脱落。滑动杆13的两端分别固定有螺母10;基座8的中部在前后方向形成有弧形凹槽14,基座8的底面形成有可与组配槽12外部滑动连接的滑槽15,基座8在滑槽15内前后分别开设有与滑动杆13上螺母10正对且上下贯穿基座8的基座通孔16,基座通孔16内穿设有与滑动杆13上螺母10螺纹连接的第一六角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座管柱与鞍座连接固定机构,包括座管柱和鞍座,其特征在于: 座管柱的顶端形成有前后方向设置的组配槽,鞍座的底面形成有两个与组配槽平行设置的固定杆;还包括滑动杆、基座和固定座;滑动杆滑动设置在组配槽内部,滑动杆的两端分别固定有螺母;基座的中部在前后方向形成有弧形凹槽,基座的底面形成有可与组配槽外部滑动连接的滑槽,基座在滑槽内前后分别开设有与滑动杆上螺母正对且上下贯穿基座的基座通孔,基座通孔内穿设有与滑动杆上螺母螺纹连接的第一六角螺栓,基座的前后两端分别对称开设有倾斜设置且呈开口状的U型槽,基座在前后两个U型槽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中部开设有垫块通孔的可调节垫块,可调节垫块在U型槽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凸设形成有可与U型槽宽度两侧卡接配合的凸台;固定座卡接在鞍座的固定杆上,固定座的底面形成有位于弧形凹槽内的弧形凸起,固定座在前后两端分别形成有固定槽,并在固定槽内设置有锁紧螺母,前后两个固定槽内分别形成有上下贯穿的通槽,固定座与基座之间通过第二六角螺栓与锁紧螺母螺纹连接,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苑留涛邓龙洵王春青卞青峰苑燕燕彭晓飞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泰山瑞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