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罩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8421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动机罩盖,涉及汽车组件技术领域;包括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外侧固定设置有筋条;所述外板采用多个片状结构的外板分块拼接制成,相邻两个所述外板分块之间通过多向连接结构连接,所述多向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筋条上;所述外板和内板之间填充有缓冲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发动机罩盖,将外板分区,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外板碰撞块与相邻的块之间可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转动和一定深度内的下沉,挤压中间的缓冲层,减少碰撞时的HIC值,降低头部损伤。损伤。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罩盖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组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罩盖。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由汽车引发的交通事故相关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据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统计的结果可知,行人损伤数据在近十年来,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颅脑损伤成为了死亡风险系数最高的死亡原因。因此,有必要从头部损伤的防护进行研究。
[0003]行人碰撞保护是汽车被动安全领域考虑广泛,研究较为深入而全面的问题,同时也是由于行人在汽车碰撞中属于弱势且易受伤的群体,因此在行人保护中已有许多研究,例如车外安全气囊、弹起式发动机罩等诸多行人防护装置和保护方法。但安全气囊点爆展开时,存在给行人带来附加损伤的风险且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弹起式发动机罩在车速为40km/h和50km/h时导致头部落地最大HIC值的比例最大,这表明安装弹起式发动机罩或许会给行人带来更为严重的落地损伤风险。
[0004]传统的发动机罩盖通常是由统一刚度的钢板制成发动机罩盖的内板和外板,同时内板设置有许多的加强筋结构,这对于头部撞击到发动机罩盖上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潜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罩盖,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将外板分区,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外板碰撞块与相邻的块之间可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转动和一定深度内的下沉,挤压中间的缓冲层,减少碰撞时的HIC值,降低头部损伤。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罩盖,包括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外侧固定设置有筋条;所述外板采用多个片状结构的外板分块拼接制成,龟壳状的外板分块有利于区域化设计其各个块的结构刚度,降低整罩盖的质量,优化使用体验感,相邻两个所述外板分块之间通过塑性好弹性差的材料制成的多向连接结构连接,可以满足相邻两块外板之间可以实现一定范围内(15
°
~20
°
)的转动和一定深度范围内(0~25mm)的下沉,所述多向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筋条上;所述外板和内板之间填充有缓冲层,如缓冲泡沫等。
[0008]可选的,所述筋条包括垂直交叉设置的一个横向筋条和两个竖向筋条,俩个所述竖向筋条相互平行设置,优化了内板的筋条分布。
[0009]可选的,所述多向连接结构包括套设于所述筋条上的弹簧,所述弹簧两端设置有向外延展的触角,所述触角的末端为凸块状结构,所述外板分块的边缘为凹块状结构,所述触角末端的凸块状结构能够与所述外板分块边缘处的凹块状结构固定拼接。
[0010]可选的,所述外板与内板之间通过所述外板的内边缘与所述内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0011]可选的,所述内板外侧采用粘胶粘附有低刚度材料制成的遮盖层,如蒙布、软塑等,用于遮盖骨架内部造型。
[00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罩盖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3]步骤1:将发动机罩盖外板位置处用包络线进行分区,将发动机罩盖外板制作成片状的外板分块;
[0014]步骤2:步骤1中的包络线分区结构按照一个旋转了90
°
的”丰”字造型少一竖进行相应的分区;
[0015]步骤3:优化发动机内板的筋条分布结构,并依据步骤2的分区结果对筋条位置进行上下左右的距离调整;
[0016]步骤4:将发动机罩盖外板和内板之间填充缓冲层;
[0017]步骤5:设计多向连接结构,用于连接步骤1中的多个外板分块,使之形成一整块的外板;
[0018]步骤6:外板与内板之间通过外板的内边缘与内板的外表面进行连接;
[0019]步骤7:内板用粘胶粘附遮盖层,用于遮盖骨架内部造型。
[0020]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21]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罩盖,内板和外板以及中间缓冲层等部位采用的都是低刚度材料、故而发动机罩盖具有整体质量轻便,举升时不费力,轻便的优点。内板最外侧胶粘了一层低刚度材料的遮盖层,如蒙布、软塑等,起到了发动罩盖内表面美观的优点。由于发动机罩盖外板是分区域设计制作的,因此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刚度,尤其是在碰撞概率发生较大的中间偏上部位,可以采用低刚度,以降低碰撞时的HIC值,即降低行人的损伤值。多向连接结构使得撞击区在一定范围内(15
°
~20
°
)转动和一定深度范围内(0~25mm)下沉,为头部与发动机罩盖撞击时的运动减少了约束,与传统发动机罩盖在撞击时的直线运动约束相比,该结构提供了轴向转动和平移的自由度,减少了运动的约束,增加了缓冲的空间,可以减少头部的损伤。内板上一个类似于旋转了90
°
倒立的”丰”字形少一竖造型的筋条骨架,既有利的减少了高刚度区域,又优化了支撑点位置。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发动机罩盖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发动机罩盖的外板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图1的A

A剖面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图1的B

B剖面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发动机罩盖的外板和内板示意图;
[0028]其中,100

发动机罩盖,1

内板,2

外板,201

外板分块,3

筋条,4

弹簧,5

触角,6

凸块状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罩盖,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将外板分区,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外板碰撞块与相邻的块之间可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转动和一定深度内的下沉,挤压中间的缓冲层,减少碰撞时的HIC值,降低头部损伤。
[003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2]传统的发动机罩盖通常是由统一刚度的钢板制成发动机罩盖的内板和外板,同时内板设置有许多的加强筋结构,这对于头部撞击到发动机罩盖上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本技术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罩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外侧固定设置有筋条;所述外板采用多个片状结构的外板分块拼接制成,相邻两个所述外板分块之间通过多向连接结构连接,所述多向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筋条上;所述外板和内板之间填充有缓冲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条包括垂直交叉设置的一个横向筋条和两个竖向筋条,两个所述竖向筋条相互平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盖,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皓韩勇徐国超张悦苁罗金镕吴贺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